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你究竟让多少人精疲力竭

寻迹三苏入蜀游

——年8月眉山成都游学纪行

文/孙建勇

缘起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苏轼《满庭芳》)被苏轼念念不忘的故乡眉山,地处岷江中游,古称眉州,素有“进士之乡”的美誉,据记载,两宋间曾产生进士名。这还不是最厉害的,真正使眉山名扬天下的,是它用山水菁华养育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为世界贡献了苏轼这样一位旷古奇才、“千年英雄”。

对于“苏迷”来说,眉山是最该朝觐的圣地。年7月31日,烈日当空,暑气正盛,我们黄州文峰读书会苏轼经典高级研修班一行十四人,从黄州启程,包车到汉口,于当晚10:20时,转乘Z49次列车,一路向西,朝着我们的“精神麦加”飞驰而去。

1.飞车入蜀夜无眠

夏夜已深,列车驰骋。原以为在车上能够一觉安然到蓉城,却不料哐啷哐啷的声响,不是催眠曲,而是驱觉锣,使我彻夜无眠。

睡意全无,脑子里一直闪回的是不久前读过的《苏东坡传》(王水照著)。当然,思绪完全杂乱:一会儿是年幼的苏轼、苏辙兄弟在天庆观私塾里学习,一会儿是苏洵云游天下,一会儿又是苏轼谪居黄州,躬耕东坡,垦荒50亩,第一年收获大麦20石……这种“意识流”根本无法控制,我也懒得去控制,任由它自由流淌——我想,那时的50亩有多大呢?应该约合现在多平方米吧。20石又是什么概念呢?北宋1石等于92.5斤,等于现在59.2公斤,这样算下来,20石就是公斤,如果按照每人平均一天消耗0.4公斤粮食算,这些大麦够20人吃上天。看来,苏东坡这笔“外快”挣得还不算少呢……躺在卧铺上,我就这么胡思乱想着,与苏东坡进行着别样的交流。

直到天明,我起身下铺,发现同伴们尚在梦乡,顿觉有点独孤。一番洗漱后,在等列车服务员送早餐的当口,我掏出手机,草作七绝一首:

蜀邑黄州一梦牵,长车驰骋过山川。

莫非苏子独怜我,永夜相谈未入眠。

2.三苏书院听从前

Z49到达成都站的时间,应该是次日上午8:49时,结果晚点半小时。出成都站,换乘旅游巴士,我们直奔眉山。车行高速路,巴山蜀水从车窗掠过,间或有大雨倾泻,在窗玻璃上冲出婀娜的线条,一车人皆兴奋不已,谈兴高涨,纷纷翻出心中关于巴蜀的典藏,说与大家分享。

眉山是个地级市,距离成都77.8公里,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下辖两区四县,分别是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洪雅县、丹棱县和青神县,版图面积平方公里,人口.85万,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岷江和青衣江穿境而过。我们要去的纱縠行,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相传那里乃“三苏”故居地,后人因而修建了“三苏祠”。纱縠行,顾名思义,就是买卖棉绢纺织品的地方。绢之轻细者,称为纱;縠,就是绉纱。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顺利抵达眉山宾馆,入住,用餐,稍事休息后,我们结队成行,迫不及待地前往纱縠行。穿过几条街巷,步行约十来分钟,赫然见一高大牌坊,檐牙高啄,气派非凡,居中书有“古纱縠行”四个金色大字,左右分别配有“崇仁”“尚义”四字。过牌坊,便是仿古步行街,门店敞开,招牌醒目,商品堆陈,只是并无多少特色,与想象中的“纱縠”有着较大差距。

三苏纪念馆在步行街左侧。根据行程安排,我们此次游学,第一项是在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聆听讲座,而研究院就设在三苏纪念馆内。迎接我们的是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刘清泉先生。刘先生很和善,见我们一行人热汗淋漓,赶紧将我们让进清凉的报告厅,并拿出自己的著作分赠大家。等大家落座,刘先生打开投影仪,马上就进入到三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当中,向我们这一行远道而来的苏迷讲述着苏轼在眉山的故事。他的讲座题为《孕奇蓄秀当此地——苏东坡与眉山》,梳理了关于千年英雄苏东坡、千年古城眉山和千年古街纱縠行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资料翔实,逻辑缜密,语言质朴,令人受益匪浅。

