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雨奇
你会用你的存款做什么?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存款送进了别人的口袋——帮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助力耄耋老人维持生活……他们也许只是普通的退休老人、为生活奔忙的环卫工人,甚至在捐出几百上千万元后,仍没人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捐赠人的证书资料图
工作下线,善行不下线
近来,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始人,已经退休的老教授刘路,收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原来,他将自己所得的万拆迁款中的万,捐给了母校细柳中学,并以其父亲之名设立“崇仁奖学金”,鼓励学弟学妹们勤奋上进。
对于自己的做法,刘路说:“我是领工资的人,钱够花,拆迁发了‘横财’,有了万,我留着钱也没啥用,就先拿出万,给到有用的地方。”
实际上,类似刘路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
重庆石虎小学退休校长吴定富,即使每月拿着多元的退休工资,也一直住在出租屋内,甚至在今年7月去世时,都拿不出像样的存款。
但若说起他捐出去的善款,却已超百万,而这些资助,大多来自他对自身的“克扣”,甚至是24年捡垃圾所得。
吴定富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一件破洞的运动衫穿了30年,一件中山装外套穿了40年,每个月靠捡废品挣回50多元,出门时甚至连1元公交钱也要犹豫再三……
就是这样一位生活节俭,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的老人,却将自己35年的退休金,加之每月卖废品所得,悉数捐给了那些素不相识的困难孩子。粗略估计,其一生所捐已超万元。
赵永久推着三轮车沿街清理垃圾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坚持捐款,即便他们也不是有钱人
年过五旬的赵永久,是一名并不起眼的保洁员。在沈阳市大东区的街道上,时常能看到他推着三轮车,沿着街道清理垃圾箱的身影。
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人,却在30多年里,捐出近20万元资助贫困学子,甚至卖掉了自己唯一的住房,并捐出了所得24万元中的18万。
6年,赵永久下岗,找到一份保洁的工作。他的工资并不高,生活条件也不优越,如今又搬进了公租房里。但这位草根慈善家,依然行走在爱心道路上,始终坚持向帮扶对象捐款。
而对于自己的善行,赵永久只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应该把这份爱一直传递下去。
赵永久的出租屋里,堆放着饮料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独有偶,湖北随州的蒋从洪,坚持8年向当地何店镇福利院捐款,目前已捐赠近2万元,衣物余件。
蒋从洪同样也是一位75岁的老人,退休前,他是当地一所中学的门卫,月工资1元。
生活并不富裕的他,却愿意向福利院的老人们慷慨解囊。对蒋从洪而言,自己还能劳动,还有儿女,相比之下,福利院里的老人们,或许更需要这笔钱。
父亲带着女儿捐款资料图图文无关
他们的善行,甚至没有名字
19年,捐款19次,累计捐款总额达万……然而,这个捐款人是谁,却无人知晓。在他邮寄出的每一张汇款单落款上,都只有“顺其自然”组合出的几个字。
今年11月28日,宁波市慈善基金总会第19次收到这位“顺其自然”的汇款收据,总计99万元,也是其捐款总额最多的一次。
这样的善行始于年,至今从未间断。在每年11月下旬或12月初,宁波市慈善总会都会收到“顺其自然”的善款,数额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且每年捐款金额都在增加。
“顺其自然”历年的汇款收据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在“顺其自然”的每一张汇款收据上,都刻意将个人信息隐藏起来:一个不存在的虚拟地址,署名也总在“顺其自然”几个字里择字组合。年,他寄往宁波市慈善总会的汇款收据上,署名就写着“其然”,地址则是宁波市孝闻街0号。
类似的“隐善”故事并不少见。在宁波市慈善基金总会的挂号信中,藏着不少匿名汇款收据:援助失明者和白内障患者,取名“任(迎)光明”;救助贫困学生,就写“朱(助)学”,帮助缺医少药的人,就写“朱艺(助医)”……
浙江温州的“兰小草”也是一位匿名捐款人,直到年去世,其家人才公布了他的真实姓名——王珏。
王珏以“兰小草”之名传播爱心。洞头宣传部提供
王珏是温州大门镇岙面村的一名普通卫生室医生。从2年开始,他便以“兰小草”的名义连续15年向社会捐助善款,并坚持每年捐2万元。
年,王珏因肝癌晚期重病卧床。弥留之际,他仍然放不下心中善念,叮嘱妻子要准备好这一年的捐款。
王珏去世后,家人才公开了他“兰小草”的身份。得知父亲15年的捐款经历后,儿子王子震也想像父亲一样,继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行善路上,
无论身份,没有高低,
有的只是一颗充满爱的心……
●“天价”人工耳蜗丢失引全城寻找……是炒作?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来了!这些词你肯定经常挂在嘴边……
●凌晨3点,我悄悄退了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