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扶贫曾德强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

彭洋简介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716/9192471.html

编者按

紫阳籍报告文学作家曾德强心系脱贫攻坚,深情撰写出反映家乡紫阳脱贫攻坚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全景式、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紫阳县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及其带来的历史巨变,讴歌了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奋发努力的时代精神。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该作,以飨读者。

——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

曾德强

蓝色公示牌昭示的“绿色通道”

走进紫阳县仁华电器有限公司办公室,你会看到墙上一块蓝色公示牌,醒目的画框上面标注了县级包抓领导、责任部门、金融顾问、财务顾问、法律顾问的姓名和电话。这块蓝色公示牌昭示的是一条“绿色通道”。

紫阳县仁华电器有限公司位于高桥镇双龙村,是年3月才正式开工生产的一家变压器铁芯制造企业。公司前身是佛山市仁华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年。

为什么把公司从南方发达地区搬到紫阳来?公司负责人谢世界说:“当时将公司逐步从广东佛山迁回紫阳县,除了家乡情结外,市、县政府诚恳招商的态度让人感动,对企业扶持力度也很大。‘搬家’不易,厂房改造、供电、资金以及工人培训等困难同时涌现出来。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些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都解决了。”他指着这块蓝色的公示牌介绍说,为了让企业尽快开工投产,地方政府帮助企业进行厂房装修改造,安装了专线变压器,很快解决了企业难题。牌子上这些人及电话号码,就是为企业保驾护航、排忧解难的,遇到问题可以马上联系。

正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保障下,企业才更加敢于扩大投资。仁华电器于年7月扩建成品变压器车间并投入生产,当年营业额达到余万元。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下半年才步入正轨,但也实现了年度目标。

在外打工几年挖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李文骏,考虑到照顾老人和回报乡亲,年7月回乡创业,在瓦庙镇堰塘村成立了安康稀硒泉水开发有限公司。他浑身充满了干劲,想好好搞一番大事业。然而,现实总是十分残酷,给他迎面浇来一盆冷水。在建厂施工的过程中,因为资金不充足、技术难关而多次被迫停工。李文骏咬紧牙关,拿着项目书一家一户地去磨嘴皮,一遍又一遍地向对方讲解这个行业的前景,奔波了一个多月却收效甚微。

幸亏地方党委、政府及时支持。镇党委书记王晓鹏组织召开座谈会,积极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帮助企业进行路面硬化、协调安装供电设施,还帮助企业协调项目贷款,最大限度地提高放款速度。在多方协助和努力下,终于在年年底完成工厂建设目标。年4月,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第一桶稀硒泉从设备中缓缓流出灌入桶内。此时紧紧盯着设备的李文骏,两眼泛着喜悦和感激的泪花。

由于安康稀硒泉水开发有限公司属于规模以上企业,年秋,县经贸局统一给制作并悬挂了蓝色警示牌。这块牌子放在公司显眼的位置,像“护身符”,又像“镇定剂”,当企业遇到难题时,照着公示牌通完电话,就吃了“定心丸”,企业可以放心向前“奔跑”。有个阶段,企业周转资金遇到困难,正当李文骏犯愁之时,金融顾问——县农商银行副行长赵清云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根据有关政策,解决了一笔苏陕协作资金,使企业渡过难关。年5月,小瓶水生产出来并顺利投放市场。富硒蜂蜜水也即将投产。

公司成立至今,吸纳周边80多户贫困户入股,一年分红20余万元,在厂里务工的十几人,年收入三四万元。

小厂也能造就能人

走进位于紫阳县麻柳镇的多乐毛绒玩具厂,看见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辛勤忙碌着。一只只制作精美、做工精细,看起来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具,正在进行最后的“打扮梳妆”,准备“远嫁”异国他乡。

多乐毛绒玩具厂生产车间主管叫邢华菊,主要负责员工培训、产品生产进度,质量把控等工作。“80后”的她,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一股女强人的干练与洒脱。

多乐毛绒玩具社区工厂的正式开工投产,解决麻柳镇集镇安置社区居民就业岗位个,其中贫困户44人。年1月,从只有多平方米的老厂搬迁过来时,员工只有22人,资金、设备、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发展到如今这个规模,厂方面积达平方米,得益于上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争取苏陕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建设资金总计万元。当然也少不了邢华菊的一份汗马功劳。

