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洞竹木制品厂

探寻大洞竹木制品厂

大洞竹木制品厂地处江西和湖北交界的幕阜山脉中的一条山沟里。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红军根据地,是当年苏维埃驻扎过的地方。红军北上抗日后,大洞的群众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大屠杀,致使这一带纵横10多公里荒无人烟,人们都叫它“鬼洞子”。王忠通、董汉民等带着篾刀上山,年在此建立了大洞篾业社,年改为大洞竹木制品厂。年曾荣获“全国第二轻工业系统大庆式先进企业”光荣称号;年轻工量部授子“学大庆标兵”称号;并派代表3次赶京出席“全国手工业代表会议”;年又被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本文根据武宁文史资料·林业史专辑《林海春秋》原大洞竹木制品厂厂长刘富生、执笔冷先发《“鬼洞”变成新乐园》和张竞渊先生《“鬼洞子”里的创业汉——记优秀共产党员董汉民》等文章入手,以历史背景为线索,探寻大洞竹木制品厂的兴衰。从大洞竹木制品厂37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大体可分为起家、创业、发展3个阶段。

起家(年冬~年)

年的冬天,武宁县横路镇铁木篾混合社篾业组,因原材料发生困难,有的人想散伙单干。而在红军时代当过儿童团排长的王忠通则对大家说:竹子山上有的是,我们上山去做成成品运下来,既可以解决原材料的困难,又降低了成本。社党支部同意了这个意见。第二天,在冰封大地,万山凝固的时候,王忠通、董汉民、刘崇贵、冷逢春等4位工人,各卷一床棉被,背上几公斤米,手柱木棍,用篾刀开路,来到大洞这个荆棘当道,荒无人烟,被人们称为“鬼洞子”的地方开辟生产基地。这里山峦重叠,林木茂密,北风呼啸着从北山那边吹来,象一把钝刀子刮脸,使人感到隐隐剌痛。但满山遍岭迎风挺立的苍松翠柏,杉枫橡楮和那摇曳多姿的茂密绿竹,吸引着这4位创业汉。几天之后,一座茅棚傍山而建。他们割茅当瓦,架竹为床,依坡搭灶,敲冰汲水,揭开了闻名全国的大洞竹木制品厂艰苦创业史的首页。

可是不几天,一次大风,把棚刮倒了,他们把工棚撑起来。没过几天,一阵狂风暴雨又把工棚上的茅草吹跑了大半,衣服、被子全淋湿了,冻得人浑身发抖。风雨过后,又在空坪上搭了个象屋一样的工棚。住了一段时间,又遇上了百年未有的大冰雹,把工棚砸垮了,他们顶着棉絮,躲在大树底下才没被打伤。雹子一过,他们又搭了一个更结实的工棚。就这样在山上站住了脚。可是,那位姓冷的篾工因耐不住“白云为瓦山为床”的艰苦生活,下山“自打锣鼓自唱戏”去了。后来就把事实上的“四把篾刀”上大洞,称为“三把半篾刀”或“三把篾刀”上大洞。

第二年,王忠通、董汉民、刘崇贵把家属接上了山,横路篾业组的工人也陆续来了一些,山上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人。大家动手盖起了一些简陋住房,正式成立了大洞篾业社,由王忠通任理事主任,董汉民任副主任,刘从贵任监事主任。篾业社成立后,主要生产放运竹木的篾缆。这个产品曾经闻名赣鄂两省边界的4个县。年,为响应党的“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号召,就动员自己的子弟从外地或城市迁来大洞,先后来了9名,都由王忠通一人带教,做小篾农具。到年底,共生产了篾器农具多件。当时社里对质量抓得很紧,由王忠通亲自把好质量关,严格执行产品验收制度,对用户实行“三包”(包送、包修、包换)责任制。有一次,王忠通、董汉民从省里开会回来,途经路口供销社,发现产品不合格。第二天,王忠通就亲自带领青工把不合格的产品,从几十里外挑了回来。以后还对丝产品进行了改革。比如,丝箩由原来的水桶形改为适合山区的莲子形,篾丝改细,由4皮筐、16皮筋改为8皮筐、24皮筋,箩底每寸由28皮篾增加到38皮篾,锁口篾改用蒸熟的楠竹篾,这种产品深受农民欢迎。为降低原材料的消耗,把原来破6至8层篾改为破8至10层篾。1至6层篾做农具,7至8层篾做篾缆,剩下的篾白做篾缆插心,把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了40%。年,做一担丝箩需用25公斤毛竹,以后只要18.5公斤,成本下降了,价格也降低了30%。

