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人家训两大著名家族,谁家的家风家训

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既然家风如此重要,

小南也做了一个同样重要的决定!

从今天起,每个周五,

小南都会如约为大家伙带来两个

产自嘉兴本地的家风家训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那么,小南今天大家讲的呀,

就是由平湖市纪委及秀洲区纪委选送的

有关嘉兴两大著名家族的家风家训故事!

家训故事一:

古时候的各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还有祠规,堂名也有一定的讲究。在新埭泖口,有一个以“三鱼堂”作为堂名的旺族,它就是陆氏家族。从十七世纪陆闳开始,以泖口为主的陆氏文武兼备,群贤纷出。曾有父子、兄弟同取进士,“一门三代四尚书”的盛况。据统计,明清平湖陆氏共出进士40位,列当地众姓第一。这一陆氏家族盛况归于以“耕读传家”为主旨的陆氏家训。

陆氏家族曾出过被誉为“郁林石”的陆绩;十大名相之一的陆贽;被誉为“陆公堤”的陆光旭,更有集清廉之大成者——陆陇其。

据说,清末松江府陆稼书进城赶考前一天,他母亲在吃晚饭前,把中午儿子吃剩的半条鱼翻个身,装成一条新烧的鱼。她一边叫儿子吃饭,一边对儿子说:“这是娘刚才新烧的一条鱼,你尝尝看娘的手艺如何?”

陆稼书仔细看了看盘中的鱼,心里想这分明是中午自己吃剩的那半条鱼,便说,“娘,你在说笑吧,这明明是中午吃剩的那半条鱼。”母亲顿时板起脸训斥道:“怎么,你连娘的话都不信了?”陆稼书见母亲发怒,连忙下跪赔礼说:“孩儿不孝,顶撞母亲。母亲说的对,是刚烧好的鱼。逆子惹母亲生气,确实该打。”

母亲这才放下了筷,正色教训道:“稼书,你明明知道这是中午吃剩的半条鱼,为什么要附和娘的话,说是一条刚烧的鱼呢?我担心的正是你赶考得中,当官后畏惧权势,践踏王法,才试探于你。不想你果然现在就懂得迎合,轻易改弦易张,日后怎能为官清正,为民做主呢?”母亲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我儿一旦为官,须为民做主,这才是娘的好儿!”陆稼书牢记母亲的教诲,后来成为一位廉洁的清官。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评论他时说:“清朝讲理学的人,共推他为正统。清儒从祀孔庙的头一位便是他。凭心而论,稼书人格极高洁,践履极笃实,我们对他不能不表相当的敬意。”

陆氏家风传承中,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忠孝。

而陆稼书把忠孝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崇仁,是将仁德体现在对普通人的关爱上,尽管本人不宽裕,却资助寒门学子,成人之美。

他尚义,体现在对廉洁品性的珍视,对正直人格的追求。他两任县令史,正是一部拒贪倡廉史。

陆稼书知礼,体现在对长者、贤者、学者的尊重。他的礼德还体现在谦逊与自我克制,平素节俭度日,淡泊一生。

陆稼书非常重视信德,在他看来,信者,乃人之所以为人者也。民无信则相欺相诈无所不至,故为政宁死而不失信于民。

千百年来,陆家忠孝之风给人杰地灵的平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

陆珪(宋)《陆氏家训》十四则选录

1.勤俭起家,诗书不坠。

2.兄弟有爱、财利分明。

3.谦虚忍耐,敬老恤贫。

家训故事二:

新塍(今属嘉兴),古称新城。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多年的古建筑群,当地百姓都称之为郑官房。

郑官房位于中北大街,坐北朝南,东邻石槛弄,西接谢洞桥港,南濒新塍市河,北靠新洛新村,占地面积平方米,有房屋80余间,前后六进,东西四落。郑官房开始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是郑氏家族的第十世子孙——郑熙做官期满回乡、由乌镇迁往新塍定居时所建造的。现今的规模是郑家家族经过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逐步形成的。如今,当你步入小镇,说起“郑官房”,老新塍都能说出一二个故事来。

清白贻人,廉洁为官

“郑官房”郑氏家族的始祖郑熙(?—),字敬安,号缉亭,是新塍“郑官房”郑氏始祖,清代廉吏,先后在直隶柏乡、宁晋、顺义等县任县令。在任时清正廉洁,颇有政治声誉。

顺义县历来县试总将富家子弟置榜首,藉以索重礼而为学使供用,而府县首列之卷也为学使所必录。郑熙莅任,胥吏援惯例以请,郑听说后大怒曰:“此国家求贤之始,当凭文取士,且寒士苦况,我备尝之,夫岂可贪贿赂屈真才乎?吾子孙尚欲读书,焉肯造此罪孽?”办事员听了之后,就不敢说话了。又有郑熙亲近而信赖的人来劝说,他依然不为所动。从此以后,顺义县的县试纪律就严格了,县试舞弊的风气风也得到了改变,所录取的多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致使顺义日后涌现了许多功名显达者。“郑官房”之清贻堂,以清白贻后人,至今依然让我们肃然起敬。

