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咖,指专业技术过硬的人。在我市脱贫攻坚领域,驻安义县新民乡尚礼村“第一书记”廖县平,就以自己的所学所长,成为村级扶贫产业规划、发展的“技术咖”。
廖县平是市人大常委会农业
和农村委农业和农村处处长
大学学的是微生物专业
工作单位从省蚕桑所到市农业局
再到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委
一直没离开“三农”
2年前被派到尚礼村扶贫
让他的理论知识和农业经验
有了全新的用武之地
尚礼村是安义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为省级“十三五”贫困村。全村有6个自然村,共户、人,其中人外出务工,留守的人中,60岁以上88人,少年儿童72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22人,都是因病或因残致贫。
贫困村退出,贫困户摘帽,关键靠产业。廖县平发现,尚礼村虽然村小人少,但自然资源很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无污染,还有冬暖夏凉的独有气候,很适宜菇类作物的种植。而种菌菇,正对上了廖县平大学所学的微生物专业。
结合尚礼村的实际情况,廖县平选择了技术简便、成本低、产量高、收益好的大球盖菇。这种菌菇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市场前景广阔。几年前,廖县平在南昌县、崇仁县种植过大球盖菇,产量很好,效益不错。
廖县平对开展大球盖菇种植信心满满,可村里的干部群众却半信半疑。不时有人问他,廖书记,这地里真能长出菇子吗?廖书记,这种菇子好卖吗?廖县平一打听后才知道,在他驻村扶贫前,尚礼村引进了一个浙江客商种植皇菊,可由于技术不过关,项目失败了。廖县平告诉大家,地里肯定能长菇子,到时候摘都摘不赢;销售的事包在我身上,没有问题。
说干就干。年晚稻收割后
廖县平平整了5亩地,购买了菌种
12月底将大球盖菇种了下去
大球盖菇生长不需要搭大棚、建温室,是完全自然环境下的种植,但其中要注意的技术有很多。在大球盖菇种植过程中,廖县平把技术要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村里的干部群众:地床的温湿度怎么控制,覆盖的稻草、杂木屑晒到什么程度浸泡、浸泡到什么程度使用,出菇的时候田间地沟里的流水水位、流速如何掌握,鬼伞、盘菌、菇蚊、蚂蚁、蛞蝓等病虫害如何防治,最佳的采摘时机是什么……
正如廖县平所言,年3月地里出菇后,雨后春笋般的大球盖菇让村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通过他的推销,尚礼村天然种植的大球盖菇畅销市场、供不应求。这一季菌菇种植,尚礼村向村民发放劳务工资3万元,其中7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元,并各获得元的分红。
尝到甜头的干部群众有了信心,第二年将大球盖菇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亩。为解决菌菇扎堆上市、不易保鲜、不便销售的问题,廖县平购买了烘干机,将鲜菇加工成菌菇干,延长了产业链,拓展了盈利空间。第二季大球盖菇种植,尚礼村获得5.8万元利润,贫困户获得1.4万元分红,基地共给村民发放劳务工资5.6万元。
在继续发展短平快的大球盖菇种植产业的同时,年,廖县平利用他的人脉资源和工作经验,带领大家发展“长远”产业。在省茶叶协会的帮助下,尚礼村规划建设了亩茶园,并从奉新引进了猕猴桃种植、从靖安引进了白茶和皇菊种植。目前尚礼村注册了“尚书源”菌菇商标、“鹭栖谷”茶叶商标、“龙安生态”猕猴桃商标……尚礼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正走上行稳致远的快车道。
“尚礼村已经脱贫退出,贫困户也已全部脱贫摘帽。”廖县平说,“但我最感到欣慰的地方是,村民的精气神被调动了起来。以前大家信心不足,种菇子一怕长不出二怕卖不掉,现在不是这样了。如今对发展村级产业,村里的干部群众愿做、能做、敢做。”
来源:南昌日报吴思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