刻苦钻研业务,是邢华菊入厂后的突出特征。她第一次接触毛绒玩具,加之是本地人,既要掌握手艺,又要处理工厂中时时出现的“疑难杂症”,困难可想而知。在没有任何技术帮助与技术人员支撑的情况下,她大胆摸索,昼夜钻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熟练掌握了毛绒玩具的缝制技术。她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自己熟练掌握技术之后,就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其他人。对机器维修业务,她从刚开始时的连一颗螺丝钉都拧不开,到后来所有的机器自己都能动手拆装维修。这条自我摸索钻研之路的艰辛,恐怕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为了工厂里的工作顺利进行,她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因为有太多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处理。“今年工作太忙,有时候忙到想吐。根本没多少时间照看家里,工作在哪儿,哪里就是家。虽然月收入只有多块,比过去在外打工挣得少一点,但最起码现在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的生活。”邢华菊对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很是满意。

爱厂如家,“家”就要有家的功能。麻柳镇地处偏远,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大多数家庭妇女只有守着“一亩三分薄地”挣几个零碎钱,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就是幸运的了。上班的女工中相当一部分要负责经管学生。学生下午4点放学,工厂6点下班,孩子放学后就守在缝纫机旁,很不安全,也影响车间生产。邢华菊详细了解情况后,多次与领导沟通协调,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地来回奔波。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一股韧劲,硬是把员工这个最大的后顾之忧解决了。

现在,多乐玩具工厂有了自己的“妇女儿童之家”,占地总面积70余平方米,可容纳60多个学生学习玩耍。公司还购买电视机、图书、玩具,专门聘请两位老师辅导孩子们学习。并配备1个冰箱、1个微波炉,用于存放和加热工人们自带的饭菜。邢华菊把厂里的姐妹都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爱厂如家。

邢华菊的工作当然也少不了工厂姐妹们的支持和鼓励。年1月,厂里一名员工的丈夫在外出打工返乡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在这名员工急需帮助的情况下,她动员工厂所有的员工及公司老板为其筹集善款多元,虽然没有挽留住这名员工爱人的生命,但是大家的无私奉献让她很感动,让她觉得更有责任、更有信心带动社区工厂这些留守妇女。

“做毛绒玩具,布料的选购很讲究,不能过敏、不能褪色、必须吸汗、保证纯棉。我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好。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企业老板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工人们干得很起劲。大家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把产品做好,让老板有钱赚,让自己有活干,收入有所增加。”虽然建厂时间不长,但是毛绒玩具质量比市面上一般产品还好,价格却一样。邢华菊说,“我们先把口碑树起来,赚得少点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良心,才能让小工厂实现我们的大梦想。”

正是由于有了像邢华菊这样对商品品质的坚守者,才会生产出一批批质量过硬的产品,才会走出国门,赢取更大的消费市场。

邢华菊在“梦工厂”里坚守着、学习着、锻炼着、成长着,成为一个女能人。时势造英雄,说不定将来能出落成一个企业家呢!

第四章“毛细血管”与“先行官”

如今,在紫阳乡下,你若漫无目的的顺着公路行走,走着走着,就会到达一家家农户的门口。或者在某个天朗气清的日子,若你有机会乘坐直升飞机在乡下遨游,就能看到盘桓在山沟野岭间那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公路串连着星星点点的庄户。

这就是交通脱贫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用打磨锋利的石块狩猎时,“路”与“速度”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出现了“践草为径,履窄为宽”的“径”,供老牛车行走的“畛”,可通行一辆马车的“途”,可通行两辆马车的“道”,可通行机动车的“路”。由“径”到“路”,越来越宽,其演进历程体现着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和意志,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辉。

以前,时常听外地人说:“去紫阳,再不晕车也要晕三回。”这话固然有点夸张,但它确实是紫阳县交通不便、路况差的写照。单是那一座巍峨的米溪梁,就让多少人望而却步。而本地老百姓对出行难更是感受颇深。“看到屋,走到哭。”毛坝镇竹山村一位村民说,由于不通公路,村上一位外出务工的小伙子谈了个南方的女朋友,走到村口眼见“巴掌宽”的小路,吓得不敢动弹,不得不把眼睛蒙起来,让人背着才进了村。