篾业社成立后,人口逐渐增多,粮食、蔬菜供应和运输都比较困难。所以,从年就开始开荒、种菜、养猪。年,路口区委拨给篾业社16亩水田,动员大家种粮、种菜,并先后开垦荒山荒地25亩,当年就获得了农业大丰收,解决了社员和家属的吃饭问题。到年,篾业社的社员发展到35人,工业产值达到2.4万余元,家底发展到3.2万余元,当年收粮食0.万公斤,油料公斤,蔬菜0.67万公斤,还种活了棵果树、6亩竹子,养了22头猪。先后建起了两幢楼房、两座工棚和餐厅,还有洗澡间、食品加工间、俱乐部、办公室等,面积达多平方米。引来了山涧的泉水,实现了用水自流化,使全社74口人在这里安居乐业。

年,副县长魏玉鉅领着4名区乡干部,翻山越岭来到大洞篾业社实地考察,他们没有想到出现在眼前的竟是一个新洞天。魏副县长感到很惊奇,便组织人员调查研究,写成材料,广泛宣传。同年,大洞篾业社派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二届手工业社员代表大会。年4月14日,江西日报发表了《赞大洞精钟》的社论,给大洞人以高度的评价,社论写道:从此把一个人迹罕至的穷山沟,变成了一个能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的革命乐园。同时发表的还有九江专署手工业管理处撰写的《革命的大洞人》的文章。

创业(年~年)

大洞篾业社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动力问题和农田的早涝保收以及家属的生活等问题。因此,就产生了修水库、建电站的想法。但要修水库、建也站淡何容易,既无资金,又不懂技术。蔑业社领导便将这一想法和存在的困难向来检查工作的路口区委书记戴利金作了汇报,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戴书记亲自带领篾业社领导选地点、绘草图、订计划,年春就正式动工。由于老陈坪山高坡陡,水流很急,修水库很难打好基础。为此,他们就从山上砍来了8根一人合抱不下的大松树,并在两面山脚的岩石上凿了十几个洞,把松树横插在两山之间,做成“牛栏架”。同时,将硬挖硬撬出来的几十方石头垒入“牛栏架”里,然后再填土夯实。经过整整一个冬春,筑起了一条小拦水坝,并做了木质水轮机,安装了从路口区借来的一台5E的发电机。就这样,一座简易的小型水电站于年4月中旬开始发电了。谁知6月中旬,突然下了一场暴雨,山洪冲垮了土坝,淹没了稻田。为此,县委领导特地派人前来慰问,还带来了救灾费元。对此,全体社员很受感动。党的关怀,变成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社里把救灾款退回了,表示水库冲垮了,大洞篾业社人决心再干。年冬,全社男女老少,又拿起工具第二次筑坝建水库。经过两个半月,筑起了一座19米高、34米长的拦水坝,在石山上开凿了一条7米宽、2米深、40多米长的溢洪道,建起了12瓩的小型发电站。从此,车间装上了破篾机和刮篾机,代替了部分手工操作,工效也大为提高。社里还买了1台碾米机,把妇女从石锥边解放出来。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49万余元,社有经济已达4万余元。有了水库,不怕旱、不怕涝,农业生产也获得了大丰收,创建了亩产公斤的高纪录,共收稻谷1.19万公斤,小麦公斤和一些其它产品。同时,还生产了各种疏菜4.2万公斤,养猪20多头,基本上实现了粮食、食油半自给,疏菜、猪肉全自给。

大洞篾业社是搞竹木制品的,建好原材料基地十分重要。年,区乡划拨给篾业社荒山亩。年厂里花了2.5万元向彭坪村买了一片荒山。因此,山场面积有亩。此后,厂里认真进行清山、育林、造林,并成立了专业队伍,配备了专职林管员,建立了护林责任制,划片包干,严格按照“砍一(砍一棵树)栽三(栽活三棵树苗)罚五(砍一根罚款五元)”的封山育林制度,对乱砍滥伐人员进行处罚。为扩大对造林育林的投资,每年还在销售额中提取12%作为育林经费,同时,发动职工集资7万余元,并从湖南请来了10名师傅到厂传授造林技术。通过几年努力,这几千亩山场郁郁葱葱,竹木茂盛,真正成为了“绿色银行”。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修筑了进山公路,先后推平了5个小山,削掉了13面山坡,垒起了81条石墈,搬掉了土石18万多立方米,造成了百亩小平原,修理和新建了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厂房、学校、食堂、商店和宿舍等。厂里的职工福利大大改善,住的房子,用的家具都是厂里的;小孩免费从上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职工和家属的简易医疗及理发、洗澡、取暖、看电影等均不收费。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大激发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年,首次进行竹编工艺的尝试,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这一年,总产值达45.87万元,上交税利近5万元,年工业总产值又上升到51.72万元,比上年增长11,3%。