在自由交流环节,我向刘先生问起学界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老泉究竟是谁的号?刘先生给予了积极回应,既介绍了前人的观点,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让我顿觉其人之博学与善思。

关于“老泉”是谁的问题,人们一直存在认识误区。因为《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致使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以为“老泉”是苏洵的号。其实,《三字经》所说也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二中记载:“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也就是说,“老泉”应该是苏轼晚年的别号。

我本来还想求教“纱縠行究竟是不是苏轼和苏辙出生地”这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最终没有问出口。后来,想想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也很正确,毕竟眉山人没有谁不希望苏轼苏辙都出生在纱縠行。不过,如果从学术的角度讲,纱縠行很可能只是苏轼母亲程夫人当年经营生意的地方,而不是苏轼和苏辙的出生地。苏轼研究专家、黄冈籍学者王琳祥先生曾就此有过专门论述,他指出苏轼苏辙应该出生在眉州城西七十里的拨股祠。那里虽然地处山溪之间,但其基址“形如飞凤,秀气特锺”。(见王琳祥《苏轼、苏辙的出生地绝不是眉山纱縠行》,《中国文物报》年6月4日、6月18日、7月2日连载》)

听完讲座,我们一行人还参观了纪念馆的展品。展厅分为两层,一层分别设有苏洵和苏辙展区,二层是苏轼展区。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大量珍贵善本和法帖;真人般大小的蜡像试图还原着当年的活动场景;曲面屏幕上全景展示着“大江东去”的宏阔……真的,如果不是时间紧,我觉得在展厅里细细地看,认真地品,哪怕待上一天都不会觉得乏味。

当天晚上,躺在眉山宾馆里,我的脑海里还在浮现看展情形,于是又诌了四句:

倚杖随行汗满襟,三苏宅院远乡寻。

诗书彩塑玻璃罩,长恨无由更近临。

3.苏洵墓前三稽首

根据行程安排,8月2日上午先去祭拜苏洵墓,然后参观蟆颐观,下午返回城区参观三苏祠。前一天下午,刘清泉先生主动表示愿意做我们的向导。喏,早晨八点不到,刘先生已经自行到了眉山宾馆,等我们收拾行装,一同乘车前往苏洵墓。好人往往就是这样,常常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上,散发出温暖。

苏洵墓,又叫苏坟山,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西,安葬着苏轼的父亲苏洵、苏轼的母亲程夫人、苏轼的原配夫人王弗。另外,此处还建有苏轼衣冠冢。

可能是导航出了问题,我们的车在行至一段乡间小路时,迷失了方向,幸好路旁有几户人家,敲门打探后,车子继续前行,几分钟后在一处土丘前停下。我们下了车,继续向土丘上进发。爬山,是我的短项,在眉山闷热潮湿的空气中,则更见其短。拄着双拐,没走几步,我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不过,想着是去祭拜一位近乎“文菩萨”的人,我还是紧牙关,按照自己的节奏,一路向上,居然没有掉队。眼见就要抵达目的地,不料,前面一处道路塌方,需要从道旁湿滑的泥草中过去。这,无疑是对我的再一次考验,我有一种闯关的感觉。人生不就是如此吗?需要跨过一道又一道坎儿。我小心翼翼地落下拐杖头,在确保它不打滑的时候,才慎重地把全身的重量交付给双拐,以便安全稳妥地完成一次迈步前行的动作。这是一个循环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否则,我就有摔下左侧断崖的可能。还好,十几个循环下来,我终于跨过了危险地段。

“那就是老翁井。”刘先生指着不远处一座亭子说。我们放眼望去,亭子建于水潭之中,由一条窄廊与岸相联,想必亭子下应该就是井台了,因为隔着一段距离,实在看不太清楚。据说,这口老翁井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标志物,明成化年间,眉州知州许仁曾奉命寻找苏洵墓,他根据记载及苏轼诗:“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在可龙里柳溪山中,找到了这口老翁井,从而确定了苏洵墓之所在。

