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烟树外,山径少人过。
它海拔不过余米,孤峰矗立,蜗居在县城北部七公里处的丘陵地带里。曾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座山,就是廪山,现在也被称为点山。位于当时黎川通往建昌府南城的官道旁,山顶视野空阔,北望南城,南看黎川县城,东眺福建诸峰,西观南丰。极目四野,云蒸霞蔚,为风水绝佳之地,于是得到各方人士的青睐。清代县志记载,廪山有宋淳祐七年()状元张渊微之墓。明代嘉靖年间的黎川进士、文学家王材(-)所写的黎川十二景第四景《北廪凝苍》就描绘了廪山的位置和风光:
三峰矗矗贮中田,高廪何言岁二千?
始识太平元有象,陈陈终古咏丰年。
清代县志载:“自是北通南城有廪山。东北十里平冈中忽峻拔圆耸,高数百仞,俗呼点山。阴阳家云此山乃邑之仓廪,因名。上有廪山寺”。
廪山寺始建于宋光宗绍熙元年()。此后屡毁屡修。明朝万历年间蕴空常忠法师又重建。这一时期,曹洞宗少林法系中高僧辈出。蕴空常忠承嗣小山禅师,将法脉延衍于长江以南,师徒相继,连绵兴盛,成为明代中叶以后曹洞宗的又一大法系。
常忠(-),字蕴空,明建昌府南城县人,为佛教寿昌禅系的开山祖师。他少时跟着私塾先生学习儒家功课,稍长致力研究王阳明的心学。后出游于镇江鹤林得季善和尚劝引,皈依佛法,于高度寺剃度出家。一年后,转至少林参学。投小山禅师,久受钳锤。继随小山禅师改住北京宗镜寺,服勤三载,深得玄理,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其后南下,返回建昌。起初在一僻静处静修,后至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廪山结茅习禅,长达二十余年。期间,不与闲人接触,独与罗汝芳、邓元锡二人交谈性命之学。常忠法师在廪山苦修,有感于“嘉隆间宇内宗风,多以传习为究竟”,故终身“韬晦”而不轻易传徒。至隆庆间(-),慧经来投,忠识为真法器,始倾囊传授,锻为法嗣。他要慧经“出五蕴家”“皈自心戒”,从而在禅的旨趣与作风上,为寿昌禅系立了祖规。
此一时期,黎川的邓元锡声名鹊起。邓元锡(—),字汝极,号潜谷,世称“潜谷先生”,黎川县城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邓元锡说:“治学之人必当暗然退隐,应有遁世不拔之志才行。他与浮世功名,赫然显耀者正相背道而驰。因此,我得潜心为之。”邓元锡一生著作甚丰,仅据清代《建昌府志》所载,当时已付印的著作便达十种一百七十余卷,尽皆闳深博奥。所著《五经绎》《函史上、下编》《皇明书》《潜学稿》等在清代被列入《四库总目》,并传于世。他还列传于《明史》《江西通志》《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在明代史学上,人们把他和崇仁的吴与弼、萍乡的刘元卿、南昌的章潢并誉为“江右四君子”,并曾长期享祀于郡邑乡贤祠和豫章理学名贤祠。
邓元锡于嘉靖三十四年(年)高中乡举,不赴廷试。屡谢功名,潜心治学。嘉靖四十四年(年),邓元锡在廪山寺侧建“廪山精舍”,并应慕名前来求教的学子之请求,在此设坛授徒。他所创办的“廪山精舍”的从学门人,大都成为了本县名士。
邓元锡青少年时在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罗汝芳门下从学。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与黎川关系匪浅。其门人曹胤儒《罗近溪师行实》说:“十有五从新城洵水张先生受学。张事母孝,每教人力追古先。师读《论语》诸书有省,毅然以兴起斯道为己任。”洵水先生名张璣字叔衡。嘉靖三十四年(),以岁贡授钱塘训导,但不久即弃官回乡。张洵水一生以倡明理学,振起斯道为己任,不为五斗米所役,一生志向在于钻研学问,可惜所著皆毁于战火。
