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地名规划的城市特色

接触一座城市,首先要打交道的就是各类地名,有特色的地名能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更为深刻。地名营造的特殊氛围能增加人们对城市的好奇和向往,也能让人们在回忆中清晰地对这座城市的地名特色有所界定。然而,城市化快速袭来的步伐却已让我们的城市变得“如有雷同但绝不纯属巧合”。生活其中的我们感受着“千城一面”的大众化写真,感受着城市辨识度和可识别性的日益下降......城市化对地名的影响也是重大的。城市化大规模的开发、改造,导致代表非物质文化之一的地名,尤其是老地名濒临消失。另一方面,伴随着快节奏城市化进程,城市之间竞相开展着一轮又一轮的实体规划,新建区空前繁盛,城市地名较之以前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加。因此,城市化对地名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

城市辨识度是地名和城市存在的意义。我国城市普遍缺乏特色,那么,地名规划怎样营造城市特色?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唐长安城恐怕是最早的地名规划营造城市特色的实践了。在城市规划的同时,规划者也全盘考虑了坊名、主要道路名及宫殿名、城门名等。从太平、安定、永宁、通济等期许国家太平安定的采词,到永兴、永昌、安业、长兴等寓意国家兴旺昌盛的采词,再到亲仁、布政、务本、开明等表达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采词,到群贤、善和、长乐、崇仁等引导教化百姓道德情操的采词,地名含义明确,营造了一代帝都之大气、祥和、昌盛的特色。桂林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名景观象山区、秀峰区、七星区、叠彩区、雁山区,都是以辖区内的山峰命名,通往景区的无声“向导”还有穿山路、七星路、芦笛路、叠彩路、榕湖路等,很自然的营造了桂林旅游城市的特色。江苏南通海门市,东临黄海南依长江,位于江海交汇点上,市区路名南北为江,东西为海:长江路、嘉陵江路、黑龙江路、松花江路、珠江路、钱塘江路、浦江路等,地名突出阐释了其“江海门户”的特色。海南海口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为了体现海口国际滨海城市特色,使海口路名更具有时代特色,在征求过广大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后,更换了部分主要道路的名称,其中“工业大道”更名为“南海大道”,环岛路更名为“碧海大道”,“货运干道”更名为“椰海大道”,“疏港大道”更名为“丘海大道”等。

语言学中,语义有反映意义和联想效应;心理学上,名字潜在的意义会对人的直觉有预示力量。地名的运用就是这样,不同内涵的名字对使用者的心理状态有不同的反映和联想作用,进而影响他们进一步的判断行为。一方面,城市和地名间潜移默化互相影响,不同的地名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不同的心理影响反过来造就不同的城市特色。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的强制性和广泛性,地名具备一定的宣传作用。尤其随着经营城市、城市品牌的观念兴起,地名的形象宣传效应不言而明。因此,地名所承载的社会文化经济力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指向性、功能性。要解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地名、城市特色的诸多问题,编制地名规划除了要建立科学有序、丰富完善的地名系统,还要能增加城市辨识度、彰显城市个性品位。1.发掘地域文化。发掘地域文化,是城市传承文脉、保护特色的最重要途径。地方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能反映这些资源特征的地名是无可争议的城市名片。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炙手可热的商标冠名权一样,地名的社会经济价值也越来越不可估量。地名资源能够作为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像甘肃省会兰州,新路命名注重了推介甘肃,以甘肃最负盛名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命名了敦煌路、莫高大道、麦积山路等,这些地名为金城兰州营造了旅游强省的特色氛围。还有各地涌现出的“夜郎”、“赤壁”、“香格里拉”等地名品牌的争夺战以及一轮轮城市地名更名热潮,都是地名资源开始重视发掘地域文化的现象。2.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胡总书记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的重要内容。老地名蕴含传统文化,是城市的金字招牌,以老地名冠名的景观既是城市景观,又是城市文化,不仅能宣传、树立城市形象,更能激起使用者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像古都南京,以“南京市地名保护委员会”的形式联合组织“海选老地名”的评选活动,市民反响热烈、参加踊跃。反之,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不是城市,放眼全球,世界城市之林,凡是拥有杰出地位的城市,都以自己的文化、精神为主导。而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蕴藏的地名资源不仅没有被重视挖掘,反而一个个古老地名被“东方芝加哥”、“东方威尼斯”、“东方巴黎”所取代,城市从而逐渐失去自我,在模仿、复制、追逐中沦为新的“殖民地”。综上,无论在城市前面加上多少“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光环,只要是缺乏地域和传统文化,再华美的包装也丰富不了空虚的灵魂。在全球化和城市间合作与竞争加剧的今天,打响城市特色的地名金字招牌首当其冲。