现在,苏洵墓就位于老翁井50米外的高地上。我们沿回音梯拾级而上,可见一座石牌坊,牌坊后是一片平地,绿树环抱,荫凉清幽,再上几级台阶,便是苏洵墓。我们一行人怀着崇敬之心,在墓前一字排开,静静肃立,集体三鞠躬,然后每人用一根点燃的檀香表达虔敬。在苏轼衣冠冢和王弗墓前,我们也是如仪而行。最后,大家齐动手,将墓地上散落的枯枝败叶清理干净。

我以为,此时此刻此种氛围下,这些具有仪式感的动作,真的能够起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作用。就我而言,我就明显能够感觉到,这就是一次由外而内的净化过程。

4.蟆颐观掬老人泉

离开苏洵墓,在去蟆颐观的途中,我们再次迷路。后来,在经过一段长达十多分钟的步行后,大家才从小路绕到蟆颐观。我自然又是一身热汗沐浴,衣服尽湿。

蟆颐观,又名重瞳古观,因供奉四目仙翁神像而得名。它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的蟆颐山上,下临玻璃江,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占地约亩,是著名的道家修行之所,“蟆颐晚照”曾为古眉州八景之一。蟆颐观大殿台基之下有一洞,洞口石壁上镌刻有“仙翁胜景”四字,洞中有泉,“涝不溢,旱不枯,汲之不尽,其味甘甜,沁人肺腑”,是为老人泉。现在洞口岩石上“老人泉”三字,乃清康熙六年(年)眉州知州赵蕙芽手书。

蟆颐观与三苏的联系,极具传奇色彩。相传当年,苏洵成亲多年仍未有子嗣,有一天,他在无碍子的店中碰见一位道长,他就是得道于重瞳仙翁的张远霄,法力无边,每祷必应。苏洵用玉环从张道长手中换得一幅重瞳仙翁持弓弹辟疫疠图,不久,程夫人便怀上身孕,乃先得苏轼,继得苏辙。后来,为了答谢张道长,苏洵在蟆颐观大殿后,亲手栽下一颗神灯树。

因为体力不支,老人泉和神灯树我都没有前去亲眼目睹,不得不说是很大遗憾。不过,道家讲求顺其自然,我之未往近见,未尝不是顺乎自然的选择,毕竟,我实在是没有力气再攀登数十级台阶了。

出蟆颐观,我有幸碰见了一位好心的私家车司机,欣然载我下了蟆颐山。彼时之失,此时之得,得失相生,似乎又暗合了道教之精义。

回到眉山城区,吃午饭的时候,我回想半天行程,记忆最深刻的竟然是两次迷路,便又得了四句:

访胜寻贤误入洼,敲门借问野人家。

心知曲径林深处,转过三盘石挡车。

5.三苏祠内沾灵气

在刘清泉先生的协调下,下午,我们一行十四人全部免票进入三苏祠。

三苏祠就在三苏纪念馆的对面。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

这是一处绝妙的园林。祠堂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真的是祠在水中央。苏祠四大堂——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处在同一轴线上,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轴线两边的建筑布局,均衡而不呆板,对称而有变化,显得收放灵活。亭台楼阁,多掩映于绿树翠竹之中,流水潺湲,常作响于怪石堆垒之侧;曲径通幽处,回廊抱丽厅;荷塘花正艳,古井水澄清;人在园间走,仿佛画上行。

在苏轼的雕像前,大家争相拍照。由于外观欠佳,我向来不怎么主动求人拍照,这一次则不同,主动请求随行同伴帮我拍了一张与苏子的合影。作为苏迷,我打心眼里想沾一沾先生的灵气,渴望能像先生那样,慧悟人生,佳作迭出。

在程夫人和苏八娘母女的塑像前,随行的女伴们纷纷驻足留影。苏八娘,是苏轼的姐姐,16岁时与舅舅的儿子程之才成亲,不料,婚后饱受婆婆虐待,最终抑郁而亡,年仅18岁。从此,苏家与程家由亲家变成仇家,四十多年不相来往。苏洵在女儿死后八年所写的《自尤〈并序〉》中,痛苦自责,后悔当初把女儿嫁给“州里之大盗”(苏洵《苏氏族谱亭记》)。

我无法想象,究竟是怎样一个恶婆婆竟然能够将一位才貌出众的美丽女孩送上黄泉路。愿天下女孩子永远不要遇到这样的恶婆婆!

