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的文明之祖来自梧州丨汉代的梧州有一

作为汉代苍梧郡的治所地,广信是岭南和珠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得天时地利之区位优势,广信从而成为岭南地区最先接受中原文化熏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逐渐成为岭南早期的文化重心、学术文化中心。从汉代至六朝期间,古苍梧有着浓厚的学术风气,经学兴盛,大师辈出,闻名遐迩,铺陈了一段气象万千的岁月。在这漫漫悠久岁月中,梧州曾有过一个相当辉煌的历史时期,先后崛起了以两个家族为标志,享誉全国的文化巨匠群体——“三陈四士”,给苍梧大地留下弥足珍贵的人文文化印记,铸造了广信文化的历史辉煌。

A

“三陈”学冠全国“左氏远在苍梧”

在西汉成帝至平帝年间(前32年~公元5年),广信出了一个名震中原的大学者,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全国学术界的中心人物——陈钦。陈钦与其子陈元、其孙陈坚祖孙三代学问相传,成为当时全国学术界中响当当的人物,世称“三陈”。

陈钦、陈元塑像

要说“三陈”,先要从经学说起。

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侃言介绍,所谓经学,即是阐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泛指《易经》、《诗经》、《春秋》、《尚书》、《礼记》、《乐经》等上古的经典。后来,历经秦火战乱,这些经典被毁,汉人根据口传、记忆用汉时流行的今文(隶书)把这些经典重新写出来进行记录研读,这些经学被称为今文经学。汉代初期,人们从民间征集,以及在孔子故宅墙壁里发现逃过秦火的经书,这些经书则是用先秦籀文、蝌蚪文、篆书等古文记载,因此称为古文经学。

言归正传。作为西汉杰出的古文经学家,陈钦是岭南最早研习经学的学者,对《左传》尤为精通。西汉成帝刘骜时,他被逐级举荐为茂才,即秀才,后又被朝廷立为五经博士,这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衔。汉建始年间,陈钦到京城长安,跟随古文经学家贾护学习《左氏春秋》,但他有独立创见,自成一家,与当时另一大学问家刘歆齐名,被公认为《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

当时,古文经学家提出立《左传》为官学,而今文经学家则坚持以《公羊传》为正统,这便使得两家之说不可避免地出现相争,这便是汉代轰动一时的学术大纷争——古今经学大论战。

汉景帝时,今文经学日益荒诞迷信,严重制约思想文化的发展。以陈钦、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开始揭穿今文经学的盲目、偏私及神学迷信的实质,表现了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经过长期的斗争,古文经学终于深入民心,雄踞学术界。陈钦作为古文经学的旗手也受到学术界的景仰,他所著的《陈氏春秋》被视为古文经学的经典,他也成了当时全国古文经学方面的权威。

地以人传,僻远的苍梧就此令朝廷和学术界刮目相看。不久,陈钦被举荐为教育皇家子弟、族戚的导师,汉平帝以及当时时任大司马王莽,都是他的授课对象。陈钦还把自己的《陈氏春秋》传授给了王莽。

王莽篡政建立新国后,便任命陈钦为“厌难将军”。始建国二年(10年)十二月,王莽派文武双全的陈钦率军从云中(今内蒙古)出发,准备大举进攻匈奴。后来王莽又将陈钦免职调回长安,以莫须有罪名将陈钦逮捕入狱。公元15年,陈钦于长安狱中自杀身亡,一代文化巨匠就这样被逼客死他乡,落得令人惋惜的悲剧收场。

汉光武帝推翻王莽建立东汉后,陈钦的儿子陈元继承父业,对《左传》进行了广博精细的考核和注释工作,被诏立为《左传》博士榜首,成为东汉初年又一大古文经学家。

陈元同样历经了一场古今经学大战。当时,朝廷有人建议立《左氏春秋》为治国经典,但今文经学家博士范升一派激烈反对。陈元听闻后上书迷信谶纬之学的汉光武帝,并奔赴洛阳,与范升在朝廷当众辩论,上演一轮轮唇枪舌剑。

陈元与范升“大战”历经数年,终于驳倒范升,说服光武帝设立《左传》博士,取得大胜,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发展。随后,朝廷选出太常博士四人,陈元名列第一。

