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侗寨龙图的故事

图/文王康年

龙图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东北部,原来沿老县道到从江县城约40公里,现从江至洛香一级主干道通车后仅5公里路程,属于省级洛(香)贯(洞)工业园区的中间重要连接地段。龙图是整个田坝及周边村寨的统称,地图上近“人”字形的山间盆地约有1.35平方公里,也是从江县仅有的几个大田坝之一,龙图人祖祖辈辈在这里勤劳耕作数百年,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从地质成因上讲,由南向北,贯洞─龙图─洛香─皮林─顿洞一线,呈北东向带状展布长约5公里、宽~5公里的地区,其出露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因此喀斯特奇山异石、溶洞成群,大大小小的山间盆地密布,与周边由青白口系、震旦系浅变质碎屑岩形成的构造山地地貌格格不入而独具特色。四周群山环绕,山间盆地、溪流纵横交错,山地、丘陵高低起伏,形如一条沸腾的苍龙,特别是龙图田坝北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侗语称“包规三”,其山势形状神似传说中龙的头部,龙头因此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龙图,与史上著名清官包拯的别名包龙图(任龙图阁大学士而得名)同名是纯属巧合。

宰门村安定门遗址,年重建(.09.09)

宰门村寨头古榕树(.09.09)

龙图位于贯洞镇东北,相距不到4公里,大龙图包括腊水村、宰门村、腊全村、友团村、德卡村、刷搞村等村寨,而小龙图仅指腊水、宰门、腊全三村寨。共有侗族村民千余户近四千人,是六洞地区侗寨之一,也是侗戏之乡。

龙图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的侗族英雄吴勉(~)时代,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但留存的文物极少,也没有那么久远。仅保存有清朝末年修建的宰门鼓楼和年重建的宰门花桥、安定门遗址等,而腊全村、腊水村鼓楼是我记事后才重建的。光绪《黎平府志》记载的光绪庚寅年(年)龙图重修的永定桥(花桥,有亭),父亲根据长辈们的描述大概位于现今一级道路过平原河的位置,于年被洪水冲毁,我老家所在地正好位于桥的北东端,地名“桥头”因此而得名。现路牌已改名为“告桥”,“告”是侗语“头”的音译,“桥”系直接意译。

宰门村风雨桥,年重建(.09.09)

腊水村鼓楼(.09.09)

腊全村鼓楼(.09.09)

腊全村村委会门楼(.09.09)

腊全村人工泉(.09.09)

龙图留存较久远的还有宰门村寨脚的那两口古井,历史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其中一口古井位于龙图小学大门的下坎,侗语称“门规”,“门”是“井”之意,“规”是“水牛”之意,即水牛井,也是侗族地区常见的石牛井之一。石雕整牛长约1.6米,栩栩如生,头部有些破损,经年累月,苔迹斑斑,股股清泉从牛嘴中源源喷涌而出,经年不息,仿佛向人们慢慢叙说着龙图侗寨的流年沧桑岁月。

龙图古井-水牛井(.09.09)

另一口古井位于水牛井之北东,二井相距约百米,侗语叫“门均”,是石桶井(现为混凝土井壁),椭圆形井口,长轴长约1.5米,井身比地面高约1米,泉水从井底源源冒出,气泡源源不断,水量比水牛井小些。我是从事地质工作的,判断两口井都是通过地下岩溶管道水补给,底部有二叠系梁山组煤系地层作为很好的隔水底板,上游植被未被“大跃进”清洗而保存完好,因此水流常年不断,加之补给水源地段受地表水影响小,水质常清不混。

图古井-门均(音译)(.09.09)

龙图人勤劳而远近闻名,曾种植椪柑,种出了省级文明村寨,种出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年从江县第二届椪柑节成功在此举办,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正福亲笔在寨头公路牌坊上写下了“椪柑第一村”五颗醒目大字。虽然椪柑的辉煌已过去了十多年,但气势雄壮的“椪柑洋楼”(种椪柑致富后修建)依然散落各处,夏绿秋黄的田间地头,挺拔的现代楼房,传统的吊脚木楼,新式钢筋混凝土楼房和古老的叠檐鼓楼凌空呼应,是一幅时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椪柑第一村”牌坊(.09.09)

龙图田坝(.0.19)

二龙图地区是以侗族为主的聚居之地,有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底蕴,是侗戏的发祥地之一,有斗牛、斗鸡、牯藏节、芦笙赛等丰富多彩的竞技活动,有神秘的祭萨仪式、吃相思、抬官人、打略、找新娘、踩歌堂、鼓楼抢鸡、行歌坐月等民间习俗,特别是抬官人和正月初一“打略”最具特色。从古到今,龙图地理位置优越,是湘、黔、桂三省的必经之地,也是历代侗族英雄的活动中心,吴勉、杏妮(萨岁)、方姑妹、刘杰、梁世锦、陆大侠等英雄豪杰及三省侗族地区款首包括名人都曾在此为维护民族平等,演绎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龙图秋景(01.09.30)