在元代吴昌龄杂剧《东坡梦》、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清代李玉的传奇《眉山秀》等作品中,都有一位聪明伶俐的苏小妹,不过只是艺术创造罢了。真实的情况是,苏轼除了苏八娘这位早逝的姐姐之外,并没有妹妹。然而,从感情上讲,我倒真希望有一个苏小妹存在,至少那样就可以让我们在回看冷酷的封建家长专制时,能瞥见一抹温暖的亮色。

6.雨洗凌云近佛缘

8月3日早上8:00时,我们乘坐旅游巴士,整点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乐山,结果遇上大雨。幸好,我早有准备,带了一件备用雨衣。

到乐山,为的是去拜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在大佛脚下汇于一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年),历时约90年,佛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个,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据说,大佛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景区门外满是人,在雨中排着长队等待检票。很难想象,如果不下雨又该有多少游客。雨大、人多、台阶长,我本来打算放弃攀登,但是,在同伴们的鼓励下,我还是鼓起挑战勇气,披雨衣,夹双拐,踏上了被雨水冲洗的石阶。艰难地登上第级石阶,我胜利地站在了凌云寺的山门前。门楣上赫然写着“乐山大佛”四字,门的右侧题写着“大江东去”,左侧题写着“佛法西来”,真是气势非凡。同伴们都惊叹于我攀登石阶的勇气与毅力,主动帮我拍照,皆以山门为背景。

进入山门,左侧就是凌云寺,再往前可见乐山大佛的佛头,佛身则全部隐没于视线之下。佛头三面环山,一面对江。此时此刻,在环山廊梯上挤满了游客,都拿着手机,或拍佛,或拍己,全然不顾雨水的侵袭。据说,观佛最佳处,当属三江汇聚的水面上,只可惜由于雨大水涨,游船停航;又据说,拜佛最佳处,是沿着大佛右侧石阶下到佛脚边,可是得排队三小时才能如愿。不过,我没有太多奢望,能够站在佛头右侧的廊梯上观佛,就已经很知足了。当年,苏轼不也就仅只拜过一次大佛么?

北宋嘉佑四年(公元年),23岁的苏轼曾与父亲苏洵、弟弟苏澈同游凌云山,拜过乐山大佛,此后不久出川进京,虽然后来因父母去世而两回眉山丁忧,但并没有再游乐山大佛的记录。当然,苏轼对乐山一直是牵挂的。他知杭州时,有位姓张的朋友要到嘉州做知州,苏轼便题诗相赠,前四句是“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苏轼《送张嘉州》)。这里的凌云,就是指凌云山。因为这一句诗,后人便在现在凌云山的山路上盖了一座“载酒亭”,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还在亭边题写了“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几个大字。

从凌云山下来,我的两只手臂忽然生出很多红疹,奇痒难耐,一时不知所以然,一度还思忖:莫非是大佛的惩戒?后来才想到,可能是因为与雨衣接触而过敏。我的雨衣从网上购得,质量完全有可能存在问题。

晚上,我们下榻成都的一家酒店。我赶紧洗了个热水澡,瘙痒有所缓解。回想一天的奔波,我又得诗四句:

石阶雨漱似冰滑,倚杖惊心乱步跋。

幸近凌云亲古寺,凭栏远拜大摩崖。

7.昭烈庙中探究竟

8月4日的成都,天气晴好,我们游览了成都武侯祠。

目前,全国有八大武侯祠,分别是成都、勉县、南阳、襄阳、礼县、保山、重庆、岐山的武侯祠,其中,勉县武侯祠历史最久,而成都武侯祠名气最大。说来也怪,如果你在成都去寻找“武侯祠”这块景点招牌,还真不一定找得到,因为成都武侯祠的景区门牌写的是:汉昭烈庙。这里的汉,指的是蜀汉;昭烈,则是刘备的谥号。成都武侯祠修建于公元年,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从南往北,分别建有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昭烈庙最为雄伟壮丽。在武侯祠中,石刻、题联随处可见,值得仔细品味。游览成都武侯祠,如果时间不是足够充裕,只能走马观花的话,我觉得最应该探究的是四个问题?第一,为何刘备和诸葛亮会君臣合祀?第二,为何惠陵只有封土堆而没有地宫?第三,岳飞是否真的在武侯祠手书过前后《出师表》?第四,武将赵云为何是文臣装束?