广东省韶关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工贸旅三业发达,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韶关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城市建设区为规划范围,为营造城市特色,通过对城市职能定位,功能分区和重要地域资源排序筛选,挖掘地域和传统文化,确定了各区不同的地名主题———“生态”、“旅游”和“工业”。各区在满足不同地名指向性、功能性的基础上,以这三个主题的要求进行地名派生。地名资源分布状况能反映某一资源的丰富程度,通过对现状地名资源的分析,韶关的现状地名资源突出反映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山”、“水”地名资源为全省之最。所以规划延续和发扬这一地名特征,将“生态”特色继续作为韶关发展得天独厚的宣传名片。西河片区、东河片区分别以现有的“芙蓉山”、“莲花山”文化为地名设计主题,“蓉山路”、“木兰路”、“春长路”、“爱莲路”、“清韵路”、“鹃山路”、“响水路”等都是从历代咏颂这两山的诗歌词赋中整理出来的。芙蓉新城区是未来重点发展的片区,代表城市新面貌新形象。因此以市树“阴香”、市花“杜鹃”、市鸟“画眉”,引领韶关市典型树木“紫荆”、“木棉”、“玉兰”和典型花草“凤仙”“海桐”、“白兰”、“萼距”等形成地名资源,塑造一片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生态景象,营造生态特色城市氛围。以旅游为先导的第三产业是韶关市未来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动力和主要方向。挖掘特色旅游景点和灿烂历史文化的地名资源,是本次地名规划营造韶关“旅游”特色的重点。旅游文化方面,除将城市出城道路按连接各旅游地的名称命名外,还启用了“丹霞”、“六祖”、“南华”等代表韶关特色旅游景点的地名资源,以及表达非物质文化的“长鼓”、“开唱”、“点梅”等民俗资源;历史文化方面,主城区小岛除保护“风度”、“风采”、“东关”等历史地名,还依据地名复现、就地使用的原则,从清光绪元年的《曲江县志》卷八“舆地书·名胜”中记载的“曲江名胜二十四景”中命名或更名了“环碧路”、“写云路”、“眺榕路”、“仙桥路”、“丹灶路”、“白沙路”、“塔影路”等描述丰富意境的景观地名,贯彻了韶关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职教文化方面,韶关大学片区运用舜帝南巡之典故———和熏之风、山水清淑之气惠及了韶关文化氛围,命名了南北向以韶关本土历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字或号为内容的“向华路”、“仰岳路”、“朝爵路”、“次川路”、“松堂路”、“铁杖路”、“安都路”,东西向以历代与韶关历史颇有渊源的文化名人的字或号为内容的“世俊路”、“半山路”、“汉魂路”、“东坡路”、“濂溪路”等,营造韶关的名人文化,丰富韶关的教育文化氛围。现代韶关因工业而立市。作为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曾经的广东重工业基地,现在又规划和建设了多个新兴工业园区,“工业”特色的记忆在韶关的历史上永远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韶钢大道”、“韶冶路”,“工业路”,加上代表有色金属文化的“金昌路”、“银昌路”、“锌昌路”,以及新兴的工业园区的“引凤路”、“创誉路”、“修诚路”、“明德路”、“承志路”等反映和联想意义丰富的地名,共同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工业文化特色。地名资源和地名文化的挖掘,地名在城市空间中的认知、定位,以及地名规划在营造城市特色、将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附着到城市空间上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mj/8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