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乳之恩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4635643.html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

讲题:《三皈依》第二十七讲(02)

主讲:上修下正法师

地点:江西崇仁县地藏寺

时间: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佛正法菩萨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为什么我前面讲《三皈依》做比较的时候,我会说有民间的信仰,也就是鬼神的信仰;也有天神的信仰,就是别的宗教的信仰,还有佛教的信仰。就是民间信仰,宗教信仰,还有佛教的信仰,这是三个不同的类型,你千万不能用民间的信仰去解读佛教,你也不能用天神的信仰去解读佛教,你一定要用佛教的信仰来解读佛法,这个才是对的。

所以人家就说教人啊,古代的禅师有个比方,什么比方呢?他说教徒弟就像扶一个喝醉酒的人,他往东一倒,你把他扶起来,他就往西边一倒;倒西边,你把他扶住,他又往南边倒。就是这样子,你扶着东来,他又往西倒;扶着西来,他往东倒,你怎么把他立起来这是非常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也是这样子,刚开始对佛教不了解、不清楚、不熟悉,还没有形成一种正见之前,就像一个小朋友、小婴儿、小baby一样的,他离不开父母;他一离开父母生活就不能自理了,他没办法照顾自己了。所以刚开始学佛的人也是这样子,不能离开教授师。如果离开了以后没有人教他,他马上又糊涂了;好像刚明白一点点又被掐断了,然后又糊涂了;明白了一点点又糊涂了。他就是这样子,要慢慢的像小孩子一样,他刚开始衣食住行父母要照顾他,等他到了十三、四岁以后,他就开始自己会照顾自己。等于说我们学佛的人,在没有一定的佛学基础之前,就像个小孩子,当你慢慢的有了一定的佛学基础以后,就像四五岁的小孩开始会自己独立了,知道自己照顾自己了,这个时候你就有自学的能力了,是这样。

这个在过去叫法乳之恩,这个法乳比喻师父教的东西就像灌奶,就像母亲给小孩子喂奶一样的,一点一点讲给你听,为什么?因为你是个小婴儿,没有奶给你吃,你吃不消会饿啊,没办法生存;这个师父教徒弟也是这样,因为你对佛法一点不知道,你知道的只是世间法,世间法你很懂啊,但是佛法你不懂,所以要一点一点地讲,就像挤奶一样的,一口一口地喂给你吃,是这样子,这叫法乳之恩。

过去在历史上记载,有些参禅的他开悟了,明明他是在这个禅师那里开悟的,但是因为另外一个禅师名气比较大,他就跑到那里去做了别人的徒弟,还说我是某某禅师让我开悟的,他是我的法师父,他是我的根本恩师。结果他就吐血了,自己就吐血生病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叫昧恩,欺师灭祖啊。本来是这个师父让你开悟的,因为这个师父他虽然佛法很高明,修行功德非常大,但是他在世间上没有名气;而另外一个师父他名气特别大,非常有名谁都知道,所以他跑去那里了,还说他让自己开悟的,自己是他的得法弟子,这个叫做昧恩,就是这样子。就像一个人一样的,父母把你养大,因为父母很穷,家里面没有钱,也不是当官的,既不富也不贵,但是她把你生出来的,是她把你养大的,你却跑到一个有钱人那里说:我是她的儿子,她把我生出来的。这样子就是昧恩啊,在社会上讲要遭天打雷劈的。

那么佛法里也是这样子,你是从哪个教授师、哪个禅师、哪个法师那里得到你的法身慧命,那他就是你的根本恩师。不管他有名气,没名气;不管他有势力有地位,没有地位;不管他长得好,还是长得不好;不管他怎么样,你是从他那里得道的,哪怕你以后成佛,他都是你的老师。

就像我上次讲个公案说的,有一个菩萨在佛面前入定了,文殊菩萨请她都不出定。文殊菩萨功德多大啊,但是请她都不出定,结果罔明菩萨一弹指她就出定了,为什么?因为她最初学佛发菩提心是罔明菩萨教她学的,所以她的法的根本就在罔明菩萨那里,就是这样子,这是叫无上大恩德。