关于第一个问题,导游说:公元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卒于五丈原,时年54岁,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公元年,刘备病故白帝城,灵柩被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修建了汉昭烈庙。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在这里,导游所说极为含糊。真实情况是,成都最早祭祀诸葛亮的祠堂本修建于少城内,大约公元5世纪左右,人们认为刘备与诸葛亮是良臣贤君的典范,所以希望他们死后依然能够魂魄相依,于是,刘备的惠陵旁就有了诸葛亮的祠堂。(见吴云霞《昭烈庙为何又称武侯祠》,原载《成都日报》年5月16日)

关于第二个问题,导游说,当年诸葛亮主持修建惠陵(刘备墓),只在地面上建有封土堆,没有开挖地宫,这是因为成都平原地势底下,排水困难,如果修建地宫,则很容易浸水。另外,刘备下葬时,除了合葬有甘、吴二位夫人外,并没有什么丰厚的陪葬品,因而不担心盗墓贼。其实,这是导游忽悠游客的一种说法。真正原因,是这惠陵里根本就没有埋葬刘备肉身,而仅仅埋有刘备的弓剑。(见南宋学士任渊所作《重修先主庙记》)刘备真身墓究竟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谜。

关于第三个问题,导游说,武侯祠里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刻石,乃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书。看着那隽永的字体,加上岳飞之名,我们真的很容易被导游所误导。其实,此碑刻究竟是否岳飞所书,历来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前、后《出师表》实际上是明代士人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

再说第四个问题。在成都武侯祠的武将廊里,领衔的是赵云塑像,其身穿的服装却与文官廊首位的庞统一样。武将赵云为何要着文臣服?导游并没有给出清晰答案。我当然不肯轻易就此放过,既然导游给不了满意答案,我就自己去找。通过百度,还真就找到了一种说法:根据清朝志略碑文所述,道光二十九年重塑成都武侯祠内肖像,把赵云视为文官,乃是因为以清朝人的眼光看,文官要高于武将。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但也算是一家之言。

作为“苏迷”,除了探究上述问题外,我还想探究一下:苏轼究竟与武侯祠是否有关联?我百度了一下,还真有。他写过《诸葛武侯画像赞》,诗文如下: 

密如神鬼,疾若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合。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8.素餐起兴佳句联

从武侯祠出来,我们又驱车赶往文殊院。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现为四川省和成都市佛教协会驻地。

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原名信相寺,屡次被毁,又屡次重修,康熙三十六年(年)集资重建时,改称文殊院,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并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院内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5座大殿,以及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院内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上万册佛经、文献,特别是所藏唐僧玄奘顶骨舍利,尤为珍贵。

由于事先有过联系,我们到达时,院方一位白白胖胖的年轻僧人接待了我们,并担任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许多珍贵文物,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佛家独特的气象与品味。我非佛教徒,佛教知识也少得可怜,身处佛地,不敢恶口,不敢两舌,不敢绮语,不敢妄语,以勉造口业。我以为,此时此刻最正确的作法,就是静心品味那些充满智慧和禅趣的联语。比如,由破山祖师所题的大雄宝殿联:“悬佛日于中天光含大地,灿明珠于性海彩彻十方”;方鹤斋题三大士殿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扵觉觉生扵自在生生还是无生”;三圣殿联:“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舍万人施万人同结万人缘”。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文殊阁上的一副对联:“拿云自可容收放,喝月谁能使倒行”,真的是了不得。试想一下,人生如果能够达到“容收放”的层次,不就是生命的至高境界么?我突发奇想,假如苏东坡读到这样的联语,又会作何感想呢?纵观东坡先生一生,不正是有着“拿云喝月”的胸怀与气魄吗?

