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瀍河第七节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

<

第七节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二、繁荣发达的工商业

隋代洛阳已经是一个容纳百万人口,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大都会。大运河的修建,使交通更加便利,随之,粮食等各种物资的大量集中,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隋代的手工业同先前诸代一样,多半掌握在官府手中。东都设少府监,总管都城内的手工业工匠,并统领天下百工。当时规定农夫每年服劳役“为十二番,匠则六番”,即农夫每年服役一个月,而工匠却要两个月。这些工匠大多集中在洛阳,如兴建东都时,筑宫城者70万,建宫殿墙院者10余万,其余土工80余万,技术性很强的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役10余万人。同时隋炀帝还下令河北诸郡送工艺户余家徙居在洛水南岸。大批工匠和工艺户既是宏伟壮丽东都城的创造者,又是推动隋代手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考古发掘可知,隋代的釉陶及瓷器烧造比前代有进一步发展。洛阳出土的隋瓷,多是四系罐、双龙尊等,釉色呈淡青或浓绿色,瓷胎厚重,质地坚实,又在烧造绿瓷的基础上制造琉璃。

隋代的造船业和木作业都十分发达。据《大业杂记》载:隋炀帝曾两次造游船各数十艘。年,他从洛阳“乘小朱舟行次洛口”,向江都(扬州)巡游,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周以轩廊;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妆以金碧珠翠,雕刻奇丽,缀以流苏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素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翔螭舟、漾彩船、朱雀、苍龙、白虎、元武、飞羽航、青凫舸、凌波舸等,分别为皇后、嫔妃、宫人所乘。又有五楼船、三楼船、板舱、黄篾舫等为文武官员及僧尼、道士、蕃客所乘。另有平乘艘、青龙艘、艨艟艘、八櫂舸艘、舴艋舸艘,为卫兵所乘,并载兵器帐幕。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及制作精巧程度,都是前所未见的。

隋代东都洛阳城,有三大商业市场,即通远市、丰都市、大同市,其商业经贸,涉及多行多业,较之西京长安(仅有二市)更加繁荣昌盛。这三个集市附近有码头,云集来自各地的货船,市内有重楼叠阁的商铺和旅店,商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沿丝绸之路东来的西域胡人和沿运河而来的外国商人或使者,也聚集于洛阳,洛阳呈现出胡汉交融的国际大都市景象。

《大业杂记》载:大同市,周围四里;通远市,周围六里,南临洛水;丰都市,周围八里,开有十二道门,市内有一百二十行,余肆(即店铺),建筑规范整齐,榆柳交荫,通渠相注。市之四壁有邸店(为客商提供交易、住宿、堆放货物之行栈)余个,“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

通远市在当时洛北里坊区内,就位于今天洛阳市瀍河区的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一带。《大业杂记》载:“二十门,分路入市,市东合漕渠。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该市内设有彩帛行、丝行、香行、骡马行、武器行等,因紧邻漕渠,停泊在渠内的舟船,常数以万计,商旅云集,十分繁荣。

当时西域诸国和西北少数民族,大多集至张掖(今甘肃张掖)和隋朝内地做买卖。负责此事的吏部侍郎裴矩知道隋炀帝喜爱排场,就招引他们来到洛阳城。隋炀帝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派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人率领与民众做买卖。《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六年(),隋炀帝以西域诸国和西北少数民族酋长齐集洛阳,正月十五夜,于端门大街举行盛大的歌舞、杂技表演。

三、新潭

新潭是唐代洛阳城漕运系统的枢纽,是隋唐大运河重要的漕运码头,位于皇城的东南方向,即通济渠北岸、瀍河下游、北市的西北、立德坊南,是为往来舟船提供停靠、装卸、交易的港湾。

新潭的开凿在通济渠修通近百年之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东都洛阳已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进入盛唐后,特别是唐高宗、武则天主要活动在洛阳,中央机构日益庞大,物资需求量不断增加,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从西域运来的玉器、马匹、玻璃制品等,从洛阳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东北边塞,甚至远达日本、高丽、南洋;从东方运来的大米、布帛、瓷器和珍珠等,又从洛阳被贩往西域。洛阳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来往船舶数量大增,通济渠上“漕船往来,千里不绝”。漕船拥挤,影响到河道流水、漕船行走和货物流通。隋代建造的漕运设施已不能满足这时期的运输需求。

为疏通河道,方便漕船停泊,武则天于大足元年()六月九日,下令开凿新潭。《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足元年六月,于东都立德坊南(今洛阳市瀍河下游以西,洛河以北一带),穿新潭,安置诸州租船。”《河南志·唐城阙古迹》也有记载:“漕渠本名通远渠,隋开。自斗门下枝分洛水。当洛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东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为潭。长安中,司农卿宗晋卿开,以通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场,积石于其下,于上布土,潭立石柱。”新潭是引漕渠水,在立德坊西南形成停泊区。漕渠南通洛水,北与含嘉仓相连接的泄城渠衔接,东流出城通于黄河,舟楫往来十分便利。

新潭一带是当时最大的漕船停泊区,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来洛阳的漕船和商船都停在这里,史载:“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洛,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开元十四年()“秋七月癸丑夜,瀍水暴涨入漕,漂没诸州租船数百艘,溺者甚众”,说明当时停泊在新潭一带舟船之多。