罗汝芳在洵水先生门下求学一年,后立志专力于阳明之学。他16岁赴南昌师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颜钧。尽受其学,得王艮泰州学派真传。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之《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一文中指出:“先生十有五而定志于张洵水,二十六而正学于山农,三十四而悟《易》于胡生,四十六而证道于泰山丈人,七十问心于武夷先生”。黎川《黎川洵溪张氏第十修宗谱》、《河塘李氏家谱》、《芦油何氏族谱》等族谱中对罗汝芳先生都有提及。其中《张氏族谱》卷五载:“刘元卿(明晚期著名教育家)诸儒学案及杨起元(明晚期名儒)所撰罗墓志皆推本近溪之学渊源洵水云。”嘉靖二十二年()罗汝芳中举,二十三年()参加会试后,自认为"吾学未信,不可以仕",不参加廷对,退居故乡达十年之久。他探幽索隐,触类旁通,精究细研,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四处游访,考察社会,探究学问,并在从姑山创办"从姑山房",接纳四方学子,从事讲学活动。他持见新奇,颇有创见,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腐气,故被誉为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时有涂云雁(-),字伯翔,黎川县城人。明万历七年(年)乡试中举。涂云雁青少年时期以邓元锡和罗汝芳为师,勤奋学习。考中举人后,参加会试未中。初授钟祥县令,后外放出任雷州知府,为政清廉,执法严明,深受百姓爱戴。
据洵口三朝直臣张槚((—,张璣族弟,明朝万历年间任工部右侍郎。历任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代大臣)年谱记载,嘉靖二十六年()秋七月,罗汝芳与其师吉安山农颜均来到黎川,在仙居观(在日峰镇下桥村马鞍山)宣讲王阳明的良知之学,县域人士从游者甚众。隆庆五年(),罗汝芳与张檟一同入闽游武夷,历七台、斗山、鼓山诸境,纵览山水之胜,读书谈道,日与学士相往来。万历十五年(),罗汝芳游访福建建阳,途径黎川县,与邓元锡论学,并在廪山与蕴空常忠法师相谈甚欢。值得一提的是,张槚的姑母张氏为邓元锡的嫡母。邓元锡15岁时,父亲去世,身为长子的他从此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他殷勤侍奉嫡庶二母,家门凛肃;抚养弟妹,恩爱有加。16岁时,张槚也成了孤儿,投奔县城姑母家,与邓元锡同窗读书。成人以后,一个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一个成为三朝直臣。
蕴空法师最大的成就就是收了慧经禅师,也就是无明大师这样一个好徒弟。慧经禅师(-),字无明,博山元来禅师之师,崇仁人。少时聪颖,九岁入乡校,即问浩然之气是什么。十七岁弃笔墨,二十一岁偶读《金刚经》,如获故物,由是断荤酒决志出家。不久,来到江西新城县廪山(今黎川点山)礼常忠禅师,执侍三载,时年24,知有教外别传之旨。乃辞常忠,转往峨峰(在今江西省黎川县洵口镇洵口村江家门峨峰)结庐潜修三年。立誓“不发明大事不下此山”。三年苦修,无人知他在此。一日阅《传灯录》,至僧问兴善惟宽:“如何是道?”兴善曰:“大好山”。慧经惘措,因而疑情顿发,日夜提斯,至废寝忘食。八月中的一天因搬石头,坚重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作偈曰:
“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