所以,所有的恩德当中最大的恩德是不是父母?世间法上说最大的恩德就是父母,其次就是师长。那么在佛法里最大的恩德就是佛,佛的恩德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呢?因为佛给我们的是法身慧命,而父母给我们这个肉体,我们有生老病死;父母给我们这个肉体,我们有种种的烦恼,有种种的贪婪,有种种的染污。但是佛给我们这个法身慧命是不生不灭,是清净自在的。所以在解脱法来看,这个法身比我们的这个肉身更重要。你看,过去在持戒当中,大家听过几个故事对吧,鹅珠比丘大概听过没有?就是当时一个比丘持戒非常清净,他持不杀戒。有一次他到裁缝那边去取一套衣服,刚好有个达官贵人,他很有钱,他有个宝珠,想叫裁缝给他做顶帽子,把宝珠放到帽子上面做装饰品。有钱嘛!身份高贵搞一个宝珠放在帽子上。结果那个宝珠放在桌子上掉下来,掉到地上,刚好一只鹅跑过来,那鹅是畜生呀,牠不知道这是宝珠,牠饿了,以为这珠可以吃的,一下子把它吃到肚子里去了。

这时候那个贵人跟裁缝说完话一看,那个宝珠不见了,旁边又没有人,只有这个比丘站在那里,那个贵人说:“是不是你偷了我的宝珠?”那个比丘说:“我没有偷,我是出家人,我持戒,我不能犯盗戒,我真的没有拿你的宝珠”裁缝说,“就我们三个人在这里,这个地上也找不到的,我是裁缝我是不会偷的;我刚才跟贵人在说话,如果我偷他看得到的,绝对不是我偷的。那贵人自己也没有藏起来,只有你是个外人,不是你是谁?”那个比丘他知道谁偷了,是那个鹅把它吃下去了,但是他不能说呀,为什么?如果他说是鹅把它吃下去,那鹅会被打死的。他们会把鹅杀死取出那个宝珠来。所以这个说不清楚了,然后那个比丘被人家当贼打起来,打了个半死,打得一身是伤,他也不吭声走了。走了以后那个鹅还在那里叫,鹅鹅鹅在那里吵,吵得那个裁缝生气了,说今天运气特别不好,刚好接了一单生意,希望赚一笔钱,结果珠子被那个讨厌的和尚偷走了,搞得又得罪了贵人,一笔到手的钱又丢了,心情特别不好,结果鹅还在那里叫,鹅鹅鹅,叫得烦人,那个裁缝就拿起棍子,一棍子就把鹅打死了。

打死了以后裁缝也不丢,因为丢了可惜,就吃肉吧!结果把鹅杀开一看,那个宝珠在鹅的肚子里面,那个裁缝说:阿弥陀佛!犯错误了,冤枉好人了。这时候他跑去找,找到这个出家人说:对不起啊!真的不好意思,我冤枉你了。原来那个宝珠不是你偷的,是被那个鹅吃到肚子里面去了。那个比丘说:我早就知道了。那个裁缝说:那你为什么不说呢?那个比丘说:我们出家人持不杀戒,如果我说鹅吃了这个宝珠,那么鹅的命就保不住了。所以那个裁缝就非常非常的惭愧。这个就是说比丘持戒,他慈悲不能杀生,是这样子。

所以说所有恩德当中佛的恩德是无与伦比的,真的是无与伦比的。大家听到这个你要想到,那个比丘他为什么要护念这个鹅?就是说法身跟色身,我们这个肉体跟我们的法身相比哪个重要。如果这个比丘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体,他就可能会失去他的法身,他会破戒;他为了护持自己的戒法,他宁愿自己被打死,他也不吭声,是这样子。

