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宜春周边竟然有着这样一座

可能因为出自于农村,我对传统村落有着某种难以明状的情结。在这种情结里,多少是有乡愁的。

机缘巧合,今年6月某天去到江西丰城罗山。山麓小路蜿蜒曲折,像一条长龙通向散落在山坳的几弯村落,当到达山顶殿上村,亦如南宋诗人陆游笔下“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我一眼便喜欢上了那里。

丰城罗山殿上村

安然而幽静的殿上村隐在山坳绿油之中,粘土砖木质结构民居经历风雨沧桑,外墙呈淡橘黄色,远观瑰丽韵雅。据当地人讲述得知,罗山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殿上村有着近年的历史。两个月之后,我带着情结,再次来到丰城罗山。

罗山主峰老仙峰。主峰左侧山腰是谌母殿,四周是茶叶种植区,最下方便是殿上村,山后是抚州崇仁县地界,能看到山下散落的村庄。

罗山位于江西丰城市洛市镇东南面21公里处,总面积约88平方公里,是丰城、崇仁、乐安三县市交界地,主峰老仙峰海拔.5米。山上空气清新,室内温度较山下低10摄度左右,可谓是避暑胜地。第一次在罗山恰逢阴雨,细雨在微风中如烟似雾,举目望去,山腰的村落笼罩在烟雾之中,大显朦胧之美。第二次上山不巧是阴雨。

殿上村上方的老仙峰藏在雨雾中

罗山原名池山,山顶有一水池而得此名。后晋期南昌郡罗文通,朝廷几次重聘任官,他婉辞后隐居池山修道,广收弟子传授道经(弟子有余),深得弟子们爱戴、尊崇。罗文通病逝后,弟子们为纪念师长,取他的姓氏为山名,更名为罗山。宋绍兴二年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封罗文通为“大罗悟道真君”。山上有长年不谒的三叠泉、百丈瀑布、九曲涧,此外还有仙人厨、仙人洞,主峰老仙峰有谌母殿、观音殿和许仙真君殿等景点。

罗山不仅风景秀丽,它更是一座千年名山,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茶文化在这座山上交会融合。

遗憾的是,因为尚未开发又未得到很好维护,很多自然景观被隐藏在绿野之中,难视其真容。

图中左下方是罗山殿上村,右上方是中国历史名茶“周打铁茶”的生产基地(谷歌地图截图

交通情况

公交:你可以选择各种交通方式先到丰城市,然后在丰城汽车总站(医院附近)换乘城乡公交到东安,或者是小溪。两地在罗山殿上村左侧山坳,下车后徒步上山。每天下午14:30分发车,车费3元。

另外,在丰城汽车总站还可以乘坐到洛市镇的城乡公交。班次很多,最早一班6点发车,下午17点是末班,公交的终点站在新洛煤电厂区,别下错车,洛市镇街上下车后打车直达殿上村,费用40-60元左右,60元以上是属于宰了。

自驾:丰城市出发到山顶大概一半小时,进入罗山乡后水泥路盘旋上山,弯多且部分路段较陡,新手切莫尝试。另外,途中有多个岔路,见人应下车询问清楚。虽然两条路都直通罗山,只是通往东安的那条路程更远,村庄至山顶路段较陡,有小段还未铺水泥。

山顶殿上村有农家乐提供食宿,房间价格-元左右一晚。

罗山殿上村原来有宗、傅、罗三姓,现只有宗傅两姓,年统计全村人口有余人。

原洛市镇长、殿上村民傅水根告诉我,《洛市镇志》有记载,清乾隆年间(~),宗登财由新余县排前村迁至现今殿上村,随后于年傅日禹从高安县凌湖榨下傅家圩慕名迁入。因村后高处设有谌母殿,村名原称殿前,后演化为殿上。

而有关殿上村史,民间又流传着一个故事:罗姓祖先曾因干旱挣水,锄头闹出人命,从高安逃至殿上村,他发现有野猪出没痕迹,心想野猪能生存的地方可种庄稼,于是便安家下来,娶得山下一女子,育有四子。在这期间的某个年代,傅姓迁居殿上村。至今,山上仍有野猪出没,破坏茶叶的栽种。

殿上村左侧山中的东安、上东安、长安里(右)与外屋村(左)

殿上村左侧山坳的幸福村,村民过着如隐士般的生活。

第二次上山,原本在殿上一村民家借宿,当晚一起吃饭他喝多了酒有,语气反常,没收记录本将我请出门不让借宿,无奈到村口的农家乐住宿,元一晚。其实,年过半百的他热情好客,是我心目中的大好人,请我出门是醉酒缘故,有村民说他喝多了就会出现类似情况。

