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由来:元
元: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像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元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来源如下:
第一,元氏为殷商名臣元铣之后,属于以先祖姓名为氏。《姓氏五书》载:“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此支元姓有年以上的历史。
第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魏孝文帝拓拔宏,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年)下诏改汉姓为元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鲜卑族拓拔氏皆改为元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在历史上能人名士辈出。
第三,源于危姓改元姓。危仔倡,字上练,又字忠练,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南城,南城东兴乡四十一都苏源村(今属黎川县荷源乡)人。唐末信州刺史。抚州刺史危全讽之弟。年危仔倡与危全讽一道攻打洪州时,被吴国将领周本击败,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鏐。钱待仔倡为上宾,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由于钱鏐认为“危”不吉利,便赐姓“元”。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
第四,源于避庙讳改为元氏。潍坊民国己未三月重修《玄氏族谱》记载:我族本姓玄,清朝避康熙御讳,旁加一火字缺末点。十世祖慕周拔贡,具呈於上,钦定以元字代玄字,合族遂为元氏。
元姓迁徙路线:
1)根据元永洁女士年整理的关于全国元氏分布情况调查: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四百零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九十一位,多以河南、忻州、钱塘为郡望。元氏最初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两省,元氏的最初的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如唐朝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
2)现天津市的静海县,河南省的辉县、周口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林县、汤阴县,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凤阳市,山东省的威海市、平度市、昌邑市,江西省的抚州市崇仁县及乐安县,福建省的宁德市霞浦县、泉州市石狮市,广东省的揭阳市惠来县、汕头市,山西省的忻州市、运城市、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湖南省的临湘市,湖北省的荆州市、洪湖市,云南省的丽江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延吉朝鲜族自治州,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均有元氏族人分布。
3)今建立联系的有江西抚州崇仁元家桥、福建霞浦县、广东揭阳市、湖南临湘、山东昌邑、天津静海,各处都有万人以上居住,并有家谱可考。其中天津静海元氏是在清乾隆年因避庙讳改玄为元,现山东潍坊同宗族人仍然姓玄。
4)另外,安徽肥东、安徽凤阳、湖北荆州、河北廊坊、山西忻州、陕西白水、吉林长春也是元氏人居住地,具体情况尚不清楚。据悉,甘肃有元氏万余人,山西朔州有元氏万余人,河南情况最为复杂,居住地很分散,这二个地区尚未建立联系。
5)年初这近一年里,建立联系的元氏人有:山西临汾及渭南蒲城、福建光泽、河南辉县及信阳、河北邢台、甘肃通渭,都有元氏家族居住。其中福建光泽元氏为危姓所改,与江西抚州临川危氏同宗。
元姓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
元姓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著名人物:
元宏:南北朝,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
元景皓:南北朝,公元年,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齐朝,历史上称为北齐。在原来的东魏政权中,元氏贵族势力庞大。高洋夺权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就尽力削减和限制元氏贵族的势力。有一次,高洋要到晋阳巡行,担心元氏贵族趁机谋反,就对元氏贵族大加杀害。当时的定襄县令叫元景安,他为了逃避被杀的厄运,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听说后,怒斥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竟抛弃祖宗,换成别人的姓,太可耻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话告诉了高洋。高洋听到这事,立刻下令杀了元景皓。后来常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
元子哲:唐朝,北魏皇室苗裔,拓跋珪第十三世孙。唐朝,天宝年间进士,崇仁知县。江西浯瀯元氏与乐安元氏始祖。
元结:唐朝,官员,文学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大唐中兴颂》《丐论》《处规》《出规》。
元稹:唐朝,任武昌军节度使。太和五年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
??危仔倡:唐末五代,他于唐末黄巢起义时追随其兄,逐步据有信州全境,割据称雄。后战败,投奔吴越王钱镠。钱待仔倡为上宾,委以淮南节度副使。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
元德昭:唐末五代,危仔倡之子,吴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战功卓著,拜为丞相。
元好问:金代,系出后魏。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著有《遗山先生文集》。金庸小说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词《摸鱼儿》。
元淮:元朝,元初授武德将军,任福建邵武知府。唐朝崇仁知县元子哲第十五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