追寻真正的四九城儿
北京土著每当说起北京城总是用一种浓重的儿化音说“四九城儿”,那么为什么将北京城叫做“四九城儿”呢?
其实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可分为内城、外城与皇城,当时北京城结构大致为“凸”字形,“凸”字上下部分分别为内城与外城,而皇城在内城中间,紫禁城(即故宫)又在皇城中间。每座城都有几座城门,北京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即明清时期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七座,皇城有四座。
由于皇帝所在的皇城在内城之中,且尤其是到了清中后期,不论是政治意义、城池建设还是经济发展,外城均远远落后于内城,比如外城的城墙更薄,城门更小,地势更低洼:当皇城的积水可以打湿鞋子的时候,外城的雨水就已经小腿那么深了。因此以内城、皇城而不是外城的城门数量指代北京城就顺理成章了。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及其各自的用途。
明清北京城池结构图
内城共有九座城门。由正阳门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为正阳门(前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与崇文门。内城的重要性在城墙的厚度、城门建设的规格甚至是城门的名字上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清朝还在此设立了九门提督这个官职。
古时候九门因其位置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用途,而这又赋予了每座城门不同的意义。
正阳门
正阳门城楼与箭楼
皇帝出入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七百余年,历经重修、烧毁、再建以及险些被彻底拆毁的多舛命运,是内城九座城门中唯一的城楼和箭楼双双幸存的城门。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为皇帝专用。
正阳门取“日者众阳之宗、君之象”之意,古人以阳为南、为正,故称正阳门,俗称前门,其形制高于其他各门,称国门,平时不开启,专供皇帝生前轿辇出入,驾崩后则另走它门。旧时皇帝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宣武门
民国时期的宣武门
死门
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
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更是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
曾经是北京四大中心城区之一的“宣武区”就是因其位于宣武门外得名,已于年撤销,与北临的西城区合并。
阜成门
二十年代初拍摄的阜成门
煤门
又称“平则门”,是运煤的通道。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儿运过来的。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就是阜成门。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要不怎么老阜成门的门洞顶上刻了一朵梅花,老干婆娑,颇有画意。梅与煤同音,这就表示这个地方走煤车的意思。
西直门
西直门
水门
又称“和义门”。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水质不好,皇帝不喝城里的水,嫌城里水苦,专门喝玉泉山的水。您听听,玉泉山,这水听着就让人觉出一股子甜味儿来。乾隆皇帝曾夸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这不是传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专门把这水送去鉴定,的确是杂质少,味道纯正。
西直门历来就是北京联络西北部的交通要道,在今天仍然是一个著名的交通枢纽,是城区通往西北郊的必经之路。西直门立交桥更因为其设计繁复被戏称为“第九奇迹”。
德胜门
中秋夜摄德胜门箭楼
兵门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既取“以德取胜”之意,又是“得胜”谐音。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
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安定门
安定门
生门
又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明清时期京城军队外出征战由德胜门出,归来时由安定门进入。北京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之所以取名为“安定”,北京人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就安定了。
东直门
民国时期摄东直门城楼
木门
又称“崇仁门”。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只是走砖瓦、木材车,它走各种各样的车。此门是九门之中最贫之门,走的都是装的老百姓生活用品的车。
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朝阳门
民国时期朝阳门箭楼
粮门
又称“齐化门”。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州区)。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今天的北京朝阳区就是因为其位于朝阳门外而得名。
崇文门
民国时的崇文门城楼
税门或酒门
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之前北京有个“崇文区”就是因为其在崇文门外得名,已于年撤销,与东城区合并。
可惜的是,内城九门中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今天只保留了“一座半”,即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和德胜门箭楼。当时的人们为了方便交通,修建环城高速(即今天的二环路)及环城地铁,原本38公里的外城城墙和12公里的内城城墙基本消失殆尽,城楼也在不久之后陆续拆除,给人们留下了无可挽回的遗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