参观完文殊院,我们就近在心香阁吃午餐。虽说都是素菜,但是呈现出来的却是荤菜的模样,而且效果逼真,色香味形堪称一流,令人难以忘怀。

于是,座中十四人欣然联句曰:

心香阁上品香斋,妙供天厨得得来。

珍馐玉盏琉璃转,众贤齐聚向瑶台。

斑斓五色耀殊胜,美妙绝伦不忍裁。

借问仙家在何处,素以荤显奇艺猜。

一口尝遍人间味,水月静室茅塞开。

咂舌之间杯盘净,觅句席中笑开怀。

登车欲向草堂去,弥天风雨洗尘埃。

9.避雨展馆看铜器

吃完午餐,已是下午一点多,我们赶紧乘车去往杜甫草堂,不料车行途中,骤雨倾盆。有人提议,先去看看四川省博物院,等雨停后再去草堂。这主意不错,巴士立即调头,直奔博物院。

四川省博物院始建于年,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设有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展厅。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在青铜器展厅稍作停留。

不久前,我曾到过湖北省博物馆,看过古楚国的青铜器,总体感觉古楚国的青铜器与这古蜀国的青铜器相比,无论在器型还是在做工上都高出很多,似乎可以说明古楚国在生产技术上应该领先于古蜀国。

10.杜甫草堂题诗全

出博物院,天已经放晴,我们赶往杜甫草堂。草堂距离博物院不远。

公元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进入四川,第二年春,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畔一棵高大楠树旁营建茅屋而居,称为“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此处草堂。草堂刚落成时,仅占地一亩,堂前有庭院,院中有池塘,塘边有水井,井上有连筒,为引水之用。在这“一亩三分地”里,老先生还栽下各种树木,开辟了菜园和药圃。在这里,他居住了四年,共作诗首,其中《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为人所熟知的千古绝唱。

如今,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亩。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建筑,两侧回廊勾连,竹树掩映,流水萦回,既古朴典雅,又秀丽清朗。

漂亮的女导游带领我们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参观,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杜甫的许多诗作,她都能脱口而出,令人刮目相看。

首先看的是大廨,即官署,也就是官吏办公的场所,建于清嘉庆十六年(年)。杜甫在蜀中时,由朋友严武举荐,做了一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挂名小官,估计并没有真正到署衙里上过班,这个大廨不过是后人的想象罢了。现在,大廨内悬挂着多副对联,其中清代学者顾复初撰联最引人注目:“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大廨中,杜甫的一尊铜质雕像很夸张——人物面容清瘦,表情忧戚,整个身躯瘦如松干,枯槁的双手交叠置于膝上——艺术地表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我们争相上前摩挲着那双枯槁的手,据说如此便能沾上诗圣的灵气。

杜甫的茅屋是个重点景观。它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屋前有篱笆围成的小院,溪流环抱,芳草青青,颇有"舍南舍北皆春水"、"野老篱边江岸回气"的田园意境。只可惜,此时此刻,挤满了游客,将诗意破坏殆尽。此茅屋并非当年杜甫故居的真实模样,是今人根据杜诗所描述并结合蜀中民居形制特点修建而成。我以为这种造景之法有其可取之处,毕竟可以寄托一种情怀,只是导游务必要提醒游客:眼前之见,绝非历史之景,以免以讹传讹。不过,站在这座今人臆造的茅屋前,背一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倒也别有一番味道。

我们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当属杜诗书法石刻碑廊。碑廊绵延米,选择的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其中,既有杜甫意气风发的早期作品《望岳》《房兵曹胡马》,又有沉郁顿挫的《秋兴八首》《登高》;既有感时伤怀的《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咏怀古迹五首》,又有爱国忧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漫步碑廊中,品鉴碑刻,真的是一种不错的艺术享受。只是时间有限,容不得我们细品慢鉴。本来还打算去著名的浣花溪景区看看的,也是由于时间关系,只能作罢。

夕阳西下,我们从夹道红墙间走过,依依不舍离开了杜甫草堂。晚上,尽管很累,但是回想一天行程,我依然兴致很高,就着床头灯,草作了两首七律:

其一:访成都武侯祠

轻车远赴锦官城,昭烈祠堂丽日行。

石刻堪摹皆法帖,联题耐品具诗情。

君臣共飨千秋祭,竹木均沾万古名。

德硕尊前三稽首,通灵赐我慰余生。

其二:访杜甫草堂

骤雨抛珠浥草堂,松青竹翠映红墙。

远人乘兴寻佳处,幽径斜枝过窄廊。

夫子尊前扪圣手,诗联壁上品清芳。

浣溪犹在南门侧,落日无情正退场。

11.拜水未至都江堰

8月5日,我们起了一个大早,趁车赶往都江堰。

都江堰距离成都大约40公里,位于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我们要看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从前,岷江经常泛滥,危害成都平原百姓,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年),李冰为蜀郡郡守,和儿子一起并肩治水。他们吸取前人经验,创造性地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我们抵达都江堰时,正值景区搞文化庙会,游客超多。去看水利工程必须过一座索桥,索桥前挤满了游客,桥上更是人挨人,晃晃悠悠,看得人心惊。看着这恐怖场景,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过桥,毕竟安全第一。