数日后返回廪山,将此偈呈常忠,遂得薙发受具足戒,许入室。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时为万历三年()。慧经在峨峰前后共住24年,日作夜参。万历二十六年(),应请复兴南城县境内的宝方寺(今在江西省南城县境内,与黎川交界,系曹山本寂禅师卓锡别院),万历三十六年()移住新城寿昌寺(在今江西省黎川县洵口镇境内),在慧经法师主法寿昌寺的数十年间,慧经潜心修寺,“足迹不履城隍,竿牍不近豪右,日惟随众作务,众未及田,师(指慧经)已荷钁先至,虽栉风沐雨,亦无倦意。”他的法嗣有博山元来、晦台元镜、寿昌元谧、鼓山元贤等,皆成为明末著名的曹洞宗师,继而形成寿昌一系。其门徒代相传承,直至清代末年。对于慧经中兴曹洞伟绩世人评价甚高:“寿昌当宗风寥绝之时,触心荆棘,狐狸作崇,其建立宗旨也特难,乃参悟既与德山、临济同堂,而操履又与百丈、赵州共路。”
一生礼佛的黄端伯与慧经禅师有着密切的交往。这位明末的忠臣、文学家对慧经禅师执弟子礼,自称西江门人,在他的《瑶光阁集》中多篇诗文提到了无明大师。有一首《峨峰口占》写出了峨峰的险峻与孤绝:
峨峰古路绝攀跻,万仞寒松与日齐。
积叶满山人不到,长年留得白云栖。
倥偬岁月,白驹过隙。倒扣如仓廪的廪山,上上下下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名士。江佩,字守默,号如僧,黎川县城西坊人,以孝顺闻名。他和父亲在南海遇到大风,船只差点倾覆,江佩对天祷告愿替父赴难,舟楫得以平安。他侄子幼年失去双亲,江佩对他如自己的儿子,抚养他长大,给他娶亲成家立业。他经常救济穷苦群众,送医赠药。江佩少年时候就饱读诗书,博通古籍,尤其是诗歌古文。后来他携带着自己的文章出去游学,得交当时的文学家、理学家等名儒如临川的汤显祖、绍兴的刘宗周、京山的李雲杜、南京的焦澹园,都很尊敬他。江佩晚年隐居廪山数十年,在此构小楼,与本县的邓澄、黄端伯、涂伯昌、杨思本等一众文人名士相唱和,把酒临风,吟咏其中。地方官听闻其名,上门求见,江佩避而不见,其高洁率真与先贤齐驾,八十八而卒。他写有两首廪山的诗:
(一)
石蹬高千仞,萧条古梵宫。
吐香擎涧草,滴翠偃岩桥。
花意涵清淑,心团展淡浓。
谒来深夜坐,孤影叹飞蓬。
(二)
物理观无尽,秋光恋薜萝。
闭关钟磬寂,伴客水云多。
雨过花犹湿,林青鸟独歌。
江流烟树外,山径少人过。
万历十五年(),去官在家乡居二十多年的王材去世,卒年七十又七岁,殁后,府县乡贤祠均为其设位享祀。万历十六年(年),蕴空法师和罗汝芳先后去世。万历二十一年(),在朝廷官员多次举荐下,皇上下令,以翰林院待诏征用元锡,并责地方官员敦促上路。迫不得已邓元锡离家赴京。七月二十七日,元锡走到南城,拜别生母刘氏之墓,不幸病发而亡。逝前的遗书竟是如泣如诉的《乞放归田疏》。邓元锡去世前十天,黎川县城天空有两匹白布无风自飞,一匹停在县城学宫,一匹停在南津街阅武场。后来有人就说这事邓元锡去世前的征兆。万历三十年()七月,张槚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派湖东道余炤吊唁,送祭文为张槚盖棺定论,追封南京工部尚书,并赐“建言召用”牌匾。石匾迄今仍镶嵌于洵口张氏家庙门前照壁上。万历四十四年(),汤显祖去世,万历四十六年()正月,慧经大师圆寂于寿昌寺,塔葬寺侧山旁。顺治二年()八月,黄端伯死守南京不降,被清军杀害。清军感其忠烈将其敛尸入棺,并将其灵柩送至家乡黎川,葬於忠孝桥侧。
山不在高,有名士则传遍天下。转眼到了清初,明末四公子(冒辟疆,侯朝宗、陈贞慧、方以智)之一的方以智来到了黎川廪山。
