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汪氏族谱
源流?派语
清同治六年()(长沙)《汪氏族谱》“源流世系”载:第一派祖颍川汪侯。姬姓,名汪,一称汪侯,仕鲁为上大夫,食采平阳。鲁成公黑肱次子夫人姒氏之子;至七十派庭桂,字秋芳。“开派世系”载第一派琪,庭桂之子,字公宝,号梅友,排行肇十,元官司户参军,卒葬安微婺源县后村弯玉屏山,生德礼、德和,传至第四派沅,字似水,排行奖二十五,举进土,先任顺大府宝坻县知县,升任长沙督粮府,遂家于斯。下传至第十世以下为分支世系,派衍长沙、善化、湘阴、益阳各邑。是谱合德礼、德和二公裔十五房。
(自第二十三派起合派)贤良辅国明达世徵人文振启肇庆传宗
年《醴陵汪氏谱系》“序”称:族出唐越国公华第七子爽后,爽十传曰介然,南宋初徙吉州水新八都凿石。再传至彦成,由永新迁鄱阳石门。成二子,长留居永新,次行名元二,随父家石市。元二四子:鼎一、鼎二、三、鼎四。鼎二次子关善,生佛护,字安国;佛新,字重民,明初,昆仲由石市迁衡山南岳而处焉。佛新四传至应帧,迁安仁三口铺新塘,帧九传至文仲,于清代开派醴陵美市。鼎三次子从新之子孟常、孟宪、孟良于明宣德间开派醴陵南螺田;鼎二四子从善.生孟恭、孟敬,于明洪武间徙醴陵北黄沙冲。恭复别徙,孟敬子礼堂、礼庆复由黄沙冲迁邑城北,衍山口、小溪、横煙、阳坑各支。(从十六代起另编三分统一字派)掌符献瑞龙骧继承昭忠勋伟武经道弘毅诒燕翼椒衍蕃升蛟龙凤起霞蔚云蒸。
年(衡山)《汪姓氏族源流》称:基祖佛护,字安国;佛新,字重民,明初由江西永新县石市避世乱,兄弟相率迁湘,卜居衡山县新东乡上界、古塘一带,族人分布在衡山、衡阳、醴陵、湘潭、安仁、零陵等地,递传28代,男女丁口余人。
年(新化)《汪氏四修族谱》云《迁徙图》载:迁湘始祖伯彦自宋开禧丙子()由江右吉安泰和携子崇斋迁长沙,崇斋再迁安化东坪乡即今九渡水芙桐塘,生子十一、十四、十七。十一迁马辔市,因故改姓邓;十四迁益阳天河湾;十七留居,再传绍先,生子金、子胜、子明、子通,遍迁新邑。子孙散衍新化、益阳、安化等地。年(益阳)《天河湾汪姓氏族源流》称天河湾汪姓始迁祖如祖,字服畴,元末由江西吉安县因兵燹避难始迁安化东坪,再迁益阳碧螺乡天河湾,递传二十四代,男女丁口三千余人。年(益阳)《澬阳江氏家谱》载“远祖世系”称一世祖汪,周鲁成公黑肱夫人姒氏次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汪,为鲁颖川侯,四十四世祖世华,唐越国公,六十七世祖敬安,子六,次子伯彦从吉安泰和县迁湖广长沙府,有子三,长子崇斋,徙安化东坪,子宛妙,居安化因故改姓邓,宛如迁益阳天河湾,宛姚迁新化。谱又称始迁祖如祖,为宛如之子。
(从第二十一派起)自成光有良积善家声扬延伦惟重本修业定传芳
郡望·堂号平阳郡
世德堂:出自宋代汪思温的故事。汪思温,字沫子,官至太府少卿,善待乡邻,凡迁家贫死不能葬,女不能嫁,子不能娶,皆割田相别。其济危扶困的美德为乡人称颂。后人遂以“世德”名家号。还有平阳堂、龙溪堂、崇本堂、惇睦堂等。
湖南历代汪氏名人