郑熙不仅在任时为官清正,退职后也是两袖清风。清朝乾隆五十六年(),郑熙辞别长达二十多年的为官生涯,来到民风淳朴的新塍。他在问松里选了一块地,建造了两进七间房屋,在门楣上镌刻了“清贻堂”三个大字,意思是要“以清白贻于后人”;还专门撰写了《清贻堂文稿》,告诫子孙要清白为人。郑官房繁盛于清朝中叶。读书人骨子里固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支撑起实现救济苍生、服务黎民的人生抱负。郑熙的孙子辈、曾孙辈,在府县考试中名列榜首的也不乏其人,且涌现了多位清朝官吏。

诗礼传家,崇文重教

诗礼传家,为新塍“郑官房”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郑家历代出过许多读书人,新塍人至今仍津津乐道。事实也是如此。自郑熙开始在新塍定居之后,郑家出了许多读书人,或为官,或从文,或从事教育事业,都有好名声,不辱“清贻堂”之门风。

郑凤锵(-),郑熙之孙,有乃祖之风,从小聪明好学,32岁中举人,他久居新塍,少时即留意于掌故之学,关心乡里历史人物、典章沿革。为使当地历史文化不致湮没无稽,凡乡镇胜迹、残碑或有关风俗教化者,不辞辛苦,亲历郊野,手采笔录,编纂的《新塍镇志》14卷,仿照府志形式,详细记录了上下数百年新塍疆域沿革、风俗变迁、祠宇兴废、官宦政绩、儒林辞章,已具规模。这在新塍志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开路先锋。其间,新塍镇名的变更,也出自凤锵之意。当时郑凤锵先是援引宋鲁公尝监新塍酒税一事,又用清初文学家朱彝尊《棹歌诗注》,认为从俗从宜应改“新城”为“新塍”,通用至今。

二百多年来,郑官房重视家教,注重家风,走出了不少教育者。郑文同、郑之章、郑兰华祖孙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风开明,维德之基

“郑官房”家风开明,培养了多位“巾帼女杰”。郑熙之女郑以和(-),字琴仙,号芝云,是乾隆年间的诗人,她的丈夫是嘉兴府郡主簿沈潭生。郑以和自小秉承家训,生活俭朴,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工于吟咏。嫁给沈潭生后,夫妻俩玉台联咏,珠联璧合,同乡的人都羡慕和赞美他们。被观察使(官名,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朱九山称为“天仙化人”。由于以和的影响,丈夫做官也是清廉自律。

徐保字,字颉书,号阮邻,清代能吏、诗人,系郑熙外甥。因为家境贫苦,一直在新塍郑氏外婆家长大。从小受到郑家家训的熏陶,为人倜傥有大志向。嘉庆十三年()考中了“副榜贡生”,第二年()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当时又正逢朝廷选拔举人做官,保字被任命为知县,赴甘肃填补缺额。保字为官廉洁自律,以百姓利益为重。每到一个地方做官,凡是涉及学校、保甲、水利、农田等应该去创建和革除的事情,没有不兴办的。辞官归乡后,两袖清风,仍然居住在新塍问松坊郑氏家中。

郑以和夫妻、徐保字,前者是女儿、女婿,后者是外甥,他们都深受郑家家训的影响,把“清白为人、廉洁奉公”奉为行为准则。可见,良好的家规、家训不但能惠及后代,还能恩泽亲戚,能影响一批人。

郑文同(-),郑熙曾孙,闽南靖县刑法典史郑宝锴之子。他在兰溪县任职教谕期间,他深刻认识到德行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他年老告归故里后,在祖屋北面的地基上建造了兰溪宅院。庭院有砖雕门楼,上面刻有精致浮雕和“维德之基”匾额,意为“德行是为人的基础”。这是文同对祖训“清白为人”的补充和拓展。

传承家风,遗泽后人

如今,坐落在陆家桥北畔的“郑官房”依然呈现在世人眼前。它始建于兴盛的乾隆朝,映照了太平军乱的战火,经历了日寇年纵火的劫难,历经六世,两百余载。解放后,由于郑家族人多分散他地,清贻堂、燕贻堂、兰溪宅院、怀朗轩(新厅)等均闲置。此后,由于年岁渐长,风雨侵蚀,许多百年老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当年繁华的“郑官房”,渐渐变得清寂,但是,郑官房的“清白贻人、维德之基”的家训还在流淌不息……

纵观郑熙家族六代九人的传承史,他们都不是高官厚禄,多是做教育工作、专于学问,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每人都注重个人修养,都清正廉洁,都为国为民,都在各自的事业上或为当时社会的进步、或为人才的培养、或为百姓的安居乐业作出很大的贡献。

他们之所以取得可喜的成就,是因为他们秉承“清白贻人、诗书传家”家训,并以此为激励,为此奋斗。

怎么样,故事精彩吗?

是不是很有教育意义?

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tc/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