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白墙黛瓦,爬上墙头的浅绿。戏台上,谁家公子年少?面如冠玉,素袍青衫,一扇风流,小姐闲凝眸,眼角风情斜飞。镜头下,越音袅袅荡漾开来。邂逅最江南的古典美女醉倒在温软的越乡坐标金亭镇华堂古村、施家岙、崇仁古镇“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经过近代风雨洗礼的嵊州,仍然留存着大量古迹。细细寻访它们,记录它们,犹如步入泛黄的卷帙。嵊州这个越剧故乡,古戏台多,民间戏班子多。80多个古戏台散布乡间,或精致,或古朴,有些已经废弃,台柱斑驳,有些至今还有演出。90年代末,戏曲开始衰微,但这片越剧发芽的土地,越剧仍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年3月27日,东王村香火堂前,村民李世泉、高炳火等人,用4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搭成一个“草台”,做成了越剧史上第一个戏曲舞台。唱了几十年的“落地唱书”在稻桶舞台上升华成“戏”,越剧便在那个晚上诞生了。之后,嵊州大大小小的乡村戏台上,开始流行这婉转清越的曲调,风潮席卷了全国,越剧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保持了古朴风貌的施家岙,“良臣公祠”内两百多年的古戏台,年经过重修,台上水袖翩跹,村民钱孟飞一开口,就是最地道的越韵,台下掌声雷动。这些演员都是本村的村民,是村子自建自营的娘家戏班成员,常常在这里为村民和游客免费演戏。施家岙,女子越剧的诞生地,当年不允许女子登上的戏台,如今成了全国越剧票友的舞台。晋永和十一年(公元年)的一天,王羲之循着剡溪水,找到了这片金庭山水,从此便没有离开。书圣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嵊州第一大村——华堂村。清澈的溪水,绕房穿宅,时隐时现,人们在一处处石砌溪埠洗涤或纳凉,仿若置身丽江。这里曾有一个建于明代的大戏台,四角石台柱,屋顶上有二龙戏珠和狄青比武的雕像,可惜“文革”中被毁,年重建恢复旧貌。如今,每逢年节,村里都会请来越剧班子在此为村民表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个杏花深处的村落,到底在哪儿已不再重要。清明微雨的杏花村只是一个关于江南最恬美的梦。温软的越乡,也有一个杏花村,他就是千年古镇崇仁,崇仁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敕封的义门裘氏迁徙至此,因崇尚仁义,改名为“崇仁”。留存的老台门建筑群已有多年历史。有些台门里住满了人家,传出电视的嘈杂声,有些早已人去楼空,用一把锈锁关紧了门扉。堂前早归的燕儿,飞来飞去衔来枝泥,在这古老斗拱飞檐下,筑下第一个巢。没有过度商业开发的崇仁,这样的原生态,是游人们心仪的质朴。古镇中心玉山公祠有一座古戏台,雕刻精美,藻井华丽。两边的厢房是女客看戏之所,中间天井宽敞。民国时,这个戏台曾上演了由傅全香主演的《夜半钟声》。后来,越剧名角袁雪芬、筱丹桂、周宝奎、张茵等都曾在此登台演出。夜幕低垂,吃过晚饭,村民们聚集到玉山公祠,锣鼓铿锵,戏台上舞狮表演即将开始,从清咸丰年间成立第一班舞狮会起,至今已相传十二代。村里还成立了民乐队,至于越剧随便哪个,都能哼上几句。玉山公祠几乎夜夜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恍如隔世。戏台被重塑生命,这些活着的戏台在嵊州还有很多,台上无论演着什么,都是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的一点复兴,乡民们传承并创造,打破了台上台下的界线。这片土地的灵魂就在那农人们的眼睛里,一个鲜活的面容、一个淳朴的笑容、一双有故事的眼睛,都值得细细品味。欢迎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33-U,国际标准刊号ISSN-)是全国首本针对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研究和宣传的专业期刊。新刊出炉,欢迎订阅:?-?和讯乡旅报告不要吝啬手指喜欢就转走!长按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中科医院专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