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领导问:南平有人说罗从彦是沙县人,有的专家也这么说。笔者认为这是误解,罗从彦是剑浦(今延平区)人,这是有历史依据的。罗从彦(—)生于北宋,卒于南宋,距今已有多年,在这漫长岁月里,其籍贯不免有异议。罗从彦是宋代大儒,闽学四贤之一,当然,从罗氏宗谱、方志以及文人著作都会涉及他的生卒年与籍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县域、不同的传记都有可能将名人“四分五裂”。如《北京晨报》所载,韩国MBC电视台日前播出“朱元璋出生之谜”节目。说罗从彦是沙县人,事出有因,早有异议。
罗从彦是南平人还是沙县人?作为四贤故里确实要搞清楚,因为对罗从彦的争论不仅有人说,而且现代的官书也是这么记载的,如年版《南平市志》和年版《沙县志》都将罗从彦列入人物志,分属南平人和沙县人,这二部志书均由省上专家审定验收的,专家的误审将给未来研究者和罗氏后裔,留下永不消失的争端。罗从彦究竟是哪里人?应由历史来论定。笔者不妨摘录明清时期的官书记载,供读者思考和认定。
明代福建《八闽通志·人物》载:“罗从彦字仲素,先世自豫章(南昌)避地南剑,因家剑浦(南平),后徙沙县。”明嘉靖《延平府志》、《南平县志》这三部省、府、县志,罗从彦的家史均是相同的。方志是地方的官书,一般来说重于秉笔直书,或许会出差错,但造假的可能性较少。“因家剑浦”就是说罗从彦家在剑浦。明代的志书离南宋也有几百年了,这些史料来自何处呢?可能出自李侗的罗先生墓志铭。罗从彦的门人李侗写的《豫章罗先生墓志铭》这篇文章,详尽地讲述罗从彦的家史,可以说罗从彦到底是哪里人,墓志铭便是最好的答案。铭文曰:“先生之先,系出祝融之裔炎伯,其弟炎仲国于罗,厥姓遂仍之。数十传而后,或徙江之豫章,逾周而汉而唐,会有乾符之乱,各镇分制,而王审知实制乎闽,因择七姓随乎节铖,罗居其一。数传来,惟罗最蕃衍,迁徙靡一。于是或沙或剑。而剑宗为先生远祖京成公。初居剑郭,久之,复居溪南篁乡。其曾大父文弼,大父世南、父神继,奕叶潜鳞,代有齿德,以故积美厚,而发祥宏,先生出于其间。”李侗撰写的这一段墓志铭,写了罗氏从远古传说时代的三皇之一祝融讲起,讲到罗氏的由来,至罗从彦先祖因乾符之乱(黄巢起义),唐末跟随王审知入闽,为入闽七姓之一,避地南剑州,当初住在剑郭,即州内城与外城之间,也就是现在的市中心区之内。很久以后,又搬到水南篁乡,今东坑的罗源村(或篁路村),罗源顾名思义便是罗氏的源头。李侗的墓志铭,还写了罗从彦的曾祖父至他的儿孙的名字。李侗是延平四贤的三传弟子,罗从彦学生写的墓志铭,还有什么史料能比这更能印证罗从彦不是南平人呢?
