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送之《一代名伶马连良》录自《浮世万象》,作者为孙曜东,孙曜东年出生,曾叔祖孙家鼐,为光绪皇帝师傅,祖、父均为官僚。他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就读于圣约翰大学,留学美国,专攻金融,毕业后回沪发展,任法商洋行买办、重庆银公司经理,青年时代的孙曜东,兴趣相当广泛。他好京剧,看戏、评戏、捧角,对于京剧界的掌故特别留意,所述京剧界秘辛珍闻甚多,所记马连良、余叔岩、程砚秋、章遏云等事迹,亲切而生动。
“门马家”初酿梨园情马连良,字温如,回族人,出生在北京一个很有艺术情趣的大家庭里。他祖父一代是靠卖洋灯罩(即油灯罩)维持生计的。后来他父亲兄弟几个凑了钱,在北京阜成门外开了一个茶馆,人称“门马家”,日子才一天天殷实起来。“门马家”茶馆的院子很大,生意挺红火,每天都有很多戏迷聚在那儿一边唱茶,一边谈戏、评角儿,有时高兴了还吊嗓子、耍把子,这茶馆成了戏迷们聚会的“沙龙”。日子一久,马连良的父亲马西园及老弟兄几个就都迷上了戏,有的开始拜师学艺参加演出,有的当票友,在义务戏中客串点角色,更多的是跟朋友们一起自唱自娱。马连良的三叔马昆山则是正式下海的。到了马连良这一辈,马家人多数都进了梨园界。
马连良之便装照(时年30岁)
马连良9岁时进叶春善创办的喜连成科班学戏,排在第二班“连字辈”,由茹莱卿先生启蒙。他初习文武小生,后归须生,艺宗谭派,并私淑贾洪林、刘景然等前辈,学了八年出科后,又拜孙菊仙为师继续深造,并吸取了余叔岩、刘鸿声、高庆奎各家之长,融会贯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科班时,马连良得到了叶春善、萧长华、蔡荣贵等名师的精心指导,八年中学了百余出戏,这使得他一出科在北京就有了点小名气,然而令他真正爆得大名的却是在上海。
过上海一举成大名也许是马连良年轻时吊嗓子过于用功,他学出科不久即遭遇嘶哑。这种情况在年轻人叫“倒仓”,在中年人身上就叫“塌中”。一般来说,“倒仓”的嗓子如果调整得当,是可以慢慢恢复的,而“塌中”则不容易恢复了。嗓子哑了的马连良不是不能唱,而是唱的时间不能长,一出戏中只有半出能唱下来,下半出嗓子就出“鬼音”了。余叔岩也曾“倒仓”,但余的功夫太深,能真假嗓子(所谓两条嗓子)巧妙地并用,观众亦能接受,况且余已名满天下了,戏迷们都买账,所以并无大碍。而马连良那时名气还未上去,世面尚未闯开就遭遇“倒仓”,这令马连良非常着急。
马连良非常聪明,他有他的“招”,变着法子扬长避短。嗓子不行了就突出武功,唱没把握了就加强道白,在选择剧目上专拣那些以道白和武功为重头的戏演。京剧中老生的角色常作为正面人物,往往有大段义正词严的道白,拿下了这些道白就拿下了戏的精华,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唱的分量,同时又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可是京剧毕竟还是要唱的,唱起来嗓子“不挂味”,戏迷们还是品得出来的。北京的老戏迷们就是这样厉害。
马连良送给鼓师乔玉泉的《临潼山》照片
在北京一下子打不开局面,马连良就南下福建闯路子,找那些京剧不甚普及的地方去唱戏。当时福建人不太懂京戏,即便去“卖野人头”也未必空手而归,更何况马连良是喜连成科班出来的角儿。所以他在福建一年多,竟然唱红了,尽管每月包银只有七百元(若在上海的话,名角一月起码是要三干元,梅兰芳是每月三万元),可照样天天卖座。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他的嗓子慢慢又恢复了,行将北返之时,他在艺术上也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