第二天早上,他做好早饭一直在农家乐门口等我起床出来,出来后拉着我去他家吃早饭,在路上他忙着解释与道歉,下山前他硬将自己做的两罐豆腐乳送我一罐(罗山特产之一)。

回过头来,觉得这是一段很有意思、值得珍藏的经历……

如晴空万里,山上能看到丰城和樟树

据介绍,这栋粘土砖房是殿上村最为“年迈”的房子,距今将近有年了,目前已无人居住。实事上,殿上村的部分老房,日久年深,或成孤梁独舍,或成断壁残垣。

只因想到留守老人

第二天早饭后,现年57岁的殿上村民傅春根带着去看谌母殿、百丈瀑布、香如碗等景点。他亦是一位热情好客的大好人,头天傍晚,他带着我逛遍了整个殿上村,讲述一些村上的故事,还有关于他自己的故事。讲述过程中他曾哽咽、流泪、惋惜,觉得他是一瓶醇厚老酒,历久弥香。

傅春根与同村人在讨论老木门的雕工   

雕工非常精细精美的老木门,可惜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

老木门上的雕刻,除了盆景外你看到那枚铜钱了吗?

年轻一代常年在外,村中多见中年以上茶农、留守老人与上学年纪的小朋友。大多数村民在丰城市或洛市镇等地有房,这也是村中居民渐少的缘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村中只有少数茶农。

休憩中傅春根。他有着丰富的故事,想在罗山拍一组“中国人的一天”向腾讯网投稿,而傅春根就是心中定的人物对象,可惜因某种原因作罢了。

年,傅春根在婺源茶校学习,一年后将婺源茶种引进罗山栽种,并管理村里的茶叶生产;年参军,年保卫边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20岁的他在卫生队在战地救死扶伤,目睹过很多战友在面前牺牲,也向敌人扔过手榴打过枪。回忆起那段历史、想起为祖国捐躯的战友,傅春根两行泪缅怀着战友、悼念着英烈。

年,傅春根光荣退伍回到家乡,农业局请他管理茶叶生产,被钦点担任作战地图标记员......分产到户后他在罗山上只有约2亩的茶叶种植地,至今一直以制茶为生。他上有80多岁高龄的父母,父亲行动不便需要照顾;下有一儿一女,儿子已为人父,在外地某地产集团担任高层,父子一年难得聚一回。

傅春根在山腰采茶。罗山有很多茶地未能及时打理,野草比茶叶树还高,采茶人如草中寻茶一般,倒也多了份乐趣。

傅春根在采茶

傅春根说他儿子小时调皮不听话,现在事业有所成就,他感到欣慰。因年迈父母需要照顾,傅春根留在家中照顾,所以父子俩一年难得聚一回。他现在的生活,除了照顾父母就是到茶园采采茶,不采茶时跟同村人聊聊天,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早晨雾遮罗山。这天他本来要去采茶,但为了带我游看罗山,所以没有去采茶。

谌母殿在殿上村后方山腰1公里处,始建于宋代,清乾隆二年修葺。傅春根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谌母殿的开朝日子,十里八乡的香客在这天集中上山朝拜,祈求多福多财、求子求健康平安,求诸事顺利。当天香客如潮,交警要上山疏导交通,民警也要到现场维持秩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也是上山朝拜日子,只是没有开朝那天一样的盛况,有的香客当晚会留宿殿内守香以表虔诚,第二天清早才下山。

去谌母殿途经土地庙,开朝期间香客入内朝拜,而平时这里是茶农的休息地。

大罗山谌母殿大门与院子里的许愿树

模糊的记忆里,在我的家乡,开朝那天从十里八乡赶来的信众跟着朝拜队伍,徒步去这个庙宇接着那个庙宇地朝拜,途经村庄时敲锣开三枪土炮,盛况与罗山有得一比。当然,那是十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爷爷仙逝后奶奶改嫁并入庙宇皈依佛门,老人家常告诫要行善积德,对诸神佛要虔诚。虽然我不是信众中的一员,但在谌母殿无欲无求地虔诚三拜过。

年,殿上村开始建公路打通与外界的联络,方案经过三次修改后,最终在通车。在这之前,村民只有走羊肠小道通向外界。路难走而且险峻,如果不是要紧事,他们一般很少出山,过着如隐士般的生活。

恢复高考的那年,小小的殿上村有三位考入大学,之后出过很多人才,赴商场走仕途......

70年代中期以前,殿上村民只有走这条羊肠小道通向外界,置办东西做卖买。这条路上有香如碗、三叠泉、百丈瀑布等景点。通公路后,小道几乎快要成无道之貌。

香如碗。长年不谒,以前村民路过都会在这里解渴,因山势而下的山水清冽甘甜,积水的石头呈碗状,故取名香如碗。大人上前喝水需要微屈膝盖,个小的小孩则要踮起脚尖,身贴石壁,手撑石壁,有时大人也会手撑石壁。在香如碗的右边,一处隆起的石壁表面是滑面的......

