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家僧人称呼师傅还是师父

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如何正确称呼出家僧人为“师傅”还是“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

从历史上考察,佛经翻译两晋时代就用“师父”,而到了唐代,又开始使用“师傅”。

师父在佛经翻译中出现非常早,称出家僧人师父或者师傅皆可,而以“师父”更加贴切和亲切。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

《榖梁传》中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师傅”在古代一是老师的通称。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师傅又是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贵,声望太高,才出现了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

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

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

而今天较多使用的“师傅”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其次,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在佛经翻译中,师父与师傅都使用过。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四说:“善知识者是我师傅,示导于我诸佛法故。善知识者是我眼目,令我见佛如虚空故。”

再如唐玄奘译《大宝积经》卷第四十七说:“在家菩萨为王师傅,以威势力恐怖众生,致有缘务祈请威福,若为成办如是事者重相酬谢。”

其三,师父在佛经翻译中出现非常早。

如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第五说:“在佛树下,己身已度当度余人,已越三界当脱他人,己身已安当安一切,己身寂灭灭度他人,处在闲居护诸恶趣令无有余,为天世人一切师父。”

这里师父指的是佛。

竺法护译《光赞经》卷第七又云:“何谓菩萨受尊长教?其有出家,若见师父,视之如佛。”这里师父指的是尊长,如和尚、阿阇梨等。

其四,师父这个词,也偶有用同今日“师傅”之义者。

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第五十四中谓:“时彼剃治须发师父,数至彼苑,与诸比丘剃除须发。”

这里称剃头匠为“师父”,已经和今天称“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为师傅意思一样了。

《汉语大词典》举首例为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其五,“师父”一词在佛教中赋予了师徒关系更丰富的含义。

宋道诚著《释氏要览》卷上说:“律云:和尚于弟子,当生儿想。弟子于和尚,当如父想。又称师父(《白虎通》云:父,矩也。以法教子故)。”

明末弘赞著《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四亦谓:“师长,为人之长,训物之规,名为师长。或云师父。父,矩也。以规矩法则。教弟子故也。”

按照道诚的解释,师徒如父子,则称师父更加形象。

尊照仪轨,尊称出家僧人以“师父”更加贴切,亲切和尊敬,这样才如法。

我们皈依时所说的皈依僧,是皈依一切清净福田僧。无论出家僧人多大年纪,哪怕比我们年轻几十岁,都一律尊称师父,一律要护持供养。无论是小沙弥,还是大法师,都是我们众生无量的福田,引导指引我们解脱,必须要恭敬,这个不要怀疑。

南无阿弥陀佛!

(长按







































事件营销专员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便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tc/1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