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校教育的前端,作为正式教育的源头,“幼教”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正是因为“重要”与“特殊”,幼儿园在某些领域中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一个“资深”(年龄大而已)的科研工作者,长期在中小学“采风”,能有机会“回看”教育,到幼儿园做田野研究,也算“功德圆满”——有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的研究经历,此生无憾矣!
年3月8日上午,崇仁路幼儿园的干部教师用“十三五”课题《幼儿社会性学习及其指导策略》研究课向节日献礼。张聪璐、刘莹、朱志云老师分别上了课题研究课。崇仁路幼儿园伍曼园长、李军书记、肖琼副园长、杨维副园长,陈莹主任和张黎、张婷、朱金婉、张敏等老师参与观课议课。我也坐到孩子们中间做“田野观察”,感受“别样”的课堂场景(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中小学),分享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张聪璐老师执教中班社会课《十二生肖》。教学设计以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为基本目标,把幼儿对“十二生肖”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现象的认知与对家人属相的调查结合起来,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
活动1创设情境,感知十二生肖
这一活动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层层递进,引导幼儿感知十二生肖。
1.导入,激活幼儿经验与情感
老师通过出示十二生肖卡片导课,并指名幼儿回答看见了哪些动物,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及喜欢哪个小动物。
2.数动物,感知识十二生肖的数量
3.欣赏十二生肖年历、窗花和邮票,强化幼儿对十二生肖的印象。
活动1通过识别十二生肖的动物、数十二生肖动物、欣赏十二生肖的艺术作品,让幼儿对中国的十二生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活动2猜想交流,理解十二生肖
活动2通过引导幼儿猜老师的属相,并逐一说出自己的属相,让幼儿把在活动1中形成的十二生肖的表象具体化。在此基础上,老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张老师是属龙的,你们也是属龙的,那我们一样大吗?”引导幼儿认识“十二生肖”是循环使用的,“转一圈”是12年。
活动2通过猜属相、说属相、比大小三个基本环节,拓展了幼儿对十二生肖的认识。
活动3观看动画,运用十二生肖
教师播放动画片《有趣的十二生肖》,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由来与排序,然后尝试将十二生肖图片按照黑板上的数字序号排序,根据排序比较不同属相的幼儿年龄的大小。
活动3通过动画故事把幼儿对十二生肖的认识进行了再一次拓展,并运用十二生肖排序的知识判断不同属相同伴年龄的大小。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活动3指导幼儿用“情境记忆”(动画故事)和“操作记忆”(解决问题)来巩固对排序的记忆,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活动4分享交流,渗透亲情教育
教师分发《家庭生肖大集合》调查表,让幼儿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自己家人的属相,然后指名幼儿到前台交流。
活动4通过调查和分享自己家人的属相,很巧妙地渗透了亲情教育。但活动的设计尚不完整,应该让孩子们说一说他们在调查家人的属相时,大人们的情感反应,之后教师再做相应的强化,这样亲情教育才能到位。
刘莹教师执教小班社会课《打电话》。教学以培养幼儿“打电话”这样一种社会技能为主要目标,设计与组织打电话的系列活动。
活动1创设情境,感知打电话的方便
开课,教师创设情境:××小朋友今天没有上幼儿园,怎样知道他没有来的原因呢?教师通过给家长打电话,让幼儿感知打电话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从而引出“打电话”的话题。
教师创设情境,并示范打电话,让幼儿置身于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境,寓教育于其中,不着痕迹。
活动2电话点餐,学习打电话的技能
教师通过示范“电话点餐”(订麦当劳),让幼儿观察打电话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幼儿尝试电话点餐。
活动2是教学的重点。技能的学习的要义是“观察+模仿”,教师对活动2的设计与组织正是按照心理学关于技能学习的规律进行的。但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打磨。其一,教师示范用的是手机,应该用座机,并用应该示范正确握座机的姿势;其二,对构成打电话技能的动作应该进行“拆解”:拿电话——拨号——点餐——挂电话。
活动3观看视频,学习通话礼貌用语
活动3安排了三个环节:
1.观看视频,判断谁打电话用了礼貌用语;
2.观看视频,注意电话的礼貌用语;
3.活动总结,强化打电话的礼貌用语。
活动3的第1、2环节的顺序应该互换一下,使通话礼貌用语的学习呈现“感知——判断——强化”的逻辑层次,更有利于幼儿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活动4同伴合作,进行打电话的演练
幼儿两两结伴玩“打电话”游戏,老师巡视时也相机参与其中。活动在幼儿跟着音乐一起进行歌表演《打电话》中结束
活动4是对活动2和活动3的综合。《打电话》歌表演,既舒缓了幼儿的疲劳,又恰当地对打电话的技能与礼貌用语进行了“动作记忆”和“韵语记忆”(歌词),使综合技能的训练再一次得到强化。
朱志云老师执教大班社会课《我不生气》。教学以“认知生气的危害”(社会认识)和“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节自己生气的情绪”(社会行为)为目标设计与组织学习活动。
活动1游戏导入,识别生气的情绪
老师通过“表情骰子”,让幼儿模仿骰子上的各种情绪,并识别生气的情绪。
骰子的随机性,让幼儿对骰子可能呈现的表情充满期待,模仿骰子上的各种情绪,让课堂活跃起来。最后的环节“让幼儿模仿生气情绪”,还可以进一步展开,因为每个人模仿的表情、动作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生气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这背后的故事,激活幼儿的经验,为活动2做一些铺垫。
活动2绘本故事,了解生气的表情
观看绘本故事《小兔生气了》的图片,识别小兔生气情绪的面部表情和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表演生气时的表情和动作。最后告诉幼儿,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活动2是活动1的提升,从活动1的识别、模仿生气的情绪,到活动2识别生气情绪的表情和动作,并进行“生气表演秀”,训练了幼儿识别生气情绪的社会技能。
活动3联系实际,了解生气的危害
1.让幼儿说说自己曾经为一件什么事生气。老师用一个气球,把幼儿的“生气”装进去,启发幼儿回答气球能够把我们的生气都装下去吗?结果会怎么样?
2.老师小结:如果气球爆炸了,不仅会伤害到我们自己,同时也会伤到别人。
3.观看视频《生气的危害》,让幼儿说说生气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活动3通过气球装“生气”和观看视频《生气的危害》,引导幼儿认识生气的危害,教育效果比较明显。但学习活动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这节课就只是一节“健康课”。作为一节社会教学的研究课,还要挖掘其“社会性”因素,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生气时的各种表现,对家人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样,就把生气时“人与自我”的关系扩展到“人与他人”,教学的社会性就凸显出来了。
活动4操作转化,缓解生气的情绪
1.让幼儿说一说用什么办法可以忘掉生气。
2.组织他们通过做图标、绘画等方式“转移”生气的情绪。
3.让幼儿观看PPT播放的图片,一起做“深呼吸”游戏,缓解生气情绪。
活动4是一种模拟缓解生气情绪的技能训练,通过“找方法”、“转移注意力”、“深呼吸缓解”三个环节教给幼儿“不想生气”的方法,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活动4的社会性因素还可以做进一步挖掘,如第一环节中说忘掉生气的方法,当幼儿说到“可以向好朋友说一说”(倾诉)时,可以适当展开。
(未完,待续)
李红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