本系列我所要写的不是侗族的民间英雄故事,而是近代龙图史上一个少为人知的不算传奇的本土文人的传奇故事。

对于古代的贵州东南山区,龙图算得上是军事、生产和生活的极佳之地,从广西沿都柳江北上贵州东部,从贵州东南进军湖南北上,从湖南沿贵州南部进军滇西,都是交通要道。据村寨老人讲起,以梁姓为代表的侗家人把长居此地的苗族人赶到高坡后(正月初一“打略”活动的起源),又先后进驻了陈姓(平原陈家)、黄姓(友团黄家)和王姓(桥头王家)为代表的汉族家族。于是,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几大家族结亲、通婚,侗族文化影响和同化了陈、黄、王姓汉族的生活习俗,甚至语言,而汉族文化又极大推动了本土少数民族的汉文化教育。

龙图秋景(01.09.30)

我们王姓族人于清光绪末年自广西融安迁于此定居后,对龙图近代的汉文化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父亲的爷爷王荣槐字树三,汉族,系清末廪膳生员(古代科考中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政府有一定的生活补贴),父亲的奶奶石氏,侗族,从江庆云人,生显仁、崇仁、熙仁、卓仁兄弟四人,我的爷爷王崇仁居二。

军阀沈鸿英攻打李世荣时指挥部驻地(.04.03)

荣槐先生在当时比较偏僻的侗族聚居地系德高望重人士,当时桂军、滇军、黔军军官所到均曾拜访先生。据历史记载,李世荣由日本回国后,在广州军政府任职不久,年受孙中山委派回黔策动袁祖铭北伐,与王天培决裂后受命在榕江组建“建国联军第11军”任军长兼贵州巡宣使,集训部队准备北伐。年月,桂军沈鸿英被新桂系李宗仁击溃,北撒桂黔边境,沈鸿英恐李世荣部队实力壮大于已不利,采用明联暗控的手段,派长子沈荣光为代表率一团假投李军,李识破阴谋,表面热忱,暗里布防,诱擒沈荣光及一团军械。沈鸿英愤恨不已,倾率全军北上贵州榕江讨伐李世荣部队。据父亲的大伯父王显仁回忆,沈鸿英身材魁梧,英俊一表人才,率军出发前曾书信荣槐先生,大致内容是:先生在此地德高望重,希望先生安抚本土人士,大军到时保秋毫无犯(我的父亲曾亲睹此信,字迹工整劲道十足,文革时期被烧毁)。继一支部队沿广西三防经从江翠里行山路攻打榕江,沈鸿英则率军沿都柳江直上至龙图驻军,下榻荣槐先生宅地设总指挥部。后李军内部分裂,11军主力第一团团长率部叛逃,李军溃败,李世荣出走武汉。

军阀沈鸿英攻打李世荣时指挥部驻地(.09.09)

我的爷爷王崇仁,字尚卿,清光绪二十五年(年)生在龙图这样一个偏僻的书香之家,衣、食能自给自足,农忙时请临时帮佣,家道算是小康。

爷爷幼时读私塾多年,于永从县高等小学毕业,(年后)往贵阳南明中学就读(该校年由贵州公学改称公立南明中学,年改称贵州省立第二中学,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校舍设备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中学)。毕业后,爷爷被分配到榕江县任一等编修,年李世荣部队被沈鸿英击溃,爷爷回到永从县先后担任城关小学教师、校长、县督学、县教育科长多年,继担任永从县教育局局长。后与本地杨丽芬(龙图乡乡长,贯洞人)官司纠缠,被免职,由永从县政府秘书郭仲英之弟郭绍武接任教育局局长。

龙图秋景(01.10.01)

被撤去教育局局长一职后,爷爷愤感朝中无人难有立足之地,此时父亲荣槐先生已故,于是与长兄显仁商议,典当良田筹集路资,于6年前往南京投奔周仲良(贵州黎平城关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曾任南京总统府秘书等职),未遇。周此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印铸局局长,该局一秘书告知:“我局几十名职员已无缺位,恐周局长在也无法安排”。爷爷又起程往西赴河南内乡县(现河南南阳内乡县)投奔伍文涛(贵州黎平中潮人,黄浦军校一期毕业,4年曾任内乡县县长),伍此时早已不任县长,据说到开封开会未回。爷爷绝望之极流落内乡县一旅馆,巧遇往河南涉县(现河北邯郸涉县,原属河南三专区)上任县长的陈姓官员,遂以书信向陈自荐,陈看信后欣赏爷爷文笔,随陈北上涉县,推荐到涉县女子师范任国文教师。在此期间,爷爷因文笔功底深厚,擅长并乐于为当地拟写祭文碑文,倍受尊重。

8年抗日战争暴发,返乡途中爷爷加入了陈明仁任师长的国民党陆军第二预备师司令部某营任书记官,参加武汉会战江西九江战役,与日军激烈战斗中部队失利冲散,爷爷辗转返乡。留部队期间,爷爷曾与一军官岳少华(可能为国民党元老岳震之长子)极为投好,二人和诗二十余首,父亲曾偷偷拜读,都是一些充满爱国激情和抱负的诗词,遗憾的是合影照片和诗稿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烧毁。