方以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今安庆枞阳人。崇祯十三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十年()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一说病亡)。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方以智四十八岁时从桐城往江西,五十四岁起定居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度过最后的余年。在此期间,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有易堂九子。顺治九年(),方以智在大余梅岭时,就已经从易堂九子之一的曾灿处得知有所谓“易堂”。
顺治十六年()初夏,方以智来到黎川廪山、南谷诸寺院引徒谈经,揭暄等人从学。然后方以智从黎川廪山去宁都小住,访问了易堂九子。见九子后,与魏禧(—,明末清初散文家)、彭士望((—,明末文学家)等人最为投机,相谈甚欢,并发出“易堂真气,天下罕二“的感叹。魏禧在黎川曾经长时间驻留,与黎川当时的一众文人相交甚笃。黎川梅源处于当时黎川通往南丰、广昌、宁都的必经之路上,在民国二十一年所修梅源吴家的家谱中,有多篇彭士望、涂伯昌等同时期名人为吴家写的传记等文章。临川四大才子之一的陈际泰对吴家兄弟吴之才、吴孙肤文采与骨气赞不绝口,魏禧更是为吴家的孝子吴绍宗写了一篇《吴孝子传》。
早在崇祯四年(),方以智就开始收集撰写《物理小识》的材料,至崇祯十六年()编成初稿。在这本书的总论中,他屡次引用了邓元锡的一些观点。后来他次子方中通、学生揭暄等加注重编这本书的时候,也提到方以智这本书的科学思想之来历受到邓元锡《物性志》一书的影响。
由于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权交替,方以智最终没能以儒者身份完成“抱负”。他既不能为故主尽忠,又不能为尊长尽孝,更不愿臣事于满清政权,只好选择了“逃禅”之路。自年起,他先后在梧州云盖寺、南京天界寺、高座寺,江西黎川的廪山、南谷、寿昌诸寺,南城景云、资圣诸寺,泰和汋林,青原山净居寺等处出家修行讲学,其间,他还游历福建等地的寺庙,进行佛事活动。年起,方以智受庐陵县令于藻所托,主持青原山净居寺法席。晚年曾打算回到故乡浮山,年,因“粤案”所累,投水于江西万安惶恐滩。
余英时先生的《方以智晚节考》记载了方以智在黎川的踪迹(因摘抄余先生原文,故此沿用“新城”称呼):
顺治十五(),时密之尚在新城寿昌寺;有《寄青原笑峰和尚》七古。笑峰建青原毗卢阁成。
顺治十六年()在新城大寒山。魏禧来访。方以智禅学上的师傅觉浪道盛卒于金陵。笑峰自青原奔浪公丧。
顺治十七()年在新城廪山寺。方以智又修建了建廪山塔院。始撰《炮庄》。次子中通来省侍。三子中履庚子()有省亲诗。魏禧来访。
顺治十八()年在廪山。夏魏禧偕林时益卖茶新城。自夏至秋魏、林二子负笈廪山。二子辛丑()有《与桐城三方书》。施闰章分守湖西道。
康熙元年()春自廪山至青原为笑公封塔。于藻始任庐陵县令。应涂万年居士(即黎川涂景祚)之请,密之返新城主持南谷寺。
康熙二年(),应于藻之请,自新城入主青原山净居寺。
康熙六年(),闰四月游武夷,迁路新城晤魏禧于天峰寺(今日峰山一带)。
乾隆年间《新城县志》记载,“廪山寺,皇清顺治十五年,僧映初重建”。顺治十六年夏,在当时的名流南城的徐芳,黎川的杨日升、涂斯皇、涂景祚等人的帮助下,方以智在廪山上修建了廪山精舍作为读书和讲学的场所。徐芳,字仲光,号拙庵,南城人。崇祯十三年()進士,授泽州知州,因亲丧归。后任南明唐王翰林院編修。清順治中,以遗逸荐起翰林院左春坊,不去,有《悬榻编》。杨日升,字东曦,号集虚,黎川樟村人,文学家杨思本之侄。顺治十二年()进士,任南康府教授,捐俸修葺白鹿洞书院学舍。后调任直隶(今河北)东明县令,升中书,著有《条议草》。涂斯皇,黎川县城人,明末忠臣涂国鼎幼子,字宜振,号澹菴。明朝灭亡后,放弃了考取功名,结草庐隐居。只与谢程山夫子、易堂诸君往来。与魏禧等人有文章唱和。涂景祚,字万年,号人菴,黎川县城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二年()授任东粤广州府推官。康熙七年,他任期满辞官归家,只与一班志趣相投的文人朋友来往。
