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科北京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年,地摊行业再度风靡全国,早市与夜市经济一时之间蓬勃发展,街头巷尾人来人往,充斥着属于尘世间的烟火气息。
可能在我们一代人的记忆中,或多或少有着热闹集市的影子,但若论起中国历史上的市民经济模式,持续时间最长的却是制度较为森严、开创管理民间经济先河的坊市。
坊市——泾渭分明的开创者
1.坊是坊,市是市
所谓“坊”,最初指坐落于城邑之内的单位区域,也可代指城郭,《苏氏演义》中指出:“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唐元典》曾将其定义为:“两京及州县之郭内为坊”而“郊外为村”。
原本是指居民居住之处,由于家庭小工业者的产生,而后也逐步发展成为城邑内小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如染布料的染坊、磨谷物的磨坊。
而所谓“市”,则是买卖交易的场所。《说文解字》中对其定义为:“买卖所之而成市。”明确指出“市”便是人们之间进行往来贸易的地方。
《易·系辞》中则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解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那时的“市”开放于中午时分,天下之人、天下之物均可汇聚于此,互通有无、各取所需。
《周礼·地官》记载当时民俗为:“五十里有市。又:大市,日昃而市,百旅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后世李昉于《太平御览》中批注:“市,杂聚之处。”
由此可见,此时的“市”已然有了“早市”、“晚市”、“夜市”的区分,只是与现代单纯以时间划分不同,当时的“市”看似分时,实则是按时间区分的是交易物品的种类。
2.坊市之萌芽
据如今可考的资料,坊市制的形成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以前。早于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大型都城相继而起,为城市制度的兴起提供了先行条件。
周公旦曾于《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意味着坊市制的前身“里市制”已经有了雏形。
越过合纵连横的春秋战国,穿过二代而乱的秦王朝,坊市制于汉代进一步完善,此时已经出现相对有序的城市规划,商品贸易更是随经济的发展蓬勃向上。
《西都赋》中曾经对长安城内有着“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的评价,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当时市场上占地规模之大、商家分类井然有序以及其中车水马龙、摩肩擦踵的热闹情景。
时至魏晋,坊市制被称为“降坊制”,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北魏时期都城洛阳已经拥有棋盘式城市布局,官道将都城分为三百余方块形“里坊”,坊间均筑墙,设有“里正”,实行封闭式管理。
而“大市”﹑“小市”及“四通市”等交易场所设于宫城以南、内城之外,完全改变了此前《周礼》中“面朝后市”的布局。
3.也曾于低谷崛起
隋炀帝后期君王苛政,全国各地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天下民不聊生。待李唐一统天下后,唐初都城内外一片萧条。《贞观纪要》甚至记载着:“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
面对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的窘境,发展农业便成为了当时的重中之重。唐朝君主于是下令于村落郊区推行类似“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
轻徭薄赋的同时,也于都城内推行更为严苛的坊市制。唐《通典》中曾经明确记载当时的坊村分类,称“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这使农户不得自由进入城邑,以削减人们弃耕从商的意愿。
4.也曾于盛世中辉煌
正如白居易笔下所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坊市制之下,“坊”与“市”严格分开,并彼此间设有阋墙,都城长安被规划为一个又一个的“格子间”,井然有序又相互独立。
随着都城内星罗棋布般坊局域划分的完成,与其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其中包括《旧唐书》中“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的里乡邻保制,也包括按时启闭坊门的宵禁制。
唐朝夜禁制度主要针对各坊之间的三十八条主道,“每于日暮,六街鼓随承天门上暮鼓动,承而振之,擂八百声,各门关闭,街上禁断人行”,坊门按时启闭,夜晚至清晨的时间内不许居民外出,以防止在没有路灯的年代里有人趁月黑风高夜做出不法之事。
但相比较于“坊”,唐朝对“市”的管理其实更为严苛。《唐会要》中曾记载有“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的说法。