澧州(今澧县)人汪俭、明弘治年间授成都推官,有治绩,祀成都名宦词;武陵(今常德)人汪浩,清康熙年间举人,任江山知县,终工部屯田郎中;汪佳士,清嘉庆年间以举人入仕,累官南宁同知,持正平狱,兴学厚民;宁乡人汪炳敖,先后入胡林翼、刘长佑幕,累官知安顺府,工词赋,善画兰,黔中人称风流太守;汪鑅,清篆刻家;善化(今长沙)人汪诒书,清末进士,民国南京国民政府高等顾问;临澧人汪毅夫,革命烈士;永顺人汪之斌,土家族,抗日战争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军长;醴陵人汪泽楷,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后参加托派组织“无产者社”,任过国民革命军军校教官,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其子汪向明,遗传学家;长沙人汪定曾,建筑专家;汪澍白,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汪曙云,女,舞蹈艺术家;永顺人汪承栋,土家族,诗人;慈利人汪啸风,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摘自:《湖南家谱解读》邹华享主编
湖南汪氏
始祖唐时道安公,由慈姑迁婺源。传至元时琪公,字公宝,行肇十,官司户,生二子:长子德礼,字敬伯,行礼二,后裔衍十一房;次子德和,字敬叔,行和二,后裔衍为四房。子孙散居长、善、阴、益等邑,迁湘时间不一,或洪武、或嘉靖、或康熙。清同治6年()十五支首次合修族谱。运亨支:居益邑二十一里四区河西滩头垸。楚英支:一居长邑陶家湾,一居益邑滩头垸。楚才支:一居长邑淳化都鳌鱼塘,一居沅江县大潭口、益邑九条龙。楚轸公:一居长邑清泰都福临铺,一居省城。楚俊支:一居长邑清泰都百美山,一居大贤都垱头冲,一居省城。世科支:居湘阴北乡二十四都九甲营田汪家嘴。通支:居湘阴北乡牛口塅汪家冲、西乡三阳围蓝家铺。迪海支:居湘阴南乡清溪港、梓树港。迪沾支:居湘阴县东乡五都三甲丰仓。楚格支:一居长邑临湘都屯官窑后黄獭塘,一居锦绣都石门。楚栱支:一居长邑清泰绵绣都,一居善邑六都。楚杞支:一居善邑观音桥,一居益邑汪家垅,一居宁邑冯家冲。楚梓支:一居长邑新康都十甲水矶口,一居益邑十八里南道塘,一居湘阴荆塘围。派叙:(自二十三派始)贤良辅国,明达世徵,人文振启,肇庆传宗。
长沙汪氏
始祖琪公,世居安徽婺源大畈村,元官司户参军,七传至锦公,字绚采,邑庠生,明嘉靖中迁居湖南长沙。二十传至汪诒书,字仲楞,号颂年,行九,清末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提学使、山西提学使、山西布政使。
醴陵汪氏
族出唐越国公华第七子爽,爽十传至介然,南宋初徙吉州永新八都凿石。再传至彦成,由永新迁鄱阳石门。成二子,长留居永新,次行名元二,随父家石市。元二四子:鼎一、鼎二、鼎三、鼎四。鼎二次子关善,生佛护,字安国;佛新,字重民,明初,昆仲由石市迁衡山南岳而处焉。佛新四传至应祯,迁安仁三口铺新塘,祯九传至文仲,于清代开派醴陵美市。鼎三次子从新之子孟常、孟宪、孟良于明宣德间开派醴陵南螺田;鼎三四子从善,生孟恭、孟敬,于明洪武间徙醴陵北黄沙冲。恭复别徙,孟敬子礼堂、礼庆复由黄沙冲迁邑城北,衍山口、小溪、横煙、阳坑各支。年元二公各支纂有族谱。自十六代始另编三公统一字派:掌符献瑞,龙骧继承,昭忠勋伟,武经道弘,榖诒燕翼,椒衍蕃升,蛟龙凤起,霞蔚云蒸。
醴陵黄沙冲汪氏
始迁祖利穆公,其先世由永新徙广信府弋阳县,元末避乱,利穆携家流离转徙到醴陵北黄沙冲。传十一世至良盖生四子:邦宁、邦安、邦实、邦守,衍为四房。清咸丰元年()纂有族谱,堂号惇睦。
醴陵汪家垅汪氏
始迁祖从新公,明洪武间自江西莲花迁此。族人分布于粟山坝、攸县。至年,全族人口人。
醴陵山口棚里汪氏
