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山位于嵊州西北十五公里的崇仁镇廿八都村东面,五百岗南麓,被《大清一统制》誉为“挺然秀峙”,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瞻山素称剡西第一山,山势奇峻,山峰直刺云天,故亦称“尖山”。瞻山山清水秀,古松参天,一片苍翠。
瞻山南有笔架山,西有砚屏山,涤巾涧环绕期间,三山一水并峙,组成瞻山风景区。瞻山风景区辟有瞻仰轩、洞天福地、洞天阁、灵峰台、瞻山亭等景点。
涤巾桥、涤巾古涧瞻山脚下,清清溪水自北向南环山潺潺流过涤巾桥,径往笔架山汇入剡溪。横跨东西两岸的涤巾桥是进入瞻山风景区的唯一通衢,桥两侧横栏板上有著名书法家顾庭龙书“涤巾桥”“涤巾古涧”题字。涤巾古涧溪水发源于五龙潭白水坑瀑布,同治《嵊县志》载:“瞻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永富乡,下有涤巾涧,为帛道猷涤巾处”。清澈涟漪的涤巾古涧环绕山脚,蜿蜒流过,瞻山俨然仙家胜境,人间福地!
跨过“涤巾桥”来到瞻山入口处,古朴石牌坊朝南而立。牌坊上刻“名山福地”四个大字,坊两侧蹲伏一对石狮。穿过石牌坊,一条余级石阶盘旋至山巅,拾级而上,两旁古松郁郁葱葱,花草争奇斗妍,令人心旷神怡。
瞻山庙瞻山脚下有村落廿八都,村中有祭祀晋诗僧帛道猷的古刹瞻山庙。据《民国嵊县志》《瞻山张氏宗谱》等史料记载:帛道猷(或作白道猷)俗姓冯,山阴人,性耽丘壑,一吟一咏有濠上风。永和中(-年)居剡溪沃洲山及五百岗,后在五百岗建“帛道猷道场”,名曰“真如寺”。帛道猷咏瞻山:连峰数千里,修竹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据里人张秀民先生所撰《瞻山庙记》:南宋乾道八年(ll72年),乡人姚舜明之子、谏议大夫姚宪疏请于朝,诏封“灵辉王”,迁祠于村东,赐额曰“灵辉庙”,后称“瞻山庙”,俗称“尖山庙”,名震四方。
明万历四十三年(年),原广西桂林道佥宪张邦信之裔孙倡捐扩建,神宗朱翊钧加封为“灵辉侯”,又铸造三足之大铁鼎作为香炉,加建戏台,使庙貌更加壮观。清乾隆四十六年(年),张氏合族又捐资重建。至咸丰、同治张氏族人屡有修葺。民国十七年(l年),辛亥革命志士、陆军少将张伯岐费银一万数千元,会同张氏会十八、会十九两派子孙又一次重修。
大殿两进,建有仪门、古戏台(万年台)、大殿,大殿两侧置有配殿,戏台两侧置有廊屋。
古戏台坐西朝东,与仪门相连,面朝大殿,台高约10米,宽5.1米、深4.8米、台板高1.8米,系单檐歇山顶建筑。屋脊塑有龙吻、三星高照,瓦将军为“四大天王”,象征风调雨顺,左右两侧还塑有哪吒、杨戬,桁枋间饰木雕《群英会》《卖草囤》等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石柱雀替为深浮雕《封神榜》,歇山顶下置有八角藻井,雕有线条流畅、工艺精湛的八仙。
台前后石柱上镌刻两副楹联:“此曲只应天上有,其人都是月中来”“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总有下台时”。前柱联对说的是优美动听的乐曲,似是天上的仙乐,赞美演员的唱腔和乐师的演奏技艺出众;下联讴歌扮相俊美的演员犹如月中嫦娥。后柱联对把台上演戏与台下做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颇有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这般深刻的寓意,是副不可多得的妙对。
戏台与厢房过道立有屏风,饰有彩绘“福、禄、寿”三星。后面厢房宽24.5米,深5米,门窗栏杆系木雕彩绘花鸟,雕饰十分精美。
清末民初,戏台酬神谢戏演出近百场,九月廿三庙会期间演戏最闹猛。早期到此台演出的有新昌调腔、金华昆、婺各戏班及绍兴文武乱弹班。20年代男子小歌班马潮水、魏梅朵、张云标曾上演《狸猫换太子》《双珠凤》《珍珠塔》《何文秀》等剧目,年至年“高升舞台”的莜丹桂、商芳臣、周宝奎、张湘卿、裘大官以及“四季春舞台”袁雪芬、傅全香、钱妙花先后在此台初露锋芒,演出剧目有《仁义缘》《碧玉簪》《九斤姑娘》等,现后台厢房内还有贤记“小高升”“新高升”等题壁。
近几年,庙会期间古戏台日夜场演戏,邻近乡村的村民都赶来看戏,热闹非凡。
瞻山亭半山腰古松华盖的瞻山亭,与漫山遍野的古松相映生辉。当代著名学者朱家晋、黄寿棋等曾在此处留有墨宝和楹联,李希泌的对联:“景色秀奇冠剡西,岗峦起伏环斯亭”,书法出自5岁女孩儿裘乐之手,欣赏这副对联,不难看出楹联与书法珠联璧合、留世佳作。
礼拜石穿过洞天阁,拾蜿蜒石阶登上山峰,眼前豁然开朗。站在山巅俯瞰四周,群山绵延起伏,村落星罗棋布,秀丽景色尽收眼底。山北坡陡峭壁立,山东面则数百亩桃花含苞待放,若是盛开之时,则如陶公笔下桃花源。
山巅灵峰台上有巨石两方,一高一低形似纱帽,相传为帛道猷“礼拜石”。另一方是帛师对弈会友的棋盘石,石呈方形,表面黛黑色,平整光沉。两方巨石重数吨,却存于山顶实乃千古之谜,更令人称奇的是,漫山遍野却又很难找到一块石头。
灵峰台瞻山融自然山水及古迹碑刻等人文景致为一体,其中灵峰台有三奇:第一奇,瞻山孤峰突起,属紫色砂岩层,四周没有巨石裸露,独山顶矗立着三块巨石,相传为南斗北斗仙人下围棋的地方。第二奇是四周都为紫色砂岩,而山顶却是硅藻土。第三奇是东晋第一高僧帛道猷,爱瞻山之秀,结庐瞻山,每天礼拜三块巨石视为灵石,也为一奇事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