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园宗旨:让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成长,培养乐观、独立、自信的性格。
办园特色:口才特色幼儿园,让孩子成为敢说、能说、爱说的小明星。
园训:四字精神
“爱”“勤”“精”“新”
在幼儿教育上,突出一个“爱”字
在工作态度上,讲究一个“勤”字
在教育教学上,要求一个“精”字
在教育改革上,体现一个“新”字
年4月5日
农历三月初一
清明
放假通知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的精神,现将年清明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放假时间:3天
4月5日—4月7日
(星期五至星期天)
入园时间:4月8日
(下星期一)
崇仁县文巷幼儿园
年4月3日
清明古诗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万株杨柳属流莺
日暮笙歌收拾去
游子寻春半出城
梨花风起正清明
宋代吴惟信
苏堤清明即事
清明
宋代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和孩子讲讲清明的传说
清明节,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可以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
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却不愿意,背着母亲躲在绵山。重耳最后只好火烧绵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大火连烧三天三夜至熄,介子推也没有走出来。重耳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重耳同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生命教育引导孩子感受生老病死
清明,在祭奠或缅怀逝去的亲人时,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父母也不用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适当地跟孩子聊聊。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中,从来都是很忌讳谈论死亡的,更别说与孩子谈论死亡。惧怕死者,这其实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生命是脆弱的,生命的消亡往往是我们不愿意让孩子直面的,但是,孩子有权利去面对这些。
现在不断出现学生自杀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学生压力大,不能承受挫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没有正确理解死亡,把生命当做游戏来对待,有时候有一种模仿的成分在里面。还有报道称个别学生之间玩死亡游戏,竟然称之为好玩、刺激。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影响很大。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很有必要。
我们不仅需要向孩子解释与死亡有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活着就要开心快乐,乐观面对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珍爱生命,珍爱环境。只有让孩子心中充满了爱,生命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利用祭祀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
当然,孩子还小,认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说,打仗时他们没有吃的,为什么不吃巧克力等。孩子说得幼稚,家长们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识引导。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跟他说什么都没用。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
清明节习俗按习俗,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讲纸钱焚化,为坟墓培新土,折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插柳戴柳以辟邪;三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祝大家
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愉快的假期!
文章已于修改白癜风的诊断白癜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