佛在世的时候也有两个比丘,两个人结伴而行在路上,两个人结伴去祇园精舍,因为佛在祇园精舍说法,我们去求佛,请求教诲。结果两个人走在路上,天气太热了,渴得要死,当时没有带滤水囊,本来比丘出门要带滤水囊的,就是水龙头的水要过滤一下,用白布过滤一下就没有虫子了,然后才能这样喝。结果一个人说:我可不管啦,没有带就没带了,先保住命要紧啊。保住了命才能见到佛,见到佛才能得到解脱啊。那另外一个人说:佛是什么?佛是戒定慧的化身啊!如果我们戒没有持好,那对面不识真佛了。佛是什么?佛就是戒,佛就是定,佛就是慧,所以戒定慧就是佛陀。如果佛告诉你的法不去修,你求佛,哪里去求佛呢?法就是佛,那你不去修法,佛在哪里去找?如果你不守戒,哪里去找佛呢?所以佛就是戒定慧的化身,佛就是实相的化身。我们为什么要丢掉我们自性的佛,到外面找一个佛出来呢?外面那个佛他只是个形象,为什么找一个表象上的佛而把真佛给丢了。所以他就说:我渴死,我也不喝水。结果他真的渴死了。另外一个喝了水的人他活下来了,他跑到祇园精舍见到了佛,然而佛就骂他:你这个愚痴,没智慧。前面那个比丘早就来见我了,他已经证果了。那个人不敢吭声,就问佛:为什么他早来见你了?佛说:他渴死那一瞬间,他就投胎到天上去了,就是他到了忉利天成了天人,他就用神通放光马上就到了我这边,然后向我请法;请了法他已经回天宫了,他已经证初果了,你就是愚痴。佛把他批评了说他愚痴。为什么?因为他顾及色身,没有顾自己的慧命,没有顾自己的法身,就是这样子。

所以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注重我们的慧命?因为我们这个身体只用这辈子。人家说被毒蛇咬了一口,就是害了一个人的命。比如毒蛇咬我一口,就是这辈子被蛇咬死了,这辈子活了几十年死掉了。但是你的法身慧命伤害了,那你生生世世在地狱里面受苦;如果你把你的邪知邪见到处传播的话,让人家听到你的邪知邪见也去胡作非为,结果你还害了很多人;不但你一个人生生世世在地狱里面受苦,你还拉了一大帮人生生世世在地狱里面受苦,你说这个罪过有多大?所以说毒蛇、老虎、宝剑,被蛇咬死,被老虎咬死,被刀杀死,只能害一个人,只能害一辈子。但是如果你把法身慧命给伤害了,你伤害一大批人,也伤害你生生世世。所以说法身跟色身哪个重要?对修行人来说法身更重要,这个色身没有那么重要。

在经典里经常说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说:我生生世世以来,生生死死,一次一次的活,一次次的死,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为了修法而死,为了修法而牺牲,那么这个意义就非常大。为什么意义非常大?就了此一生,永远不再有轮回了,永远不会再堕落了,所以这个功德,这个价值就非常非常的大,有非常非常大的功德,就是这样子。

所以说父母给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色身。佛菩萨给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法身。父母给了我们色身,给了我们生命;佛给了我们法身,给了我们慧命。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从解脱的角度来看,慧命法身超过我们的色身生命,所以说佛的恩超过父母的恩,就是这样子。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四重恩:国土恩、父母恩、三宝恩、众生恩,在所有恩当中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佛恩。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佛有无上的大恩德。

刚开始学佛大家对佛教不懂的时候,谁跟我们最亲?观世音菩萨跟我们最亲;那其次谁跟我们最亲?阿弥陀佛跟我们最亲,天天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天天在想:观世音菩萨太慈悲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是不能再慈悲了。好感动,非常的感动。那谁最伟大?阿弥陀佛最伟大。为什么?因为他要把我们度到极乐世界去,让我们一辈子就可以成佛,所以天天念阿弥陀佛。我们会念释迦牟尼佛吗?从来不念。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功德无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个愿力最大。但是当你慢慢学佛时间长了以后,你就知道谁最伟大?其实释迦牟尼佛最伟大!谁让你知道有观世音菩萨的?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你的。你怎么知道有极乐世界的?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你的。你怎么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够往生?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你怎么修行的。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成就三十二应十四无畏,谁告诉你怎么去修?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你的。如果你学了《法华经》以后,你就知道阿弥陀佛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是谁?也是释迦牟尼佛。其实所有的佛、所有的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另外化现出来的。