新潭位于北市最繁华的地方,营建时在重视港口这一主要功能的同时,还注意到其景观建设,从而成为当时东都城内集漕运、水利、风景、园林等为一体的综合建设项目。据记载,新潭设计别具匠心,四周栽植柳树,潭中央聚土成岛,上设租场,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唐王泠然在《新潭赋》中写道:“星月沉浮乎其内,烟云洗拂乎其表……通舳舻之利于国既多,开浸灌之功与人非少。”张环在《新潭赋》中则说:“分逶迤之旧洛,涨浩漾之新潭。观其沙石中映,鱼龙内涵;泛危槎而独隐,纷众水以相参。”由此可见,新潭水质清澈,水景家人,有人称赞新潭可与西晋石崇的金谷园相媲美。

洛阳新潭概念图

新潭建成后,新潭码头成为天下诸州缴纳租调的船只停靠的重要地点,卸下的粟米通过泄城渠运入附近的含嘉仓城,继而入库。各地的商品都通过运河运到这里,再通过漕渠运到洛阳东、西、南三市。与此同时,三市的商品也可以通过此地装运外销,外地商船在这里还可以相互转销,大大促进了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年9月29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规划》,设计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大项目。其中洛阳新潭等项目被列入“大运河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项目”。

四、回洛仓

4年6月,在一拖东方红轮胎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工程中,考古工作者对发现的一处古代大型仓窖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初步推断这处仓窖为著名的隋代回洛仓。该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小李村、马坡村以西,国道从中横穿。

回洛仓兴建于隋大业初年。《隋书·食货志》云:“炀帝即位……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以实之。新置兴洛及回洛仓。”据史料记载,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供应东都洛阳的粮食所需。

考古钻探人员对遗址进行了钻探,面积近1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灰坑、沟、房址、道路、仓窖等,其中仓窖71座、古代道路3条、古代墓葬数百座,并对编号为C56、C63和C64的3座仓窖进行了科学发掘。

已发掘的3座仓窖,整体结构都呈口大底小的缸形,口径在13米至15米,窖深7.3米至9.6米,每窖可储粮15万至25万公斤。窖底平坦,可分两层:在平整夯实的黄白色窖底上涂抹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青膏泥,与窖壁相连;泥层上铺设木板,以达到防潮的目的。

这处仓窖向东、向南、向西均超出探区,仓窖的全部数量要超过71座。钻探显示,这些仓窖排列规整有序,东西成排,南北成列,间距8米至10米,应为同一时期所筑。仓窖内的包含物均为隋至初唐时期的遗物,且C56窖内出土一块“大业元年”铭文残砖,因此考古工作者推断这处仓窖遗址的年代不晚于初唐。

这批仓窖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形制较大,应属国家粮库。从文献上看,隋代回洛仓建于大业初年,毁于隋末农民战争,位置在东都城外。这处仓窖的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回洛仓的大致方位基本相符,仓窖内出土遗物的年代均为隋至初唐,与回洛仓的废弃年代相一致。专家初步推断这处仓窖为隋代著名的回洛仓。

这处仓窖遗址位于邙山南麓的缓坡带,不易积水。这里的土层为黄褐色黏土,直立性强,很适宜筑窖储粮。

截至年1月,考古人员已发掘总面积0平方米。已清理出仓窖2座及周边12座仓窖的开口位置、2条主要道路。

东西方向的道路踩踏面宽28米,路面起薄层,踩踏面明显,仅在道路南侧发现车辙痕迹一组,辙痕无洼陷,宽约12厘米至15厘米,两车辙间距1.2米;南北方向道路踩踏面宽40米,路面踩踏明显,在路面上发现车辙痕迹3组,其中偏西部的辙痕较多且明显,辙痕无洼陷,宽约12厘米至15厘米,两车辙间距1.2米。从路土的厚薄及车辙痕的情况看,这两条道路使用时间均较短暂。

隋代在建设回洛仓的同时,还建设了回洛仓城,以保卫该粮仓。回洛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仓城城墙厚约3米,城内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等部分组成。其中,管理区位于仓城南侧,仓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道路各一条。两条漕渠分别位于仓城西侧和南侧。仓城内,一个个大型仓窖成组分布,整齐排列。考古人员共探出仓窖座。据推算,整个仓城大约有座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气势恢宏。每个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口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规模巨大,可以储存约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粮3.55亿斤。这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回洛仓

通过发掘以及对土质的辨别后发现,仓窖的建设顺序大约是这样的:先在生土上挖一个外直径十六七米、内直径10米至12米、宽约3米、深1.5米至2米的环形基槽,然后对基槽进行夯打,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仓窖口。再在夯打后的仓窖口内挖一个深约10米、口略大于底的缸形仓窖。外围的基槽就像一个“保护罩”,让内层的仓窖更牢固。

为了保持仓窖内干燥,工匠在修建时先用火来烧烤整个仓窖的壁面,然后在壁面上涂抹一层青膏泥,再铺设一层木板,最后在木板上铺一层席,之后才存储粮食。

隋朝灭亡后,唐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将粮仓设在了城内,启用了名闻天下的含嘉仓,回洛仓被废弃。回洛仓被遗弃后,其位置和面积渐渐被遗忘。回洛仓遗址的发掘可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制度及粮食储藏保管方法等,提供可贵的实物资料。

美丽新瀍河

原标题:《第七节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zz/12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