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清明小长假之间还隔着一个礼拜的距离,牧小童早就难以抑制飞翔的心,在盘算着踏青出游的目的地了。
提起清明,不管是垂髫孩童还是迟暮老人,总能信口念出那首耳熟能详的诗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杜牧笔下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还有待考证,但你知道,浙江真的也有一个杏花村吗?
在现代城镇化的浪潮中,很少有村镇能保持原始淳朴的面孔,不受商业的入侵,但崇仁古镇算是一个。
游览过崇仁的网友给出的评价大同小异:
“游漫漫:生活着的千年古镇,镇中只有老年人;想看风景的游客不适合这儿,这儿能看见的只有过去的时光。荷塘月色:这里既能满足文艺小清新们的怀旧情怀,也有令人扼腕的破坏与贫穷,这才是古镇的原状,而不是经过筛检美化的宣传。F-人在旅途:曾经去过最宁静的古镇:那个略显破旧和灰暗的小镇上,看不到络绎不绝的游人,也看不到年轻的身影。就像很多正在没落的村庄一样,只有留守的孤寡老人。但她那些斑驳的白墙上却写满了过去的辉煌,在一个四面漏风的破旧的祠堂里,一个老人在酿造特色加饭酒。”F-人在旅途/摄崇仁古镇的前身叫杏花村,距离嵊州市区西北约18.5公里,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
追溯崇仁的历史,至少可以回望到多年前。自南宋以来出过不少人才,单是当地名门裘氏一族,就有4个进士,38名举人,仕宦者几十人。
20世纪三十年代的崇仁,资产10万以上的丝厂、茶厂、布厂不下十几家,有浙东小上海之称。如今繁华已逝,只留下连片成群凝固的艺术。
蚂蜂窝
飘鸟/摄如果你是一个古建筑迷,那一定不能错过崇仁。
它至今保留着庞大,具有宋朝遗风和明清特色的古建筑群。保持较完整的老台门就有余座。
它们各自独立成院,之间用跨街楼钩连,宗祠、戏台、民居、书院、厂房、店铺、作坊、寺院、庵堂各类传统建筑一应俱全。
琼台亦是镜中花/摄
一个远离了汽车、噪音、工业、人群的古镇,它的魅力正是在于那些寂静的街道巷井。
走在崇仁的青石板和石蛋路上,抬头可见高耸的檐角,不时有富丽庄重的老台门迎面相逢,也有的被一把锈锁紧紧关住。
从破损的门板缝隙望进去,独轮车等旧时的农具还堆在角落,但杂草也有半人高了。
木雕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
台门室内的窗、侧屋的门、屋檐下的牛腿,人物传奇,花卉鸟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暗淡了色泽,但图案依旧生动。
崇仁是一个井的世界。
多口水井,其中51口古井,早已将崇仁的地脉打通,地气相连与蓝天对应。与井相配,崇仁有很多池塘。冬暖夏凉,滋润着一方百姓,也怪不得这个江南古镇人杰地灵。
开膛王子Rain/摄历史不可避免地向前推进,于是年轻人走向了更广阔的城市。
老人留下来陪伴沉寂的古镇,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在门口的日光浴和牌桌棋局上消耗时间。
蚂蜂窝
喜欢行走/摄古镇很悠闲,悠闲到有漂泊的游子经过,坐在台门的石阶上,一阵风吹来,便有种儿时外婆家的味道。
大暮藕/摄正如去外婆家总是意味着有很多好吃的,“炖了年的老鸭”几乎成了崇仁的代名词。
陈氏炖鸭
当年商贾云集的崇仁古镇,以“一把菜刀”闻名乡邻的陈氏家族,是许多达官贵人争相邀请的掌勺主厨。
尤其是陈氏炖鸭,口味独特,被称为“江南第一鸭”。
从八十年代起,好客的嵊州人便把陈氏炖鸭作为招待宾客的最高礼仪。
豆腐皮
崇仁的百姓还把豆腐煮成一张张色泽晶莹光洁、薄如蝉翼的豆腐皮,成为餐桌上一道常见美味。
来到嵊州,不得不提的当然是嵊州小吃。
豆腐馒头
嵊州地区最著名的小吃,说是馒头,其实只比小笼略大些,皮却是汤包般厚薄。透明的皮子里是嫩白的碎豆腐和肉冻做成的馅子,若是考究些还会加上虾脑。
吃的时候,在小碟里倒上醋,拌上鲜红的辣椒酱,将豆腐馒头蘸上调料,一口一个,鲜美异常。
嵊州榨面
榨面是嵊州人经常赠送外地亲戚必不可少的特产。外地回乡探亲作客者,多以携带榨面,回家与家人团聚吃面品尝为快事。
年马寅初先生回嵊探亲,也买崇仁榨面带往北京。一到逢年过节,集市上榨面买卖更兴旺。
笋菜汤
笋煮干菜是绍兴人家中的常备菜。在春笋的旺销时节,家家户户都喜欢在自己家中晒点笋煮干菜。
晒笋煮干菜的原料一般采用淡笋和咸芥菜,与其它作料一起使用烹制成菜或点心,尤其是当地人下榨面的最佳配料。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看村景
尝村味
享村居
过村节
村游去——乡村文化体验游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北京白癜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