所以佛的功德是万德万能,每一尊佛只代表着佛无量功德当中其中的一部分功德。在密教里佛的功德叫普门,其他各方面的一尊尊佛一尊尊菩萨叫别门。比如我们供养的观世音菩萨代表什么?代表十方诸佛的慈悲,其实我们自性当中的慈悲心就是观世音菩萨。还有文殊菩萨叫大智,就十方诸佛的大根本智是谁?文殊菩萨代表十方诸佛的根本智。那么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修行的行,也叫大行(heng)。所以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只是代表了佛自性万德万能当中的某一种德能。这时候你学了恍然明白了,千佛万佛、千菩萨万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你也知道了什么叫佛佛道同,什么叫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十方诸佛如来法身都是一样的,跟我们众生的自性都一样的,就是这样子。

那么这样明白了以后,你念阿弥陀佛、念释迦牟尼佛会排斥吗?不会排斥。有障碍吗?没有障碍。我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我要把我的慈悲心显现出来;我为什么念地藏菩萨?我要把我的大愿力显现出来;我为什么念文殊菩萨?我要把我心中的根本智慧显现出来;我为什么念普贤菩萨?我要把我的菩提心显现出来。其实这个都是你心性本具的东西,你通过念阿弥陀佛,显现你本有的四十八愿;你通过念观世音菩萨,把你本有的慈悲心显现出来,所以说千佛万佛所有菩萨都是我们自性的一种妙用,自性的一种功能,自性德能的一种显现,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所以学佛时间越长,你对经典教理越理解的时候,你对释迦牟尼佛感激的那种心,对释迦牟尼那种崇敬,你会越来越崇敬,越来越感恩,这是一个自然流露的现象。为什么很多人说我只拜阿弥陀佛,我不拜释迦牟尼佛?这个是天大的错误啊,这叫忘本。你也不想一想,你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的?我只拜阿弥陀佛,那你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谁告诉你的?我只念观世音菩萨,你怎么知道有观音菩萨,谁告诉你的?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正法的源头,就像一个泉眼一样,不管这个池子里有多少泉水,都是从那个泉眼里冒出来的。那么这个泉眼是谁?智慧的源泉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

所以我们学习经教的时间越长,我们每次在大殿里念到释迦牟尼佛,心里都特别感动、特别温暖,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佛,所有的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功德的显现,都是我们自性妙用的一种显现,所以佛是无上的大恩德啊!

所以我们学佛了以后,你跟人家讲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有轮回法,有解脱法,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佛的恩德大过世间所有的恩德,那他心里就能够接受。如果一般社会上的人他不信佛,你告诉他佛的恩德大过父母的恩德,他会说你是个迷信分子,说你这个人已经快发神经了,已经糊涂了。他们认为还有什么恩德可以超过父母的?没有父母有你这个身体吗?他这就是角度不一样。如果站在世间法的角度说,父母的恩德是无比伟大的。所以佛在经典说,如果你只是想生天,你下辈子只是想做人,做个好人,做个富贵的人,做个有权位的人,或者你想生到地居天,你不用修行,什么修行都不需要,只要你能够报答父母的恩德,把父母伺候好,让他们开心,让他们自在,最后把他们送完送走。然后你保持对父母的这种心,父母去世以后,你也用这个心去照顾世间其他的人,你有这份感恩的心,有这份知恩报恩的心,你就可以往生天上了;你学不学佛法都可以,你修不修其他宗教都可以。

那为什么要学佛法?因为你为了解脱,为了超出三界,为了超出轮回,为了成就佛道,所以你要来佛教里修行,来佛法里学习。如果你只是想生天,只是想求富贵,只想下辈子还是做人,那么你在家里修就可以了,为什么?家里有两尊佛是不是?你把这两尊老佛爷伺候好了就行了。一个父亲,一个母亲,这两尊老佛爷,你把他们伺候好了就什么都有了,统统都具足了。所以在世间法里说,父母的恩德是最大的,那在解脱法里面说,佛的恩德是最大的,叫无上大功德田,也就是这个意思。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娑诃!(三称)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xw/51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