那时候的生意人极讲究市场信息,一旦抓住了一个红角儿是不肯放的。当时三马路(汉口路)上有一个很老的戏馆子叫“亦舞台”,老板叫沈少安,是个聪明的生意人。他知道马连良的嗓子已恢复了,将从福建乘船北返,必定要到上海换乘火车,于是就打听到了确切的时间,到船码头上亲自迎接马连良,请他在上海唱几天戏再走,如果唱一个月即给包银一千元。马连良想:若在北京等上海的戏馆子来请,还不知等到何年,自己眼下尚没有这等身份,现在正好路过,又是人家主动来请,何乐而不为。结果,一炮打响,上海滩为之轰动。那时的舞台可坐两千人,天天客满,我大哥孙养农天天去看。那时是20世纪90年代,我才十几岁,有时也挤在大人当中前去凑热闹。沈老板发了大财,这就更要抓住马连良不放了。一个月演完又加演三天帮忙戏,沈老板又增加一千元作为奖励,但是有一个条件:“今后来上海唱戏只能在我这儿唱,不能给别的戏馆子唱。”那时按北京的生活水准,一个人一个月三十元钱已是富人了,马连良在福建一个月只挣七百元,到了上海沈老板一下子给了他两千元,而且日后还要请他来唱,他当然一口答应。
马连良、李玉茹之《游龙戏凤》
搭班底举新又怜老马连良在家排行老三,人称“马三爷”。跟他熟悉的朋友常常议论:马三爷戏唱得好,人也做得好,又善于把握市场(即观众)的要求,如果学做生意,也一定做得好。这主要体现在他对班底的安排上。
马连良非常注重自己的配角,甚至不惜代价地培养提携配角。因京剧中有不少夫妻戏,如《四郎探母》《武家坡》等,他认为不能光自己唱得好,如果配角不强的话,整个戏也就大减了风采,所以他对配角要求很高。马连良的班底在所有的戏班里是最强的,连梅兰芳都没有如此强盛的班底,而且马善于起用新人,张君秋、李玉茹、王吟秋都是他带来上海演出,在上海爆得大名的。马连良起用新人,一来是培养了人才,同时用新人价值便宜。他用的旦角并非固定,但都要求是富连成科班出身,梅兰芳反倒无此远见。马连良的小生用叶盛兰,花脸是金少山,世称“金霸王”,还有郝寿臣和裘盛戎;小花脸是马富禄,是他的当家小花脸,丑角中的第一块牌子,与之配合时间最长,还是马连良母亲的干儿子,又有兄弟情谊,所以配合得极其默契。
马连良、张君秋之《四郎探母·坐宫》
马连良对待班底很舍得花钱,演戏自己挣了钱,也不亏待弟兄们。来上海唱戏有时带了叶盛兰,同时还要带程继先作艺术指导,因程继先是前辈,什么戏都会,人称“戏包袱”,演员碰到什么问题,一问他准能解决。况且马连良又惜老怜贫,跟他出来一次就有一份收入,不管到时候能不能派上用场。对待慈瑞泉和贾多财亦是如此,有时把他们两个老丑角与马富禄一起带来。一副班子里带三个丑角,在别的班子里还不曾听说过,足以说明马连良敬重前辈、道义为先的品德。在“戏份儿”的分配上,他也一向大度。唱红之后,一般戏馆子给月包银三万,他就给他的旦角一万,对前辈艺人还更照顾些。有了这样的老板,他手下的哪个角儿还不心平气顺呢。所以他的哥儿们都很齐心。后来他组织“扶风社”“马连良剧团”,再后来出掌北京京剧院和北京戏剧学校,不仅艺高盖世,还以善于团结人出名,甚至到了十年浩劫时期,他的班底子中也没有一个背叛他的。
余老板评点马三爷我过去每年总要往北京跑两次,要紧的事办完之后,总是去我堂兄孙蔼仁“泡”的戏馆子里,晚上常去余叔岩家听他吊嗓子。余在休息的时候就和大家聊聊天,也说说戏。
有一次,大家聊到了马连良,余三爷在一旁冷笑了一声,说我们不懂戏,不知道马连良的毛病在哪儿。我们年轻好奇,便一再追问。余三爷说,马连良那是为了讨好观众,把青衣的唱法掺和到老生的唱法里去了,比如哪出戏哪一段哪一句,他列举得清清楚楚。说实话,不经他指导点我们也听不出,而经他这么一讲再去听马的戏,确如他所言。但问题是马连良必须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按照自己的体会搞点小改革,而他的这种改革又被观众接受了,常常赢得满堂好,那就应当认为是成功之举,而不能视之为“驴叫”。有些地方按传统的观念看好像是毛病,若从改革的角度看,就是独步,是创举。依我看,只要能取巧,能与戏中情节与人物性格相配合,那些改革就应当被肯定。所以我们私下里议论:余三爷对马连良嗤之以鼻,大概有些妒贤了吧。