顺治十七年()在廪山寺,方以智又修建了廪山塔院。方以智二子方中通有诗记载了这件事情:“竟以尼山学,来传鹫岭神。祖庭新露柱,从此结比邻。”方中通自注:“时老父重兴廪山,余与四弟捐资运木。”
从清顺治十七年冬至次年夏,他在廪山塔院苦修,开始撰写《泡庄》。此间他的生活可见于陪侍其左右的二子方中通的《陪诗》集中。方中通描绘当时的方以智“阶前如见佛,座上便拈花。颜色成枯木,愁心结乱麻。趋庭无别语,开示终南华”。可见,禅游的生活结束了方以智长期的颠沛流离,但这种清幽的禅游苦修并未解开他内心对于山河不再的痛楚和遗憾。年,方以智应江西青原于藻、倪震之请,亦为圆其师觉浪道盛复兴曹洞之愿,开始主持青原法席。
他的弟子揭暄,后来又成为一代名儒。揭暄(-),字子宣,号韦纶,一号纬纷,别名半斋。江西广昌旴江镇后塘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揭暄最大的贡献当推其费尽心血的军事名著《揭子兵法》、《揭子战书》和《兵法纪略》,科学名著《璇玑遗述》(又名《写天新语》)和人性论著《性书》。
盱江是鄱阳湖水系在江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揭暄的家乡广昌县,流经南丰、南城等县,过抚州后与崇仁河汇合为抚河,经南昌流入鄱阳湖。南丰、南城两县与东面的新城县(今江西省黎川县)大致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方以智从顺治十六年()夏到康熙元年()春就住在黎川,并主要在这一三角地带活动。揭暄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与方以智结交,并成为其弟子。在之后,尽管方以智入主青原山净居寺,却还是经常往来于南城、黎川、宁都等地与当时的明末一众遗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如今的廪山,偏于一隅,人迹罕至,徒留古道悠悠。依旧规整和阔大的石板路向来访者彰显着它昔日的荣光。在距离山顶30米处,有明显的建筑遗迹,包括十分平整的地面和墙基石基和护塝,还有廪山寺的古石碑。翻越30米山壁到达山顶之后,山顶为一块约摸20平方米的平地,只有杂草,不长乔木,山顶视野开阔,放眼望去,黎川城郭、以及和南城交界处的民舍村庄尽收眼底,蜿蜒曲折的黎滩河宛似玉带经山下向北飘去。谁能想象到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历史上却曾经风云际会,名儒云集,交汇成一个巨大的朋友圈,涵盖了理学、科学、史学、哲学、佛教等等各界。想必那时候的大师们在此处,看着秀丽美景,身处江湖之远却依旧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而情难自已吧。
黎川旧事往期回看:
黎川旧事‖箫曲,箫曲,清音无觅
黎川旧事‖渔郎紫薇两相看
黎川旧事‖咸丰六年夏天的黎川
黎川旧事‖苍狗白云石子岭
黎川旧事‖涂冢宰的家国春秋
黎川旧事‖怀简公和杨家巷
黎川旧事‖桃溪岸边的尚义坊
黎川旧事‖撩开福山九叠谷的面纱
黎川旧事‖梅源的西山遗风
黎川旧事‖天妒奇才叹杨城
黎川旧事‖社苹不是“石瓶岗”
黎川旧事‖中站,不应该被尘封的过往
黎川旧事‖两个男人的故事
黎川旧事‖神医杨居义
黎川旧事‖乡人哀之说雪香
我们早早起来。写诗、诵读
听一座山在沸腾
看一条河开出浪漫的水花
抖落尘世泥土。不可能有人认出我
仿佛我不在世上多年,仿佛生来
就是为了在落日之前张开沉睡的翅膀
在小镇,读书写字,走山走水走村落
丁艳它躲在群山后面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