陈元的儿子同样不负父辈英名,继承家学,善于文辞。陈侃言介绍,陈坚没有出仕当官,但由于才华出众,颇具声望,于是被时人称之为“卿”。陈氏父子祖孙三代学问相传,以经术文章闻名全国,号称“三陈”。

B

“四士”雄霸岭南故里苍梧京南

在“三陈”之后的百余年里,苍梧(广信)作为三国时岭南研究《左氏春秋》的重心,又崛起了一代名儒——士燮,他与其兄弟士壹、士黄有、士武均为当时全国知名的经学家,被誉为“四士”。

士燮家族是汉末和三国时的岭南望族。其祖先是春秋时代鲁国汶阳(今山东宁阳东北)人,在王莽篡汉之乱时,避乱南迁到梧州,从此定居,到士燮一代,已是第六代,可谓地道的梧州人氏。汉桓帝时,士燮的父亲士赐,还曾当过日南郡(今越南北方)太守,因有功于汉室,所以一家备受汉室恩宠。

在士赐四个儿子当中,名气最大的要数长子士燮(公元年~年)。士燮,字威彦,年轻之时到京师洛阳游学,拜名士颍川刘子奇为师,精心研究《左氏春秋》、《尚书》等古文经学。在岭南,士燮一方面大力兴办学校,宣扬孔子遗教;一方面注重岭南的经济开发,引进中原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对越人“教其耕犁”,提高了岭南的农业生产力。

士燮塑像

士燮在当时的学术界的地位,可以称得上一代宗师。在兵连祸结的岁月里,士燮治理下原本是荒蛮之地的交趾,在数十年之内却有“乐土”的美誉。当时士燮声望在外,中原的士大夫和贤能智士们在南下梧州避乱时,纷纷慕名而来。投奔士燮门下的读书人数以百计,这些读书人中,既有百越子弟,也有当时著名学者、作家刘熙、程秉等内地学者,乃至越南学者。士燮安排这批名儒、博士设坛讲学,著书立说,传经弘道,培养人才,改良风俗。在他的引领下,彼时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断,而远在岭南的苍梧,却是人文荟萃,成为文化绽放的乐土。

在《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一书中,详述了士燮政绩卓著的表现。士燮先是在京为官,后来调到外地当县令,汉末升任交州腹地、人口最多的交趾太守,任期长达四十年直至其去世。

当时汉献帝高居许昌,在远山阻隔,朝廷更迭的背景之下,士燮家族完全具备自立为王的条件。但士燮善于审时度势,他看到大一统的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各基层,国家统一,人心安定才是民之所向,岭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更是密不可分。于是,他并没有效法秦末赵佗分裂割据的做法,而是从维护统一的角度出发,按时派遣使者上贡朝廷,表现出对中央王朝的耿耿忠心,此举获得汉献帝信任的同时,也达到安土守境的效果。

其后,曹丕篡位称帝,天下鼎足三分,孙权正与刘表在南方为岭南的统治大权争得不可开交。士燮又接受东吴孙权的统辖,且遣子为人质,时常进贡珍宝佳果,又多方联络,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归附东吴,以此赢得孙权的信任,从而为岭南争取得数十年的安居生活。由于士燮管理的辖区边界安定,又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交易往来逐步兴起,在士燮进贡的贡品中,不乏海外进口的琉璃、犀象等奇珍异物。

士燮的三位弟弟同样具备雄才大略。大弟士壹,出任合浦郡太守,又得到孙权的器重,封为偏将军、都乡侯。次弟士黄有,时为九真郡(今越南北方)太守,三弟士武为海南太守。兄弟四人,各领一州,士家所领四郡势力已超大半岭南,可谓显赫一时,被世人合称为“四士”,士燮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王”。

士族的故里——苍梧县京南镇桂江畔山崖上,有一块宽4米,高2.16米的石壁,刻有“汉士威彦先生故里”几个苍劲大字。黎杰源摄

据记载,士燮在交趾去世,享年九十岁。士族的故里,就在今天的苍梧县京南镇。尽管如今士燮故里遗址已不复存在,但在京南镇京南街东方,虎山之前,桂江畔山崖上,仍有一块宽4米,高2.16米的石壁,刻有“汉士威彦先生故里”几个苍劲大字,如今已被列为苍梧县文物保护单位。宋哲宗绍圣年间(年~年),梧州守牧李享塑士燮父子和陈元等六人像,创办六贤堂。京南除了“汉士威彦先生故里”石刻之外,还有一座供奉祭祀士燮的“大人庙”。此庙曾名“尚书庙”。