陈夫人援手解困厄马连良的前妻是王慧茹,为马家生下崇仁、崇义、崇礼、崇智(后改名马健)、崇延及女儿萍秋、马莉。王慧茹去世后,年马连良与陈慧琏结婚,婚后生下崇政、崇思和女儿静敏、小曼。
马连良与陈慧琏之结婚照
陈慧琏夫人是个非常能干的女强人,人称“马三奶奶”,原是武汉地方戏汉剧的花旦演员,红得很,马连良到武汉唱戏时与之认识。她原本南方人,到北京后改唱京剧,回到武汉倒唱红了,与马连良的经历很有相似之处。她最初嫁武汉一富商,因此武汉商界的知名人物她都认识,这段早年的经历,想不到后来竟帮了马连良大忙。
新中国成立初,马连良率团赴香港演出,因香港市面不好,戏馆子老板躲起来了,把剧团“晾”在那儿撒手不管了。马连良一行不仅唱戏的钱没拿到,连旅馆费和回程的路费都没落实,急得团团转。我那时正为邓葆光宝丰行的事去香港,俞振飞介绍马连良与我见面,问我有没有办法帮助剧团回内地。我那时因有特殊任务在身,同时孙家的资产大都还在上海,孙养农到香港后日子也不宽裕,还要靠教戏为生,所以对马连良他们的困难也爱莫能助,只能答应他回上海向人民政府反映一下,能否由政府出面解决。我回上海后即向华东军政委员会负责文化工作的夏衍汇报了此事。可那时刚刚解放,新生的政权面临着千头万绪的事情,戏剧工作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连梅兰芳也还只在上海,尚未接到北上京城的通知,何况远在香港的马连良呢。后来还是陈慧琏夫人通过武汉的一个大老板贺衡甫,方才接了团。
陈慧琏之《福寿镜》
这个贺衡甫原是武汉商会的会长,新中国成立前武汉所有的大纱厂都是他的,在地方上极有影响,是武汉的“荣德生”。在武汉沦陷之前,他们这些有钱人纷纷跑到上海来租房子,找个避难之所,我在西北军的刘骥那儿认识了他。因我为刘骥代理经营房地产,而刘曾任冯玉祥的参谋长,也是武汉人,是军界的知名人士。到了兵荒马乱的时候,商人们免不了要从军界打听些信息,所以贺衡甫到上海时,就常在刘骥的住处(安福路)打牌,我们亦成了牌友。贺为人豪爽,也迷马连良的戏,所以当他得知马连良被困香港后,就慷慨解囊,出外汇包下一架飞机,于年10月接整个剧团来到武汉,那时贺的身份是中南区军政委员会的副主任。马连良一行人在武汉组成马氏剧团(即“中南联谊京剧团”)开展演出。第二年7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了马连良,并鼓励他来京。于是到了8月,“马连良京剧团”得以在北京成立,从此才恢复了正常的艺术生活。年,马连良又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组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担任团长,直至“文革”中含冤去世。
陈慧琏夫人很有大丈夫气概,处处能拿稳主意。“文革”后抄家物资发还,那时梅太太福芝芳生活困难,陈慧琏就拿出一部分送给福芝芳。陈氏在梨园行里口碑很好,如今也该是耄耋老人了。
(《浮世万象》)
阅读链接
马连良之反对布景谈
几位银行界的捧角家
《二进宫》青衣唱词与票友蒋君稼《珠帘寨》之由来
说冷天与唱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致力于寻找和分享怀旧梨園雜志新浪微博:梨園雜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