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须生泰斗马连良的戏梦人生

他是与梅兰芳齐名的京剧艺术大师,

老生行当的绝对代表人物。

他是“马派”艺术的创始人,

京剧“四大须生”之首。

幼年习戏,勤奋钻研,

而后创立扶风社,四处巡演,

赢得世人艳羡。

最终他却悲惨成为文革中受迫害的

艺术界第一人,郁郁而终。

他,就是马连良。

都说人生如戏,马连良六十六年的人生

像极一场大戏,情节跌宕起伏、哀婉感人。

学艺之难、辗转之苦、思乡之切、报国之节

成名之辉煌、归乡之喜悦

……

虽说这场人生大戏落幕时惨淡,

但马连良留给京剧界的艺术瑰宝一直灿烂。

本期《我们一起走过》,将带您重溯历史,且看京剧大师马连良的戏梦人生。

自创“马派”,闻名梨园

“马派”是马连良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独出心裁,加以融会贯通,20年代的自创的京剧派之一。马派拥有颇具马连良鲜明个人特色的完整表演体系,“美”是它的核心。

虽然现在看来,马派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是梨园票友心中的传奇,是中国京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马派的创始人马连良,同样是曾与梅兰芳齐名、红极一时的“须生泰斗”。马连良和马派艺术,给老一辈爱好京剧的人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回忆。

马连良九岁时加入富连成科班学艺。刚入科班时,由于学戏较慢,没少挨打。可他从小就心重,知道家境清贫,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儿。在“连”字科的学生中,马连良的天赋虽算不上最好,但论勤奋和苦功,却是班里数一数二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他进了科班之后呢,个人比较努力,他就是比较喜欢上台演戏,他觉得多上一次台,多一次舞台那个实践的机会,增加一些舞台经验。”

——马龙

提及马连良,必须得提到另外一人——贾洪林,他是马连良最崇拜的名家,素有“梨园鬼才”之称,在念白和做工方面都十分出众。

“十岁他就跟这个“须生大王”谭鑫培谭老同台,演一个《朱砂痣》的一个小孩,里边有贾洪林,贾先生。贾先生来的吴惠泉,他的老婆回来了,叫门,贾先生一害怕,有一身段,一捂桌子一转身一甩胡子,有这么一身段。我父亲呢,就记住这个身段了,后来《赵氏孤儿》,正赶上孤儿叫门,他把这个身段安上了。他最崇拜的就是贾洪林贾先生。”

——马崇仁

一次机缘际会的同台,让马连良近距离接触到“偶像”,后来他以模仿贾洪林著称,甚至有了“小贾洪林”的称号。富连成的社长叶春善,看到这孩子扮相雍容华贵,身上边式、好看,便开始让马连良专攻老生行当,把他当作了重点培养的对象。在富社日后的演出里,马连良逐渐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科里红”。

跑码头,走江湖,马连良多年来走南闯北,在上海滩、北京城都留下了足迹,因为天赋与自身勤奋,他的名气一路走高,红遍大江南北,各地商贾望族都爱邀请他去唱戏,他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年前后,随着拥趸的激增,“马派”的名号逐渐叫响,宣告马连良成为了一代开宗立派的大师。对此,刚刚踏入而立之年的马连良既感到了莫大的鼓舞,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眼光和近乎苛刻的艺术追求,对传统京剧进行了从剧本到演出的一系列革新,使得原本有些高高在上的京剧,变得雅俗共赏。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最后他用自己出色的表现征服了心存疑虑的反对者们。

“玲珑铠甲叮当响,孤王亲自到战场,御林军且退黄罗帐。”

马连良自带这种大将之风,才能战胜一切反对的声音。

年9月26日,又是马连良人生的一重要转折点——他的“扶风社”正式成立。

此时的马连良深知“红花再好,也要有绿叶相配”的道理,戏班整体阵容的强大,是贯穿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走向鼎盛的法宝,于是他广纳贤士,扩充力量。

