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旅游村福建上杭兴坊村闽粤交界钟毓

沿着蜿蜒的栈道,闲庭漫步,耸翠的山峰迎面而来;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粉红的荷花摇曳迎客;郁葱的竹木相拥村庄;溪旁的房屋鳞次栉比……此刻,只想静静的坐着,看着周围的一切,没有烦躁,没有叨扰,享受着上杭兴坊村的静谧时光。

上杭县中都镇兴坊村地处闽粤两省交界地区,位于中都西南部,为闽粤之间交通要道,自宋代开基建村以来,即成为客家人不断迁移与漂泊的驿站。村内自然环境优美,四面环山,三条小溪分别从蕉坑尾、黄葵塘、镰子岌自西向东流入村中,汇流成一条主溪贯串中都,并汇同其它村小溪最终流入客家母亲河——汀江。近年来,兴坊村多次被上级党政部门授予文明村、信用村、计生合格村、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连续三年被市、县评为“平安和谐村”。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特色村、市党建综合示范村。年列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年,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

慕和堂,古色古香,是兴坊村一座已有三百八十多年历史的富有典型客家色彩的大院,是黄家五世祖黄际宁入村开基地。慕,意为向往、敬仰;和,意为和睦、和善,祖宗起名慕和堂,旨在要求黄家子孙向往和美、和睦、和善、和顺、和衷共济、和风洽洽。老宅建于明崇祯七年(),坐南朝北,占地约平方,前后深38米,宽37米,三厅二天井,外大门朝西,悬山顶、土木结构,穿斗抬梁,门厅带插屏,天井三面带回廊,两侧有厢房,上厅进深7.5米,天字屏上方挂着巨幅牌匾刻有金光闪闪的“慕和堂”三个大字。两边屏柱上挂着一副半圆形木刻联“慕德崇仁承祖训,和风润雨毓人文”,联中不仅把“慕和”两字嵌入,而且把慕和堂人的家风家政写得十分透彻。整个建筑坐南朝北,堂后厅为三层楼房,主房两侧建有台阶式横屋,整座房屋共有房间74间,最盛时曾住过27户人家余人。左右有横屋,呈阶梯状,宅子前低后高,成宫殿式结构,门前型似弯月的小溪象玉带一样紧紧地环抱着而建于山脚下,后依龙山,年慕和堂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慕和堂往右走大致米处是一座神坛,据闻此处很早以前就立有神位,并常有人前去烧香敬神,当地人称社婆太,实际上供的是土地神。土地庙上有一对联通俗易懂,寄托着乡亲美好的祝福:“栽长青树荫子民安康如意,礼社婆太佑信众幸福吉祥”,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普法大师所书。神坛旁边有口泉眼,当地称作福慧泉,据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神坛前的一条小路是通往省内外的必经之路,来来往往的人群,尤其是远道而来的、挑着重担的人,又累又渴,必然要坐下休息,喝上几口清心凉口的井中泉水,方离去。上世纪前,兴坊村的村民好大一部份人都取用该泉水井中的水,如今的神坛已被改建成旅游景点。而神坛上方是新建的天鹅池,池中饲养了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黑色天鹅,登南宝寨的主道就从这里起步。

南宝寨,又名南堡寨。相传二百多年前,这里是镇守中都南关的第一大寨。在山顶一个可摆五、六十桌酒席的大园坪上,仿佛能从残留下的砖、瓦、石等建筑零碎物中寻找曾经的繁荣光影。南宝寨从山脚到山顶分别开辟了三条直通南宝寨顶峰的道路。其中一条从蕉坑尾铺设的水泥路面可通小车直达峰顶,另一条路从南片瑞香村为起点直登山顶。往上望去那用防滑砖铺成的足有二米多宽的登山人行道显得尤为壮观。从山脚走到山顶共需上个台阶,其中的艰险更是不必说,不仅有呈S型的路段,还有几处陡如云梯。拾阶而上还能看见建在一旁的凉亭、花圃、卫生间、石条板凳,走走停停,感受山间吹来的阵阵微风,顿觉神清气爽。

登上南宝寨顶峰能看见一座占地平方米的大庵,清静幽雅。庵内藏有经书册,观音、如来佛等16尊菩萨,来自泉州的园于法师任庵内主持和尚,如今许多游客及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游览拜佛求经。登上最高顶峰时,可见一块好几百平方米宽的平展山顶。站在上面,远眺千里之外连绵起伏的群山与层层围绕的云海交集成一片,十分壮观,临近村庄及中都境内风光也尽收眼底,不禁觉得心旷神怡,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陶然忘忧。

在村民的讲述中,南宝寨,自古就被视为风水宝地之地,故又得“龙山”之称。“龙山”最高处达米,走在山腰上还能看见保存完整的乾隆四十七年间郑黄两姓留下的“三禁止”石碑,村内植被覆盖率极高,故而山上的参天大树也随处可见。

背靠“龙山”的南宝寨农民休闲公园是在村民、外出乡贤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之下筹资多万元兴建的。是一处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里有公园、花圃,鲜花盛开的时候,争奇斗艳,十分美丽。

除了肉眼能看见的山花建筑,兴坊村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有已传承至十代的兴坊黄狮、在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十番音乐、于年8月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杭女子五枚拳,至今在迎神赛会及村民祝贺迎亲、寿宴、生日、金榜题名等喜事之时还能听到十番音乐这由来已久的丝竹之声,在节日喜庆之日还能为富有传奇色彩的兴坊黄狮大呼过瘾。而“五枚拳”这稀有拳种,已深深扎根在上杭东南片,并在兴坊村完整地传承下来。

村内公园里的24孝雕塑,弘扬着孝文化

在探寻美食的道路上还能感受到兴坊人传承自客家人勤劳、好客的优良传统,那些饱含客家特色的美食在兴坊村也能觅其踪影,有炒杂、捆粄、炸肉、溪鱼焖豆腐、酿豆腐、白斩鸭,还有本地风味的糍粑、鱼粄、肉丸、艾粄等几十种特色小吃。

得益于村内游客服务中心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里面售卖的旅游商品种类丰富,更是开发出了诸如百香果、懒人煮系列产品、山茶油产品、有机花生等农副产品。

兴坊村的文化广场

岁月沧桑,物换星移。当年旨在保护后龙山并借以规范兴坊村人们的言行而立的禁碑,风雨不改,代代相传,更衍生为人们共同保护南宝寨乃至所有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的自觉行动,使南宝寨成为当地农民心之向往的森林公园。来兴坊村,让人迷途忘返的是它闻名遐迩的慕和堂、南堡寨,是它丰盛可口的特色美食。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兴坊村,从千年以前和谐安宁的驿站逐渐发展成今日的乡村旅游特色村,不变的是它令人心醉的魅力风光。

来源:《海峡乡村》杂志年1月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hj/12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