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巴陵文明活在流光里的千年古县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视野上讲述崇仁历史上下一千多年沉浮的故事,所记述时间上起远古时代,下到民国,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民间风情等领域的重要人物与事件,旨在搭建历史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激活崇仁理学文化的价值,用优秀文化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崇仁人的文化自信。本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读者品读崇仁历史文化的同时,欣赏其秀丽山河,享受美文美景。

编辑推荐

活在流光里的千年古县·崇仁

  文化根基于地域,任何文化的发展都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崇仁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其原始文化是巴陵文明,而在新山、海螺山和拳头山发现的三处周代遗址、一处战国文化遗址宋代窑址,就像一本史书,记录了崇仁先民在农业文明和手工文明的两个“辉煌”。

  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是繁荣发展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认识脚下这块土地,必须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回望巴陵文明——活在流光里的千年古县·崇仁》一书是对崇仁历史文化,尤其是理学文化随意、散淡而真实的述说,它让我们由此从更为宏大的视野和更为具体的细节,对崇仁这块土地有更为全面、准确、真实、可感的认识,并对巴陵文明、理学之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读史通心,才有可能进入历史传统深处,直抵古人心源,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历史传承是精神的活动,精神活动永远是当下的,绝不是流失的过去。因此,我们在阅读它时必须感同身受,理解前人,理解历史,才能找到走向未来的引路明灯。

  《回望巴陵文明》的作者践行了他“事是风云人是月”的历史观和文学观,在记录崇仁历史时,着重呈现了崇仁古代集中涌现的那些文化名人和浩渺苍穹下的理学巨星,以故事和细节还原生命的印痕,让我们窥见一个时代隐约的背影。记述历史,主要还是写人。作者在书写历史人物时,注意掸去千百年来的岁月尘埃,寻找历史中的蛛丝马迹,把支离破碎的历史残片,小心谨慎地重新拼接起来,恢复完整,从而激活它,唤醒它,使其形象丰满,栩栩如生。有了他们,我们的文明史才会如此璀璨、光耀人间。

作者简介

  段文华,男,江西省崇仁县人,作家、未来学家、曲艺家。著有理论专著《宏微论》《首脑轶事启示录》(合作)等;发表文学艺术作品逾万文字,结集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那梦那人那歌》;长篇小说《梦歌》《苦旅》《血地》《无路之路》;报告文学集《脊梁的肖像》(合作)、《危言集》《背着责任行走》和长篇报告文学《注入心灵的激情》《废墟秘境——探秘道教北帝派发源地相山》,人物传记《明代理学开山:吴与弼》等。

书摘

得到皇帝加封的“名山”——罗山

  罗山,可说是赣东的另一座道教圣山,至少在崇仁人的心目中。

  罗山对于崇仁而言,是一座重要的山,它与巴山(相山)并称南北二镇,崇仁县曾一度称罗山县,故宋代罗鉴修县志,就名以《罗山志》。   罗山位于丰城、崇仁两地交界处的三山乡西北,是崇仁的第三高峰,其主峰方圆28平方公里,海拔.5米。相传,古时山顶有一小池,终年不涸,因此而取名池山。到了晋代,有个叫罗文通的人来到这里隐居,留下不少故事。

  罗文通,号诏贤先生,豫章(今南昌市)人,少年聪慧,八岁熟读圣贤书,从小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追慕一个叫徐稚的高士,隐居于丰城楮山学道,“知有道义而不知有天下,知有学问而不知有功名”。

  这个叫徐稚(79—)的人,字孺子,也是豫章郡人。《后汉书》载,徐稚家境贫穷,以务农为生。他自幼好学,其学识渊博,屡为官府、朝廷察举辟荐,皆不就。《后汉书》中说他是“南方卑薄之域”的“角立杰出”之士。南昌的“孺子亭”“孺子路”都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罗文通追随这样的高士,自然从他身上获得了一种参悟人生的智慧。晋末,诸侯混战,天下大乱。晋太兴元年(),荆州刺史王敦,私发檄文征召天下,企图起兵反叛朝廷,欲请罗文通出山共图大事,改变政局。罗文通拒绝了割据势力的拉拢,他对王敦说:“以臣抗君,以外凌内,乃小人之道,吾今无意于天下事,只想学做梅福。”于是,他逐从楮山改赴池山,结茅为庐,结草为席,菜羹蔬食,布衣莪冠,倡道授徒,门生八百,著书立言,名动九郡。

  罗文通仙逝后,学生为纪念他,在其隐居处建了一座祠,并塑有石像,名曰“徵君祠”(即石仙祠)。传说石像入水可浮,祷验甚灵,远近不敢亵。《太平广记》里讲了这样一件事:罗山山中有石人,在社公陂,乡人在陂下洗澡,把污垢涂在石人衣臂上,顿时雷雨大作,将其手臂折断,而石人却安立山畔,让人惊异不已。宋代文学家吴曾,在他的《游罗山东塔遇雨并序》诗中,记述了这件事。罗文通在民间传说中,早已被神化了。而事实上,他只不过是个修道的凡人。据《罗氏族谱》载:罗文通(—),和晋代许多事涉仙释的人一样,都匪夷所思地活了常人不及的百十开外。罗文通的德行,受到当时“清流”的普遍赞誉。早在南北朝的陈朝豫章太守黄仲昭便拨款修葺了罗文通的墓;唐开元间,洪州都督吴竞,旌表罗文通所居之乡为“诏贤乡”;到唐大历五年(),江南西道观察使李秘(—),对罗文通讲学之所进行了修缮,命名为“罗山书院”,并为罗文通书舍遗址题写了“罗山”二字。罗氏族谱中列有《罗山书院记》一文,记载了先贤在唐大历六年()建立“罗山书院”,这比此前广泛引用的“全国最早私家书院”创立于年的高安桂岩书院要早43年,比号称“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创立于年的德安东佳书院更早了年。若史料考证成立,罗山书院的发现将改写中国书院史。与此同时,李秘还请魏少游写了一篇《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刻石于左,对罗文通的高行进行了褒扬。于是池山正式改名罗山。宋绍兴二年()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封罗文通为“大罗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穷欲无求,廉退自守;隐居传道,著书立说;力学训徒,感从学八百之众”的功德。从此,罗山成了一座得到皇帝垂青并加封的“圣山”。

长按或扫描购书

邓丽红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
北京什么医院是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xw/4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