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趣话

欲知家乡事请加《监利人》官方

名字的趣话

文/周樟寿徐炳山

东汉?班孟坚《白虎通》云:“人必有名,何?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月名之,何?天道一时,物有其变。人生三月目煦,亦能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知而名之。”班氏的意思是说,婴儿长到三个月,小眼睛可以看到人和物体了,还可以和大人逗乐了,于是家长在这个时候考虑给他(她)取名。《楚辞?离骚》云:“朕皇考曰伯庸,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平氏出生后,他的爸爸给他取了个名,叫做“正则”,还取了字,叫“灵均”。还有一说,他名叫平,字原。晋陶渊明《命子诗》云:“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命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五柳先生爱子心切,给他取名还要占卜选择吉日,希冀他成为有用之才。《礼记》云:“既冠而字之。”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人。这个时候,爸爸给他取字。《礼记》又云:“字者,所以崇仁义而序长幼。”《白虎通》又云:“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字上附带的道德气味很浓。可是后世的爸爸们往往没等到儿子成人,便迫不及待地给他们取了字。

取名是很讲究的事情。《礼记》云:“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古人坚信,倘使把国号、日、月、疾病的名称、山川等等作为名的话,那是对天地自然的亵渎,会得到灾难的,因此古人尽量避开这些东西。有些时候是因事取名,譬如:后稷,他出生后,被扔掉了,但是没有死,他母亲就又把他捡回来,于是赐名“弃”(后稷是后人对于他的尊称);孔子的前额凹陷,类似当地的尼丘山,因此他母亲为他取名“丘”。东汉?应仲瑗氏《风俗通》云:“袁贺,字元服。祖父京为侍中。安帝始加元服,京入贺。而贺始生,因名之曰‘贺’,而字‘元服’。”袁京的孙子正巧在他祝贺安帝加元服(帝的成人礼)的时候出生,于是他给孙儿的名是‘贺’,字是‘元服’,为的就是要孙儿永远记住这件事情——“你是我在祝贺皇上加元服的时候出生的呀。”《左传》云:“楚斗伯比淫于?子之女,生子文,弃诸梦(古泽名,早经干涸)中,虎乳之。?子畋见之,使收之。楚人谓乳为‘榖’,谓虎为‘於菟’。故命之曰:‘斗榖於菟’”。这个名是楚人根据他被老虎养育了一段时间的经历而取的名,很别致。《〈左传》又云:“郑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寤生就是逆生,难产是痛楚的事。姜氏叫他“寤生”,分明是十分讨厌他了。南朝(宋)的谢希逸氏给五个儿子取的名,分别是“飏腓颢嶷瀹”,与“风月景山水”有关。前面说了,礼制规定取名不用山川。然而谢氏给一个儿子取名“嶷”——九嶷山的嶷,为什么可以呢?大抵是由于谢氏是比较旷达的人罢,哪里会被礼法所束。

崔彦鸾氏《前凉录》上道,李弇是陇西狄道人。他的本名是梁。正好他的妻子姓梁。当时凉国当道者张骏开玩笑道:“你叫梁,你妻子姓梁,夫妻同称。你的儿子们喊舅舅时,大概很难开口罢。从前,耿弇跟随汉光武帝,以少年立功。而今,你的功劳不在耿氏之下,因此,我换你的名,从此之后就叫李弇罢。”这似乎是最早的关于帝王赐名的典故。统治者的给臣子换名,目的就是笼络他们,让他们忠于王朝。《传信记》上道,贺季真氏上书告老还乡。唐玄宗问他:“有什么要求么?”贺氏道:“我还有个儿子,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好名。陛下赏赐一个罢。”唐玄宗道:“做各种事,第一要让人信孚------就叫他贺孚罢。”贺氏高高兴兴地谢恩。还乡之后,贺氏感觉不对劲,对别人道:“皇上大概在戏弄我罢。孚字可以拆成爪和子。难道我儿子是爪子麽?”这则史料的真实性难以考证,权当作笑话罢。然而从侧面可以看出,求帝王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三国典略》载,陆逞,初名彦,字世雄。一次,魏文帝道:“你是个很温和的人,为什么字却是‘世雄’呢?况且为世之雄,不是臣子应该做的。”于是,魏文帝把他的名和字都改了:名曰“逞”,字曰“季明”。窃以为魏文帝没有改好,逞字有放任、放纵的含义,怎么可以作为臣子的名呢?魏文帝精通文学,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呀。