无论是“开市”或是“闭市”,都需要听从官府号令,并且经商范围固定,不能越过坊市间的墙垣。
唐朝政府不仅有形式上的管理制度,《唐律疏议》中同样体现出唐朝政府对市场风气、商品质量的调控:
“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
拒绝粗制滥造,拒绝短斤少两,无疑是藏于唐朝东西市极尽繁华街景之下的基石。
5.美玉难免有瑕
自西周而至盛唐,坊市制于中原大地中传承千百余年。于萧条之中有助确保农业生产;于盛世之中又可维护城内治安,不给鸡鸣狗盗之徒以可乘之机,坊市制不可不谓为当时先民的智慧所成。
但即便如此,白壁难免微瑕。由于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大环境,坊市制内同时产生了例如唯有高门望族正门可对大路、而坊市规格几乎完全按城市阶层进行划分的不合理制度。
长安坊极尽繁华,沙洲却只有寥寥4坊,相形见绌。《唐会要》中甚至记载,初唐时期甚至有着“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的规定。这种忽略生活实际要求的规定,在给寻常百姓带来了极大不便的同时,无疑也阻碍了当时商业发展的进程,商人叫苦不迭。
直到宋朝以后,由于私营手工业者的增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商品经济的蓬勃兴起,坊市制逐渐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甚至上层阶级的生活需求,利与弊的天平逐渐扭转,“坊市”从历史中慢慢淡出,最终被“街市”所取代。
街市——自由开放的继任者
1.坊市制中似有而无的街市影子
坊市制度看似滴水不漏、管理严苛,实则早在初唐时期,长安城各坊之间也会在私下开展商业活动。
例如宣阳坊中开有彩缬铺,升平坊里门则有“胡人鬻饼之舍”,还有一些走街串巷、在坊内流动的小商人,《太平广记》中曾有“邹骆驼,长安人,先贫,尝以小车推蒸饼卖之”的相应记载。
而西临皇城、东向东市、南面平康坊的崇仁坊,以其四通八达,往来便利,在坊内夜禁制度不严格的情况下,一度“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甚至也有较为“特殊”的平康坊一类,经营着众多秦楼楚馆。
这些游离于“市”之外的坊内私人商业活动虽然不属于受政府管辖的“正规”商业机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坊内居民的实际需求。
2.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盛唐时期,农业生产比之前代有了长足进步,先后出现新式耕具曲辕犁、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更是修建出诸如玉梁渠、窦公渠等重要水利工程一百六十余项。
这使得唐朝已经从初唐的落魄中走出,呈现出一片五谷丰登、繁荣富饶之景。
与此同时,中国南方以丝织、造纸和造船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同样发展迅猛,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以竹造纸的技术革新,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时间来到公元8世纪,海外贸易开始兴盛,唐王朝吸引着诸如犹太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等中东商人纷至沓来,以物相易。
而很明显,“坊市”这种过于刻板的制度已经不适应这样的社会了。
在中唐时期,由于“市”在白日间短暂的开放时长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们日渐增长的贸易需求,夜市开始应运而生。
文人曾写下:“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是对夜市最开始的记载。
而时至唐代后期,国际贸易开始兴起,商品经济由量变到质变,“夜市”的弥补作用也开始显得杯水车薪,朝廷索性不再限制商品交易时间,坊市制开始变得摇摇欲坠。
3.街市热景
宋时,已经名存实亡的坊市制终于被接续的“街市”取代,结束了它在中原大地上千百年的历史。
在《都城纪胜》中,不再被高墙束缚的城市有了更为自由的模样。“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
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
这是唐朝坊市制下人民不敢肖想的,却这样真实地出现于宋朝市井,不得不说是当时社会自由、经济发展的一大进步。
总结
由西周而至唐朝,坊市制于我国实行千年,在当时的社会下,自有它支持农耕,稳定社会的优点,但这些优点并不足以支撑它走向更为发达的商品化经济社会。
与之相反,更为自由随性、更为热闹繁华的街市制却更适应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得以流传至今,成为现在的“集市文化”或是“地摊经济”的原型。
参考资料:
1、《战国策》
2、《西都赋》
3、《太平广记》
4、《唐会要》
5、《唐律疏议》
6、《都城纪胜》
7、《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