未上都江堰虽然遗憾,不过,我也有其它收获。在桥头树荫下等候同伴返程时,我碰到了一个“苏迷”。小伙子来自成都,很健谈,见我胸前挂着“苏轼经典文化高级研修班”的牌子,大有遇见故交之感,忙掏出手机,给我朗诵他新近创作的苏东坡故事。在我给他指出故事中一处小错误后,他感激不尽,愈发谈兴高涨。于是,我们俩一通海聊,倒也蛮过瘾。

看来,到蜀地,如果不掌握一点关于苏东坡的过硬知识,都不能算是一个好游客。

12.半道青城听鸣蝉

都江堰景区和青城山景区共用一张套票。下午,我们一行人乘车向着此次游学的最后一站——青城山进发。

青城山,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主峰老霄顶海拔米。全山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建有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朝阳洞等。

青少年时期的苏洵曾游过青城山,大概在皇佑初年,拜访过隐居在青城山白云溪的张俞。张俞何许人?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为诗,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他都没有答应,最终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事见王称《东都事略》)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

在青城山还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张俞隐居青城山时,好友苏东坡前去拜望,小住了几日,口中寡淡,便下山去打“牙祭”。在半山腰的一个小店,苏东坡看见店主正在夹肘子上的毛,随口用诗点了一道菜:“撑蹄猪儿皱额方,脚软后腿溜溜光。庖丁解得两节去,葱花漫山满屋香。”这位店家在青城山开店多年,很快就猜出了苏东坡点的菜是肘子。这时,店主老母从内厨端出一砂锅清炖川芎,并对苏东坡说,川芎具有通气补脾养神之功效。苏东坡一听,大为欢喜,建议店家把肘子和川芎同锅炖煮。炖好后,汤呈微褐色,香飘四溢,苏东坡吃过,连连叫好。于是,一道名菜就此传了下来,成为都江堰民间佳肴和各大宾馆饭店的招牌菜。

现在看来,这传说显然弄错了人物关系,张冠李戴。我以为,如果一定要把川芎肘子与苏家扯上关系的话,主人公也应该是苏洵才对。当然,民间传说是较不得真的。

导游说,进第一道山门后,往上还要步行半小时,才能到达上山索道。这话听得我心里一哆嗦。说实话,让我拄着双拐,紧跟大部队再步行30分钟,我肯定会累瘫在半道。我想,与其到时耽误了其他人行程,不如提前退出,以便让同伴们能毫无牵挂地登山。于是,我在青城山前就此止步,去山门前广场边一颗大树旁坐下。这时,一阵夏蝉的鸣声从头顶绿叶中传出,不禁使我灵感顿生,遂掏出手机,作七绝一首,以记全天之行:

诚心拜水都江堰,桥软人多我未行。

又信青城能问道,途中瘫坐听蝉声。

从青城山回到成都的宾馆,已经是夜里九点多。大家各自草草吃了晚餐,早早睡去,因为第二天凌晨4:50时我们就得起床,去成都东站赶乘7:12时的动车,返回湖北武汉。

结语

此次入蜀游学,历时六日,对我而言当然是艰难的。我拄着双拐每天平均步行0步,对体力是极大考验,但是,抛去身体之累不说,我觉得收获满满。它把我从闭塞的书斋拉到了广阔的自然空间,使我充分地呼吸到新鲜空气,这对我半老身体的健康无疑是有益的;它让我欣赏到了蜀地的灵秀山水,感受到了岷江流域独特的文化气息,这对我的心灵无疑是一种陶冶;它帮助我认识到苏轼这位“千年英雄”所诞生的文化基因之重要性,这对我今后的学术探究无疑大有裨益。

这一切所得,当然要感谢两位尊者:一位是黄州历史文化学会会长谈祖应老先生。活动由他老人家发起;活动的各个环节,他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活动中,他又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gr/8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