现坐落于苍梧县京南镇的“大人庙”,是后人为祭祀和缅怀士燮而建。黎杰源摄

“大人庙”于20世纪80年代修复,规制简朴。黎杰源摄

C

广信学风昌盛文化引领岭南

一代文化巨匠群体“三陈四士”,谱写了梧州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那么,名震一时的学者群体为何会集中出现在这一历史时期?这与当时出现的岭南文化黄金时期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陈氏父子祖孙三代学问相传,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学问家,学术界的中心人物,他们与后来“四士”的相继出现,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苍梧郡广信不仅政治地位重要,其作为文化的中心的地位亦不可忽视。同时,随着灵渠、潇贺古道的开通,大批中原移民的进入,古苍梧地区完全接纳了中原汉字、诗词及礼教等道德思想文化,对苍梧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扼三江之口的苍梧(广信),优越的交通枢纽和地理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川滇文化、百越文化在此交汇、整合,苍梧(广信)逐成为岭南的学术交流文化中心。

随着灵渠、潇贺古道的开通,大批中原移民的进入,古苍梧地区完全接纳了中原汉字、诗词及礼教等道德思想文化,对苍梧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黎杰源摄

“由于岭南在这段时期,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因此吸引了大量北方战乱地区的族人南迁到岭南避祸,尤其是一些儒学大家和经学大家,他们在岭南讲学、授徒等一系列活动,使这一带的学术研究氛围更为浓厚,文化发展得到快速提升,‘三陈四士’应运而生。”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认为。司徒尚纪教授在《珠江文化与史地研究》一书中提出,苍梧郡应该设有官学,否则培养不出“三陈”、“四士”等那么多官吏和忠孝之士。

《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一书中提到,自汉代以来,苍梧文化名人辈出,其重教思想影响了整个岭南学风,并孕育了两广状元19人,给苍梧大地留下了珍贵的人文印记,留下许多精彩的诗文故事。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广东居天下之南,……天下闻名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之也迟,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所谓“始然于汉”,正就是广信文化在岭南文明史上所起到的奠基作用,如陈家三世和士燮一门四士、牟子的佛学三部曲,形成近达四百年的广信文化形态。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年),尚未有大批人口南迁的苍梧郡,此时的人口已达46万,在全国总人口万中约占0.8%,此后的历朝历代苍梧郡,都没有达到过这个数字,而其时的福建全省不足10万人,湖南不过15万人,一郡人口达46万多人之盛,可见其时的苍梧,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富庶,文化的发达,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其中,“三陈四士”可谓居功至伟。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些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文人学士,同样名扬中外。三国时,交趾郡辖今越南北部地区。越南中、北部地区自汉晋至唐朝一直在中国统治之下,南汉以后才成为一个国家。作为西江流域最早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同时也是博学多才的经学家、史学家,士燮在越南也是深得民心。

梧州市志办原主任陈金源近年到越南河内考察时,同样感受到了士燮在当地留下的种种人文文化影响。“越南人非常崇拜士燮,奉他为神君,视为文明之祖,称他为‘学祖’。为了纪念士燮,河内还有一条街命名为‘士燮街’,展览馆里还会展出士燮在越南时的情况。”

延伸阅读

梧州大事记

汉(公元前年~公元元)

●建武五年(29年)

交趾刺吏部刺史邓让,苍梧郡太守社穆等率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7郡太守遣使到洛阳奉贡,悉被封为列侯。

●永和年间(-年)

苍梧旱。

●延嘉五年(年)

四月长沙人民武斗反抗朝廷,攻苍梧取铜虎符。交趾刺史侯辅、苍梧太守甘定望风逃奔出城。汉遣御史中丞盛修募兵征战,未能取胜,再派右校令度尚为荆州刺史,出兵3年,民众武装方被平定。(摘自《梧州大事记》)

采写:梧州日报记者罗丽思

本文根据原文略有删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hj/7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