清代雕版《南平县志·年表》中,四贤年表更是详细地记载了杨、罗、李、朱四贤从出生至卒,四位贤儒每年活动情况,包括出生时辰、读书、县试、拜师、讲学、通信、当官以及死亡的时辰。罗从彦年表第一栏:“宋熙宁五年()壬子先生生于剑浦罗源乡,剑浦即今南平县”。
此外,历代高官为罗从彦写的记、序中多有罗从彦籍贯的记载。
宋代礼部尚书冯梦得曰:“考文质先生居罗源里,晚年乃为博罗县尉。”他对罗从彦出生于罗源是经过考证的。
明延平知府姜文魁《重刻豫章先生文集序》曰:“龟山出于将乐,罗豫章、李延平出于南平,朱晦庵亦产自尤溪。”
明郡守范来贤《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曰“豫章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南平之罗源人。其地去郡城凡二十里,先生其里后山之裔也,葬在里之黄漈坑”。
明代大理学家、大学士邱浚在《道南书院记》曰:“仲素之先,豫章人也,避难来居延平,后徙于沙。”
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罗豫章先生序》曰:“尽得龟山不传之秘,筑室罗源山中,绝意仕进,终日危坐,以体验天地万物之理。”
清嘉庆十八年判决书碑刻拓片▲
清礼部侍郎沈涵《重修豫章先生祠碑记》曰:“尝考宋史,先生生于罗源,穷约不仕,晚就博罗主簿,乃卒于官,越数年,而丧始归葬。”
那么为何有人说,专家也说,甚至现代官书也记载罗从彦是沙县人呢?年新编《沙县志》载:“罗从彦,字仲素,沙县城西洞天岩人,先祖原居江西南昌,旧属豫章郡,故世称豫章先生,为罗先生迁沙始祖。唐元和十五年(年)沙县尉,罗周文的第12代后裔”。这史料笔者推测出自沙罗罗氏宗谱,罗从彦家庭在沙县确有分支,而且沙县的罗氏,宋明时期出了很多人才。如罗畸,熙宁进士(罗从彦的同祖父堂兄弟)、罗博文,嘉泰进士(罗畸之孙)早年曾随李侗游学,官至四川参议官。
位于延平区水南街道(原属夏道镇)罗源黄漈坑的罗从彦墓▲
从家族看,罗从彦只有一个儿子名敦叙,英年早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来立罗从彦之兄伯常之次子公永为继子,不久,继子又迁居浙江。李侗说罗先生“微而复续”,就是说他的家庭不会繁衍,“鲜有读书自振”,也没有读书的子孙。据年表载,杨时与罗从彦同年去世,南宋绍兴五年(年)罗从彦卒于广东博罗县衙,由于儿子早卒,由在惠州当官的罗从彦友人将罗的灵柩送回南平,扶送至福建汀州,在武平县时,遭遇寇乱,友人只好将灵柩寄存在开元寺里。五年后,绍兴十年(年),李侗感到自己受罗先生的培养,罗是恩师,“侗既不能以不肖供役”,老师的灵柩尚在开元寺,“丧不能还”,深感愧疚。他偕同罗从彦的继子、族弟友数人,到武平开元寺,将罗从彦的棺木扶送回南平,武平至南平,要经过沙县而未葬在沙县,冒着酷暑,爬山涉水扶送到南平,在罗源村黄漈坑安葬,并写了墓志铭。古代的师生深厚感情,很值得今人的学习,罗从彦“鬻田(卖田)裹粮求学”,其一生过着“箪瓢隐居”的贫困生活,终成一代大儒,其精神更值得弘扬。
罗从彦生于罗源,葬于罗源,误识可以纠正,罗从彦是南平人不容置疑。
罗从彦小传
罗从彦(—年),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南剑州剑浦人(延平区),生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享年六十四岁。
罗从彦早年师从吴仪(今南山人),以穷经为学。崇宁初(年)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喜曰:“惟从彦可与之言道,吾弟子千余人无及得从彦者”。杨时还告诉罗从彦,从前,伊川(即程颐)对此讲解甚善。罗从彦便变卖田产,径赴河南洛阳,向程颐求教。回来后,在政和元年至七年(—年),又先后3次,分别到南京(今河南商丘)、浙江萧山和毗陵(今江苏常州)随杨时学习,“尽裹其书以归”。前后师事杨时20余年,“尽得不传之秘”。为深入研究、传播理学,自重和元年(年)起,罗从彦筑室山中,绝意仕进,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当年朱松(朱熹之父)与李侗都曾拜罗从彦为师。
绍兴二年(年),罗从彦以特奏名授广东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五年(年),罗从彦自广东返闽,行至汀州武平病卒。淳祐七年(年),赐谥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年),从祀孔庙,称先儒罗子。清康熙45年,罗从彦得赐御书“奥学清节”祠额。罗从彦一生著述颇丰,有《诗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论》、《中庸论》、《台衡录》、《二程语录》、《龟山语录》、《遵尧录》、《议论要语》、《诗文集》等,大部分已散佚,今有后人所辑《罗豫章先生集》行世。
文/刘光舟图/网络
大家都在看
时政要闻丨切实履行三大职能,这场政协会议有温度!
疫情防控丨“这一点小事,克服一下就好了”
五乱整治丨城乡合力整治“五乱”共创优美人居环境
延平民生丨雨雨雨!延平的天气是不是可以再“嗨”一点~
编辑:朱佳丽
责编:陈茂军
编审:陈世荣
美丽延平
爱延平,就留在延平爱延平,就请来延平四贤故里美丽延平欢迎您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