山山水水几重数,经历过抗日战争与新中国成立,马连良和他的马派艺术历经多重磨难,也曾跌到谷底,而年北京市市长彭真的一个建议让他重新见到曙光。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色彩包裹中华大地,虽然马连良自知政治觉悟比较落后,但艺术无关政治,他的马派艺术还是得到了很多京剧爱好者的力挺,彭真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他大胆设想能在京剧发祥地北京打造一个超一流的艺术团体,于是联系到了马连良,马先生自然也希望重现当年“扶风五虎”般的强大阵容,于是,一拍即合之下,一艘京剧界的“超级航母”——北京京剧团,终于在年形成了。马连良任团长,与谭富英、张君秋和裘盛戎组成了超豪华的演出阵容,人称“四大头牌”。

“四大头牌”的珍贵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裘盛戎、谭富英、马连良、张君秋)

当时啊,成立北京京剧团,那是一个强强联合。那会儿,可能是马先生最满意的时候,所以当时可以说,是在五十年代吧,也是咱们北京京剧最鼎盛的时期,所以他们这四位团长排的这些戏,现在都流传下来了,都是我们当今舞台上重点演出的剧目。——“张学津”

昔日作品成“金唱片”,风靡全国

京剧《借东风》马连良

今天,要提起诸葛亮,人们可能会联想起演员唐国强,但是回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提起诸葛亮来,人们脑海中一定立刻蹦出一个人,那就是京剧舞台上的马连良。

在那个娱乐活动远不如今天丰富的时代,马连良凭借他雍容华贵的扮相,折服了台下所有的观众,而他的唱腔,则如同今天的流行音乐,风靡大江南北,传唱在街头巷尾。

舞台上的马连良,就是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英杰,而回到现实之中,他却尝尽了那个乱世的悲欢离合,最终和他的艺术一起随风仙逝。

一心爱国,“伪满演出”却让他被诬为“汉奸”

抗日战争时期,华夏大地风雨飘摇。日伪政权统治时期,马连良了一出反抗异族侵略题材的《串龙珠》,触怒了日伪当局。马连良爱国心切,不惧强权,另与爱国文人吴幻荪联手打造了第二部爱国剧目《春秋笔》,成就了一出舍生取义、共御外侮的马派名剧,引起了广大沦陷区观众的共鸣。

在日伪统治的那段时期里,梅兰芳已经蓄须明志,不再唱戏。马连良在客观上,成为了京剧界的领军人物。“树大招风”,名气给艺人们带来了荣誉和财富,同样也招来了是非。

“有一位沈阳的当时的一位阿訇叫张子文,张阿訇,这个他来找到马连良先生,希望能够,邀马连良先生到东北去,为回民中学做义演,因为跟马西园先生的这种老关系,所以盛情难却。”

——王椿立

身为回民的马连良自然得为回民学校做善事,他应允下了这份义演募捐的差事。

然而此事传到了日军的耳朵里。年,恰逢伪满政权成立十周年。于是,日伪竭尽所能,想要让扶风社在3月1日“国庆节”前,到达奉天,进行“祝贺演出”。马连良演了半辈子的“忠孝义节”,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可一个艺人能做到的,只能是一拖再拖。

“我父亲先是不想去,不去,后来去了几趟,他们日本人呢和朱复昌去了几趟,最后一趟,就有一个日本军官去了,说你要不去,我就在你们家剖腹,那吓的我父亲跟我母亲那真是害怕了。”

——马崇仁

就这样,马连良软磨硬泡了大半年之后,于年的9月,带着扶风社去了伪满。在他安排的戏码中,《串龙珠》和《春秋笔》都位列其中。演出筹得的善款,加上马连良回京之后的倾囊捐赠,让沈阳回民中学成功兼并了附近的一所日本学校。

然而无耻的伪满当局,为了达到粉饰“满洲国”门面的目的,将这次演出,说成是为了庆祝3·1“国庆节”而来的“华北演艺使节团”。这个强加的名头,成了马连良终身难以洗脱的污点。

“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说他是汉奸,就通缉马连良。那阵我们正在上海演出呢,下的通缉令,后来我父亲就回来了,回来了身体也不好,就保外就医,就请律师,所以国民党的官员到家了,这个说,我给你办办,这就是要钱啊,所以把我们家的钱,我父亲的,我母亲的,首饰也好,什么也好,都给变卖,花钱,打这场官司,结果国民党呢,给予不起诉告终吧。”