紫阳某企业退休职工余龙君在《我所亲历的交通变化》一文中写道:少小时期,她生活的那个汉江之滨的汉城小镇,到紫阳县城去,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机动船。20世纪70年代虽然修建了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却等级很低,只有少许货车来往,没有客车。水路,由于汉江上游有水电站,一遇关闸蓄水,下游的江水就变得很小了,船就无法通行。由于通讯也不发达,何时涨水何时行船没有准信,需要乘船的顾客就得亲自跑到河边去观察水位。有一次,汉城一位需要返回西安的女教师想乘船下紫阳转乘火车,每天早上吃罢早饭、背上行囊去赶船,结果一连去了6天,也因为水小没有成行,不禁感慨地说:“这地方啊,去县城比我们家去北京还难!”邻居开玩笑说:“你吃了6天早早饭,也没走成,白吃了!”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有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一位远嫁山西某城市的美女回汉城娘家过年,从紫阳到汉城途中,机动船只走了一半,就因为水太小停船了,不得不下船走路,俗称跑滩。穿着高跟鞋的她,举步维艰,只好把高跟鞋用绳子绑着搭在肩上,一会儿赤着双脚蹚水,一会儿穿上鞋子步行。一趟行程,用了10个小时,其中走路用了4个多小时。回到家里时,脚已经起了很多血泡。还有,那些患了急病需要转院医治,因交通不便丧失性命者不乏其例。后来去县城可以乘客车,但是需要三四个小时,路途颠颠簸簸,几乎人人都晕车。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受这个罪的。由于交通不便,她就坐井观天般地生活在汉城这个小天地里,直到18岁时才第一次进县城。

年以前,襄渝铁路、省道、包茂高速穿境而过,洞开了紫阳县的门户,基本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通村水泥路建设,使个村(老村)的出行难得到很大改变,但是,由于国家补助标准每公里只有15—22万元,修建的公路宽度只有3.5米,通达深度也不够,到组和庄户的“毛细血管”不通或流通不畅。

毛细血管是血管的最末端,是机体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机体产生的废物通过毛细血管网进入静脉血管,通过肺和肾脏将废物排除,而动脉血管带来的营养物质通过毛细血管网分布于全身各器官组织。“毛细血管”不通或阻滞,直接影响着县域机体的健康,更是村集体和村民发展的“肠梗阻”、脱贫的“绊脚石”。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脱贫攻坚,交通先行。绝不能让交通致贫代际相传!

紫阳县始终把破解交通瓶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随着国家投资的增加,全县交通实现了从破解瓶颈到基本适应、再到引领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先行官”的艰辛

“脚踩烂泥,手握青山;大地为床,星月作伴。”

这是哪位诗人吟哦的佳句吗?非也!这是紫阳县交通局局长朱元地对交通人的工作所作的概括。

目睹了交通人在野外作业的情形,体会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就会觉得,这16个字是对紫阳交通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的艰辛工作的生动写照。

紫阳县沟壑纵横,气候多变,灾害频发,既深受出行不便之苦,亦饱受洪魔肆虐之困。每当一次次洪灾来袭,道路受阻,险情连连,紫阳交通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冲锋在前清障保畅。修建通村路、通组路,首先要交通人踏勘选线,面对荆棘丛生、烂泥遍地,他们只能抓着树枝、藤蔓或杂草攀援而过,或趟过泥泞艰难前行。而到了攻坚拔寨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多是难啃的“硬骨头”。

“十三五”期间,“先行官”们把加快交通项目建设和实现交通“两通”(通硬化路、通客车)目标作为决胜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的硬仗来打,咬定目标奋力追,沉下身子务实干,全面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任务。

针对全县脱贫攻坚交通保障项目建设时间紧、标准高的严峻形势,紫阳县实行县、镇、村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县交通部门负责行业规划、计划下达、技术指导、质量监管、进度督促等工作职责。镇政府由联村领导任组长,联村部门负责人和联村干部任成员,成立工作组负责每个项目的管理工作。各镇组织施工,由分管领导作责任领导,村上由3至5名村民代表组成质量小组监督项目质量。齐抓共管,多方整合,全力提供资金保障。根据项目施工质量和进度情况,及时拨付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缓解施工企业资金压力,保证项目建设进度。

在年“百日决战”时,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分赴各个攻坚团,对修路等各项工作的“螺丝”拧了又拧。当年建成通村组水泥路里程多公里。