《旧唐书》云:“苗晋卿十子:发丕坚粲垂向昌稷望贤。粲,德宗时官至郎中。陆贽欲进粲官,帝不许,曰:‘晋卿往摄政,有不臣之言。又名其子皆与帝王同。粲等宜与外官。’贽为奏辨,帝然之。而粲官终不显。”皇帝维护前代帝王的名讳,便是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在皇帝看来,帝王用过的做名的汉字,臣下是不可僭用的。苗粲没有当上大官,怪就怪他老爸冒犯了前代帝王的名讳。亦有人为了避免迫害而更名。《汉书》上道,刘向本名更生。石显将周堪和张猛迫害致死后,刘更生很悲愤,于是写文章讨伐石显。为了避免石显的报复,刘更生改名为“向”。十几年后,成帝即位,为周张平反昭雪,铲除了石显邪恶势力,这时刘向这个名流传开来了,因此没有再改回去。《新五代史》云:“成汭,少无行,使酒杀人,亡为浮屠,后又入贼中,为贼帅假子,因改姓名为‘郭禹’。”成汭的改名换姓,是为了逃避杀人带来的祸患——他亦很有脑子,“郭禹”是个好名呢。

皇晋?陈承祚氏《三国志?魏志》上道,邓艾十二岁的时候,跟随妈妈到颖川,见到了《故太丘长陈实碑文》,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于是,邓艾更名为“范”,字“士则”。可是由于后来晓得宗族里亦有人叫“邓范字士则”的人,便改回了原名。此事虽小,然而可见他那时就立下了远大志向(邓艾晚年灭了蜀汉)。《晋书》云:“陈安,成纪平庄人也。少慷慨读书,见许褚而慕之,乃自字‘虎侯’。”陈安改变“字”为虎侯,显示的是尚武精神。

《刘子》上道,庄里有人给大儿子取名为“盗”,给小儿子取名为“殴”。盗拿着衣服出门,他妈妈喊道:“盗。”刚好这时一个捕捉盗贼的衙役经过,他便将盗捆了起来。他妈妈急忙呼叫“殴”,想要欧制止衙役的行为,然而由于太急,发不出别的字句,只是喃喃道“殴……殴……”衙役以为她是要自己打他,于是使劲揍他。最后,盗奄奄一息了。——这当然是令人喷饭的笑料,告诫人们不可以取这样丑陋或者污秽的名。

《孟宗别传》云:“宗为豫章太守,民思其惠,路有行歌,故时之生子者,多以孟为名。”百姓爱戴一个干部,把他的姓作为自己后人的名,为的就是永远记住他。这说明孟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蜀李书》云:“贾夷,字景叔,梓潼人也。武帝素闻夷名,重之,皇子雅生,因名贾夷。”雅大抵是汉武帝儿子的字罢。汉武帝尊崇贤者,竟然把他的姓名作为新生儿的名,可谓内心里对于他推崇备至矣。《南史》云“上自为制名,义恭子为伯禽,以比鲁周公之子;名竣子为辟强,以比汉张良之子。”刘宋的皇帝把前代贤王或者名臣后人的名作为孙子们的名,是希冀他们学习前辈,做个优秀的人。

《后魏书》上道,游肇,字伯始,高祖赐名。尚书令高肇是世宗的舅舅,百官皆慑惧他。由于游肇的名和自己相同,便要求游肇改名。游肇认为他的命是高祖赐的,坚持不肯改。高肇怀恨在心,可是又无可奈何。世宗晓得此事后,嘉许游肇的刚梗。高肇是尚书令,可谓亦是最高领导层的一员。他的要求游肇改名,就是想要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其中的专横令人生厌。

《汉书》上道,陈遵(字孟公)以豪侠闻名,有很多人尊敬他。当时有个列侯亦叫陈遵。有一次,列侯陈遵来到集市上,有人认得他,道:“陈孟公来了。”坐在茶馆里喝茶的闲人亦跑出来看他。等列侯陈遵来到他们跟前,才晓得认错了。于是,闲人们背后称列侯陈遵为“陈惊座”。其实同名同姓的人还有很多,譬如:东汉有张衡(创作了《二京赋》等等),隋代有御史大夫张衡;唐有尚书李益(工诗,与李长吉齐名),还有宗族李益;晋代有孔安国,先后担任过尚书左右仆射,唐有孔安国(孔子先生的苗裔)等等。

唐代青楼女子很多,她们的艺名很香艳。诸如:唐代善歌之妓灼灼、唐代军阀张建封的妾盼盼、唐代大历年间薛琼琼、宋代教坊司的歌女娉娉等等。我揣测,她们当初亦有真名,但是为了招徕顾客,只得变换姓名了。

《事文类聚》上道,梁代的何敬荣虽然做了尚书令,但是字写得既潦草又丑陋。一次,何敬容在案牍上署名,由于写得疏忽,把敬字分成了“苟”和“文”,容字草成了“父”和“口”。陆倕氏偶尔见到了这一奇作,嘲笑道:“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何敬容反唇相讥,因为自己写的字又大又分散,还有理由辩解麽?其实,不管每个人学不学书法,都要写好自己的姓名。

一个人拥有漂亮的名字,固然是好事,但是行为亦要高尚,否则名实不符,是要遭人嘲笑或者鄙弃的。

(周樟寿:监利县新沟镇全心村;徐炳山:潜江市总口农场总口中学)

郑重声明

《监利人》







































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
北京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zz/9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