——马崇仁

一场子虚乌有的汉奸案,让马连良倾家荡产,也让他对那个翻云覆雨的国民政府伤透了心。

家中负债累累,他也心力交瘁。

时代变迁在他身上留下了刻骨伤痛。

一出“海瑞罢官”,让他跌入文革漩涡

年,在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风吹拂下,艺人们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好时光。无奈好景总是不长,“鸣放”很快变成了“反右”,“大跃进”又接踵而至。马连良又一次在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遭到了政治的干扰。虽然在彭真市长的“力保”之下,他涉险过了“反右”这一关,但眼前一幕幕世态炎凉,已经让这个演了大半辈子正人君子的老生,心头升起一丝寒意。

政治动荡的年代,一切局势都如风云变幻,大起大落,没有谁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气象。

年,为响应毛泽东“学习海瑞敢说真话、为民请命”的号召,马连良邀请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担任编剧,排演了《海瑞罢官》。该剧在年公演之后,毛泽东大为赞赏,还将马连良请到中南海吃饭,以示表扬。

然而,年,政治风云突变,先是马派名剧《赵氏孤儿》被江青冠以“毒草”二字,惨遭禁演。紧接着“帝王将相”又被“赶下舞台”,京剧进入了大演现代戏的时代。马连良虽然思想上还力求上进,但他毕生所追求的艺术,此时已经被政治的洪流彻底淹没。

年,江青亲自挂帅,开始主抓北京现代戏,马连良、张君秋这样“冥顽不化”的老顽固,很快被一起排挤到了一个小剧团。

真正的噩梦却还远没有结束。

年5月,给中华民族留下严重创伤的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爆发。

马连良怎么也不明白,当年毛主席亲自表扬的《海瑞罢官》,怎么就成了这场浩劫的导火索,怎么就成了“为彭德怀鸣冤叫屈”。

这一阵风,来得那么快,比戏里的还快。

他还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便和编剧吴晗一起,成为了第一批被打倒的对象。

“马连良真的是一个一辈子都希望站在舞台中间的一个人。可是,在艺术的舞台上,他们能表演得很精彩,他们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来,但是在政治的这个舞台上,一旦他们想表演,也许就会造成相反的结果。他不幸地成为《海瑞罢官》的主演,于是成为文化大革命里面,第一个倒下的艺术家,这真的是很让人感慨的一件事。”

——傅瑾

连续数月的抄家和揪斗,马连良之前的那些“罪孽”被全数翻出。在绝望中,他意识到,这一次真的是在劫难逃了。几乎在一瞬间,马连良苍老了许多,步伐也变得沉重不堪。

“他那会儿已经不准回家了,就在剧场里头,布景片子里搭了个小棚住在那里了,端着个碗,排队吃饭,张君秋在他前头排队,马连良说今儿吃什么,张君秋说面条,看着挺软和的,您能吃,马连良说唉,我今儿家里给我送了碗熬白菜,我还惦记吃饭呢,泡泡饭吃,面条,那当然就得给什么吃什么了,就拿着面条,走着走着,马连良,这个碗就撒手了,那拐杖也掉地下了。”

——黄宗江

最终,在身体和精神的极度摧残中,马连良一颗紧揪着的心再也无法支撑。年12月13日夜,他心脏病突发,医院。

年12月16号,马连良带着一生的荣耀与屈辱,安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马连良就这么一阵风,就没了,就留下了千古绝唱啊。”

——黄宗江

来像一阵风,吹开梨园花千朵

去也一阵风,留下世人咏叹魂

马连良的一生,短暂却精彩。

斯人已逝,但马派之魂仍犹在。

欢迎收看本周的《我们一起走过》,跟随我们一起回忆那段“须生泰斗”马连良的戏梦人生。

更多精彩详情,敬请锁定凤凰卫视中文台本周六上午10:35播出的《我们一起走过》。

猜你喜欢令人头疼的朝鲜侦查总局

知青是他们直至生命尽头的命运

大排档叉烧入编牛津词典,还有这些其实都是英文词儿

吴建民首次公开回应外交鹰鸽之争:南海还得沉住气

盲女杀人:她又闻到了熟悉的血腥味……

这么多外交官为何都来这儿

普京又干了件惊掉你下巴的事

本期编辑:梅苑李楠(实习)

我们一起走过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
白癜风的中医疗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zz/3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