龙图秋景(01.10.01)

爷爷返乡已是1年,原贵州永从、下江两县合并于丙妹设从江县,经人介绍先后到西山巩安小学、从江县丙妹中心小学执教,接石栋成从第二任起任从江县丙妹中心小学(现城关第一小学)校长多年。此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紧张阶段,国民政府发起了一县一机捐献运动,爷爷结合抗日救亡运动和亲身经历,主持学校演出《打倒日本野心狼》等戏剧,组织学生到街头演讲,揭露日本侵略军残酷屠杀我国同胞的罪行。之后由他牵头,发动各乡高小到县城举行演讲比赛,他草拟的《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由学生演讲,唤起了全县民众抗日的热情。5年6月,黎平、从江县组织青壮年余人参加的侗苗抗日联军,南下广西打击日寇,歼敌余人。

龙图秋景(.09.09)

在从江,爷爷是第一位教汉语拼音字母的老师,其发音准确、拼音音素清晰,学生易懂,曾著有“词性注释”、“修辞方法”、“诗词浅谈”合订本,该著讲究修辞,对诗文有较深研究。5年,担任小学校长期间,爷爷赴省府贵阳参加全省小学校长集训考试,其他校长西装革履,爷爷布衣草鞋,却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被时任贵州省省长的杨森(任期为5年1月至8月6月)接见并合影留念(父亲曾保留有照片)。回县后任从江县民众教育馆馆长。

5年抗日战争胜利,从江县筹备成立临时参议会,11月首届参议会参议长竞选。据父亲笔稿,当时有居住在广西融水大年的黄浦一期伍文涛、永从的石应光、下江的曾庆余等人参加竞选,爷爷因早期桃李满天下,当选从江县首任即临时参议会议长。6年5月正式成立县参议会,爷爷继当选,成为从江县唯一一任参议会议长,任职直至9年1月从江县城解放。

7年元旦从江参议会第五届全体议员合影(左起前八为爷爷王崇仁,从江文史馆提供)

7年11月至8年春,国民党实行所谓“戡乱建国”、号召行宪,全国范围内同时举行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当时应选席实选席,贵州省1市78县1局,应选国大代表80名,爷爷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贵州第二行政督察区从江县代表,也是从江县唯一一任代表,还在南京的周仲良当选黎平县代表,杨秋帆当选榕江县代表。8年11月,靠朋友、同僚筹资路款爷爷前往南京参加总统选举,与贵州籍国民党元老、贵阳市代表何应钦将军等留影纪念(父亲曾保留有照片)。

解放军四野部队过境从江县城附近的前几天,即9年11月13日,受土匪威胁,县城内满街红、黄、绿三色标语:“不遵令疏散都杀”、“为共军通风报信者杀”、“为共军带路者杀”……店铺关门,家家闭户,一片凄凉景象。次日清晨,随撤离人群,爷爷与成书楼先生(~年,中共地下党员,江苏省淮安人,3年毕业于上海法学院,9年任从江中学校长,曾任父亲老师,解放从江县功臣之一,从江解放后任从江县文教科长、县人委委员、黔东南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江县政协常委等职,后任都匀市民中老师、黔南州政协委员、都匀市政协常委等)、旧政府县长朱鹏一同撒往大塘(乡),午饭后经拥里、八洛回到老家龙图宰门村回避,过着贫闲的农耕生活。

年4月,贵州黎从地区大匪首杨锦标(又名杨标,黎平县人,曾在军阀张发奎部、国民党黔军周芳仁旅任职)叛乱再进黎平县城,成立“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自任总指挥,爷爷不苟参与,仍在宰门老家过着贫闲的农耕生活,直至年底从江再次解放。爷爷作为政治犯被捕之后曾有龙图宰门村农会主席石士才等数人代表全村农协会员,前往要求保释,足以证明爷爷在当地的影响力。

龙图田坝(.0.19)

年,成书楼先生在龙图看望父亲时,告诉父亲,解放从江前曾因爷爷鼎力相助,他才免遭国民党迫害,心里一直挂念,也欣赏父亲文才,但因历史原因无力相助。

父亲回忆,我爷爷一生清贫,一生斯文,学者风度,大半辈子热衷和从事教育工作,对抗日战争充满激情,对黎平、从江两县教育事业拙有贡献,是从江本土极有影响力的教育界、政界名人。

据父亲回忆,我的大爷爷王显仁、四爷爷王卓仁、大伯父王文渊都曾任当时龙图小学的校长,是龙图地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7年5月参议会全体人员参观在建的从江中学(从江文史馆提供)

参考资料

[1].《黔东南地方志》年10月第1期之《李世荣将军铁事》;

[].《贵州陆军沿革实录,整理版(7)》,网址: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云南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hj/4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