工程师罗兵等技术人员,硬是用测距仪将公里通村组水泥路建设一米一米的量了出来,施工单位硬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披星戴月,加班加点,将高标准的村组道路修了出来。十几年前修建的村级公路,由于等级低,经不起重车碾压和洪水侵袭,多已破烂不堪,脱贫攻坚实施的公里通村道路“油返砂”整治项目,将路面加宽,等级提高,完成投资约2.3亿元。交通人和筑路人将担当与汗水挥洒在广袤的山野。

当年因修“天路”而驰名省内外的毛坝镇竹山村,早已在党支部书记侯再德带领下,靠着铁锤、钢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长17公里的“天路”,“竹山精神”成为安康市“村道精神”的典型代表和核心内容,年建成的“竹山精神纪念馆”陈列的实物和照片,向参观的人们讲述着穷乡僻壤天方夜谭般的蜕变与涅槃。

交通“两通”目标顺利实现。按照省交通行业部门确定的县级自查、市级核查、省级核准的程序,全县年10月完成建制村通畅达标认定,个建制村%实现沥青(水泥)路通到行政村的某个公共活动、服务场所,顺利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考核目标。县政府于年专门制定出台了全县建制村通客车实施方案和建制村通客车财政补贴办法。县交通运输部门具体牵头组织实施,由资质合格、安全达标、管理规范的紫阳通达客运公司和紫阳顺捷客运公司负责承运,实现了全县所有建制村%通客车目标任务。其中48个建制村采取客运班线,99个建制村采取区域经营,28个建制村采取预约响应等方式。

通组道路硬化成效明显。全县个组(自然村)中集中居住人口在30户以上的个组(自然村),全部实施通组道路硬化项目。深度贫困村中个组(自然村)中满足条件的个组(自然村),均已实现通硬化路。

建设投资和显著成效都是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累计投资9.8亿元,修建村组公路公里,公路通村率达到%。通村水泥路国家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公里44—60万元,公路宽度提高到4.5米,且提高了质量、配套标准,全县个村民小组中有个彻底告别行路难。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各镇为支撑,以村组为节点的干支相连、辐射城乡、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已然建立。境内现有国道72公里,省道公里,县乡公路.5公里,通村公路公里。

全县路网构架得到丰富完善,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支撑、县乡道路为骨架、村组硬化道路紧密连接的公路网,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道路交通保障。通村组硬化道路新增里程突飞猛进,广大农村居民出行更为便捷、安全、高效。通过新建通组硬化道路和通村道路整治完善,全县村组道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村民享受便捷舒适的通村组路的背后,是紫阳“先行官”的日夜奋战、默默付出。

朱元地局长说:“这五年脱贫攻坚战,交通人可以说是豁出去了,仅图纸、表格等资料就要装几卡车!”

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副局长的陈国金是年上任的,几乎参与了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项目计划申报及下达阶段,同镇村干部深入村组,对每一条路的起始地点、施工条件、受益群众等方面作详细记录,根据自已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逐条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性,然后再会同县扶贫局下达具体建设计划。在核对项目时,对于群众不受益的项目严格按照交通脱贫退出标准执行,做好群众解释工作,未纳入的项目建好项目库,在后期建设时优先考虑给予安排。整个过程中严格坚守原则,将国家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针对全县交通基础薄弱、财政拮据和项目规模不能满足需要等现实困难,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对拟申报的项目实地踏勘、论证,保证拟申报的项目的真实性,特别是全县35个深度贫困村通村组道路项目,省级下达计划与实际实施完全相符。白天为工地的事情殚精竭虑,晚上为内业加班挑灯夜战。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也功不可没。先后获得“紫阳县十大杰出青年”、中共紫阳县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安康市交通运输局授予的“先进个人”等荣誉。

在村上采访时我问过多位村民:脱贫攻坚以来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啥?不少村民说: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尤其是村组公路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公路修好了,我们出行、办事方便了,外边的人也能更多地消费到原生态的农副产品。

是的,“毛细血管网”形成并保持畅通,村组就充满了活力,村民就都有了奔前程的劲头。

(连载之八)

曾德强,男,陕西紫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往期推荐点击打开▼

曾德强: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连载之一)

曾德强: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连载之二)

曾德强: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连载之三)

曾德强: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连载之四)

曾德强: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连载之五)

曾德强: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连载之六)

曾德强: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连载之七)

(特别感谢图片作者,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删除)

编辑:邝丽责编:徐培顺审核:钟长江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gr/8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