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近两年来,已经很少有几部国产剧能深得我心。寥寥数来,也就那么几部:《人民的民意》、《破冰行动》、《白夜追凶》等,很少能看到曾经各种题材百花齐放的样子了。经朋友推荐,难得打开了一部国产剧欣赏,名字叫作《长安十二时辰》,说实话看之前并没有抱特别大的希望,因为看到有易烊千玺出演,本人对小鲜肉出演的电视剧并不是很感冒。但是看下来前三集,不得不说,虽然说易烊千玺的演技确实一般,但是因为李泌这个角色确实用不到太多的演技,完全不影响观剧体验。紧接着我了解到这部剧改编自小说,源于原著党的执着,看完三集以后,我马不停蹄的从网上找到了原著,遂打开了一片繁华的长安、一份真挚的感动、还有一丝丝中二青年的热血,这些感觉交织在一起,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记录下他们心中的那座长安。二、简述:书的简介这么说道:“这次长安在劫难逃,十二时辰之内,长安即将覆灭。唯有一个死囚才能拯救大唐。”而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长安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上元节灯会即将举行的前夕。突厥的狼卫潜入长安城,秘密策划着毁灭整座城市的阴谋。在那区区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是普通人一晃而过的一天一夜。那一刻,靖安司司丞李泌、贺监贺知章、记忆力惊人的徐宾、忠心耿耿的姚汝能、当朝重臣的女儿王韫秀、出身香料铺的女子闻染.....来自各方的数十个人,尽管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做着不同的选择,却为了一个目标奋斗:保护长安!三、张小敬是什么样的人刚看电视剧的时候,你很难想象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邋遢的样子,随意的态度,仿佛曾经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看完书,脑海中才勾勒出这个人的形象。他是一个在战场中浴血活下来的人,被他的国家背叛,成为死囚。然在书中,张小敬的挣扎几乎都是因为完成任务无望而导致的灰心,他没有挣扎于曾经的背叛,他太英雄了,太光明了,要我说甚至有点伟光正,颇有点像美国队长般的正义。有人说这种形象会不会太过于扁平,让这个人物没有丰满起来,要知道当初背叛他的可是现在这个他拼了命保护的国家。我猜可能是就算设身,也无法处地吧,我们大概无法想象当时的人对于长安的情节。有时我想,如果我是张小敬,会不会为了得到情报杀掉暗桩,会不会为了打入敌人内部,奋不顾身的将弩枪射向上司,甚至会不会在可以奔向自由的时候折回去,回到那个把我当作死囚的长安,我扪心自问,我做不到。四、他们心中的长安小说的最后,李泌说,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长安城的秉性,如果说李泌保护长安是因为他心中的长安是那个传说中的大唐盛世,那我更喜欢的是崔器、崔六郎、张小敬还有那些无数的、不知名的、为了长安而死的小兵们心中的长安。对于他们来说长安到底是什么?或是谷雨后的大雁塔,塔下的小沙弥?是你们偷偷在大雁塔顶一眼看尽的牡丹?还是那个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小猫的某人?是升道坊里那个专做毕罗饼的回鹘老头吗?是他手里那个芝麻粒很大,刚出炉时味道极香的毕罗饼?还是初一、十五才能吃到的普济寺雕胡饭?张小敬像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东市的阿罗约是个驯骆驼的好手,他的毕生梦想是在安邑坊置个产业,娶妻生子,彻底扎根在长安。长兴坊里住着一个姓薛的太常乐工,庐陵人,每到晴天无云的半夜,必去天津桥上吹笛子,只为用月光洗涤笛声。我替他遮过好几次犯夜禁的事。还有一个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当年公孙大娘。她练舞跳得脚跟磨烂,不得不用红绸裹住。哦,对了,盂兰盆节放河灯时,满河皆是烛光。如果你沿着龙首渠走,会看到一个瞎眼阿婆沿渠叫卖折好的纸船,说是为她孙女攒副铜簪,可我知道,她的孙女早就病死了。”张小敬做死囚前在长安当了九年的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像上面说的,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来说,这些人可能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但是对于他来说,对于他们来说,看到这些,他们才看到了长安。所以,他们眼中的长安到底是什么?是长安这座城,还是心里的信仰?一种象征?一份情怀?用这些形容都太过笼统,长安大概是我吃过的米,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看过的景,是他穷尽一生的跋涉,都无法割舍的港湾。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城里有人歌诗三百,写尽了繁花似锦,写尽了悲欢离合。最后,愿长安,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