清冽甘甜的山水。如果没有当地村民的介绍,没有哪位游客知道此处就是香如碗,还有这里的故事。

巧遇几位小朋友,不知是游客还是山上山下人家孩子。从这里上山不容易了。

三叠泉中的第二泉,上方丛林隐藏着百丈瀑布

看百丈瀑布是冒险的活,因为尚未开发又未进行维护,也很久没人走近欣赏,通往的路可以说是没有路,带了刀具开路,还要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探路,穿过从林还有爬滑滑的石头。在这一小段路上,摔跤两次,害怕滑落山谷......

百丈瀑布。看百丈瀑布是冒险的活,因为尚未开发又未进行维护,也很久没人走近欣赏,通往的路可以说是没有路,带了刀具开路,还要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探路。在这一小段路上,摔跤两次,害怕滑落山谷......57岁的傅伯伯陪着这般,我真的很感动。下山时他叫我有时间再去玩,带女朋友、带朋友去......

百丈瀑布倾泻而下

当日是阴天,突然几分钟出现太阳,阳光恰好撒在瀑布边,只可惜未现彩虹

看百丈瀑布途中。据说刮风时,这块石头自己会缓慢转动。传说一位神仙经过此地休息,放了钱在两块石头之间,所以石头自己动。

村下方的菜地。殿上村的村民没有适合种水稻的良田,山上只种茶叶树与蔬菜水果,山上有雾水土地湿润,种植的作物多数不用浇水,但也能成活。

这柴火是有多久没有人动过了

生姜是殿上村的土特产品。图为收藏生姜的地窖,长年这样收藏能防腐烂,食前少见发芽。在村庄的左侧山上平地,随处可见这样的直立式地窖。

罗山拥有茶叶、生姜、豆腐乳三个土特产品,称为“罗山三宝”,其中茶叶有两个绿茶品牌:周打铁茶与罗峰茶,两者产自罗山茶园,分获奖项,属江西名茶。

周打铁茶基地,四周成片茶叶树

周打铁茶是中国历史名茶,中国唯一的一款人名贡茶。早在乾隆年间,殿上村民就在山上种植茶叶,加工制作干茶待客。相传有位名叫周打铁的秀才,因屡考不中,便隐居罗山与妻子耕种茶园度日。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打扮成布商来到周秀才家讨水喝,品得此茶赞不绝口,提笔留下隐语。周秀才按语意送茶进京,乾隆接茶大喜欲留下周秀才,但他丢不下茶园执意要回家。后来乾隆降旨,赐名为“周打铁茶”,并定为贡品。

罗峰茶是人民公社时期至今的品牌。年从婺源茶校学习归来的傅春根,在原有茶叶种植的基础上引进婺源茶种,如今的茶种为婺源群体和福鼎大白茶良种,每年清明始采,谷雨大采,一直到秋分,长一批采一批。

进入周打铁茶厂参观,室内馨香扑鼻

从百丈瀑布返回时,巧遇从南昌来的由十多人组成的游客队伍,参观完周打铁茶厂,吃好午饭后稍适休息,搭着便车回到南昌。罗山,人好茶好!

周打铁茶厂离殿上村和山顶不远,茶厂有空地可供游客停车,也可以搭帐篷,在那里还看到烧烤工具。如果那里能提供游客住宿就好了,那将是非常舒服的。

有关罗山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人正在为拾回罗山过往历史在付出。原南昌铁路局退休工人李金根,年(61岁)偶然到罗山观光,一个月后他在殿上村租了一栋民房,和老伴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四年。作为丰城人,李金根希望在有生之年将罗山文化挖掘出来,把罗山宣传出去。这是他心中的梦想。

李金根根据《罗山乡志》内的版图,再用手描绘出一幅导游图,共标注罗山的景点53处,他亲自到过很多景点,有些景点是第一次发现并被标注出来。为了绘制导游图,李金根带着他的老伴走遍了罗山的每一个山坳,每一条小路。据他统计,山下到殿上村的路有98个弯。

年,李金根在丰城市政府和洛市镇政府的资助下,加上部分社会募集资金,整修了罗文通墓;通过查阅资料,向民间搜集信息,整理了几十个与罗山相关的神话故事,汇编成《说罗山神话》一书。目前,李金根又在着手编撰《罗山觅梦》一书,系统地介绍罗山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罗山的景观,罗山的特产和风土人情。

镇长职位退休的殿上村民傅水根,目前正在编纂洛市镇志,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写一份村史。目前,他正在收集有关记载与图片。

我相信,有关罗山的那些故事,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从而引发罗山在外漂泊游子的乡愁,带着对故乡的怀念上山走走。

▍图文作者:莫然焕明

▍图文转载自:旅色小铺(ID:lsxp),图文版权归旅色小铺所有

▍图文编辑:宜春艾米生活圈

业务合作

喻:

陈:9666

莫然焕明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家最好
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hj/1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