始迁祖从善公,明洪武初自江西永新迁此。族人分布于攸县、湘潭。至年,全族人口人。
醴陵栗山坝汪氏
始迁祖秀宇公,明万历间自醴陵汪家垅迁此。至年,全族人口人。
醴陵美田桥汪氏
始迁祖文仲公,清顺治初年自江西迁此。族人分布于西城。至年,全族人口共50人。
茶陵潞水汪氏
先世于清康熙元年()由江西庐山迁此。后裔分支散居于高陇、八团等地。
衡山上界汪氏
始迁祖佛护公(字安国)、佛新公(字重民),明初自江西永新县石市因避乱迁湘,开基于衡山县新东乡上界古塘。族人分布在衡山、衡阳、湘潭、醴陵、安仁、零陵等地。至年,已传28代,男女丁口约人。总祠在上界麟趾桥。
华容小墨山汪氏
始祖仍伍公,宦游长沙,孙渊公,明洪武举人,任广定府教授,居浙江宁波。洪武年间迁华容五里牌青紫桥,又官居嘉定,解组归田,定居华容,筑室于东乡小墨山,渊子二:子远、子彰,其后人各立其祠,各序其派。现人丁集居小墨山,星居全县各地。清同治4年()两支合派语:合璧全双美,联宗重懿亲,绍徽承先泽,开华起家庭。
平江长寿九岭汪氏
始迁祖元统公,清康熙54年()自江西安远迁此。至年,全族人口人。
澧县汪氏
始迁祖添麟公,原籍江西抚州府崇仁县,明太祖洪武间迁居澧州城东关外珍珠街。年纂有族谱。字派:鸿儒经盛国,学业绍先传,德泽昭芳远,兰桂启大贤。
桃源灵岩汪氏
先世明中叶自石门迁桃源县北灵岩之金花观。至年,全族人口千百余人,分布于龙潭、汪家垭等地。宗祠在金花观。族谱创修于年。
桃江增塘汪氏
始迁祖历明公,元至元年间自徽州婺源迁此。其后衍居南坝、石洞港、鹿门桥、黑石冲等地。
新化、益阳汪氏
该族以周鲁成公时颍川侯汪公为外纪始祖,传至六十八世伯彦公,宋开禧间自江西泰和迁湘。子崇斋公迁居安化东坪乡。崇斋公生三子:宛妙,行十一,居安化马辔市,改姓邓;宛如,行十四,迁居益阳县天河湾;宛姚,行十七,迁居新化,其子绍先生四子:子全、子胜、子明、子通,衍为四房。至年,已传24代,男丁约人,女丁约1人。清乾隆26年()建宗祠于益阳天河湾。乾隆21年()新化、阳、安化始修族谱,道光6年()、光绪18年()、年、年续修。班词:(自二十一派始)自成光有良,积善家声扬,延伦惟重本,修业定传芳。年增加二十字:根繁树叶茂,渊源远流长,祖先德望高,后代恒发昌。
溆浦汪家塘汪氏
先世明初自醴陵迁此。
临湘西井汪氏
我祖第62世元瑞公,字六万,生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年),殁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年),葬歙县葛塘山寺前。生子四:长千六、次千七、三千八、四千九。千七公,字彦四,约在公元年前,由歙县始迁湖南省临湘市西井,乃临湘西井始祖也。至今九百多年的历史,繁衍30多代。现主要分布在湖南省临湘市的桃林镇、长塘镇、坦渡乡,岳阳市云溪区的道人矶镇、文桥镇、城陵矶,岳阳县的筻口镇、甘田镇,平江县以及远迁湖北省蒲圻县(今赤壁市)、四川省等地。辈份字派从75世开始,其中第75世至79世,上下两祠(朝福公祠、朝海公祠)辈派分别为:
朝福公:友万尚添启;朝海公:伯爵一从夫。
从第80世开始,两祠统一为:
元会运世昌忠诚培本厚仁孝植伦常
士品先求正文华永树芳学风承祖德诗礼还书香。
希望迁往平江县、岳阳县、湖北省赤壁地区、四川省、重庆市等地的千七公的后人追根溯源,共扬先祖之德,共创后辈之业!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