发展(年~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洞竹木制品厂在改革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年,在农业、牧业组试行了家庭承包贵任制,结果,农业成本由原来每千公斤稻谷80元下降到十几元,养猪场由原来6人减为2人。年厂里全面实行了承包资任制,产值也由年的55万余元,增长到近70万元,增长27,2%。积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养猪能手李广香当年收入达余元。年,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肯定了大洞竹木制品厂的承包资任制,使全厂的干部、职工受到很大鼓舞。从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经济效益增长迅速。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百元产值利润率逐年提高,年为3.69元,年为4.52元,年则增加到6.41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年每人是元,年提高到元。

实行承包资任制后,对质量检查要求更严。年,有一次检验员向厂长反映,说一位篾工做的80只竹篮子全不合格。厂长立即决定将这些竹篮当众烧掉,有些人劝厂长算了,降价也行,何必烧掉?厂长坚决不同意,并当众宣布:“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合格产品出了厂,害了顾客,也会敲掉大洞竹木制品厂的牌子,谁在任职期间敲掉我们的牌子,谁就是大洞竹木制品厂的罪人。”以后,从上到下都重视产品质量,厂里生产的各种竹木工艺品,不合格的决不出厂,也不准廉价卖给工人。

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年10月,厂里几位领导先后到武汉、南昌、九江、安庆、黄石等地进行考察,选择市场,开辟“窗口”。经过周密调查,权衡利弊,认为黄石市较为理想,便于年成立了武宁县大洞竹木制品厂驻黄石供销公司,于同年2月1日正式开张营业。这一天,黄石市委书记、市长和市人大、市政协、市经委的领导都出席了公司的开张典礼,并为公司开业剪彩。《黄石日报》、黄石电台、黄石电视台都作了报道。由于公司货源充足,品种繁多,很受顾客欢迎,开业当天的销售额即达1万多元,公司也很快在黄石市名声大振。该年销售总额达78万元,占全厂销售额的一半。全公司只有13名职工,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由副厂长周和平任经理。年8月,小周发现有个广东人,经常到公司来买半成品,心想这个广东人是用我们的半成品发财,他便把本厂的家具命名为“江广”家具。结果“江广”家具击败了“广式”家具,全年销售了多套,在武汉、黄石、鄂城等城市的八大家具店销售量都名列前茅。以后,又相继在武汉、大冶设了两个销售“窗口”。这些“窗口”既可以销售产品,又能掌握信息,了解市场需求,使企业按需生产,同时还可以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为了发展横向联系,搞好联合开发。年还在本县伊山乡和湖北通山县的三源乡联合创办了两个分厂,投资40多万元,吸收农工60余人。伊山分厂以生产出口产品——公园靠椅为主。该分厂一边建厂,一边生产,已创产值40万元,产品质量上乘,获得免检信誉。三源分厂以生产旅游产品——龙头拐杖为主,年进行试产,年即批量生产。

大洞竹木资源虽然丰富,还要珍惜资源,变废为宝,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原来对边角材料注意不够,浪费太大。有一次,厂长刘富生出差到外地,在一家标准件厂门市部买木螺丝,一个尺把见方的包装箱被扣了5元钱押金。第二次出差到那里时,带上了自己的一个小箱子,对售货员说,你们的箱子我遗失了,只好做个赔你。售货员一看,连声称赞这个箱子做得好。刘厂长就请这个售货员带去厂方找业务员,结果与这个厂谈成了每年供应6万只包装箱的生意,使厂里的边角料全部变成了财富。从此,厂里注意深加工,量材使用。如木料加工,大料做门窗,杂木做衣架,板材做板式家具,樟、槠、檀等硬木搞雕刻,边角小料做包装箱。对毛竹的利用亦是如此,好竹破篾成丝,编织成各种小动物、小提篮、花钵套、面包盘等工艺品出口,竹梢竹蔸做成小靠椅、“就地眠”,竹丫扎扫把没有一点浪费。近几年,又从浙江、湖南等地引进技术,请师带徒,发展木刻、根雕,制成的屏风、套箱、镜框、梳妆盒、骨灰盒、遗像架等,销往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新加披等国家。年,又与黄石市外贸部门签订了万把公园椅的合同,主要销往美国和澳大利亚。按照合同规定,已按期交货达套,同时,出口竹编工艺品套。

期间,全厂设有工艺、锯板、木工、机修4个车间,3个门市部、2个分厂。产品发展到出口竹编、木雕工艺品、公园靠椅和高档家具等多种,其中有百余种挤进了国际市场,远销美国、日本、西德和东南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总产值达万元,销售收入.4万元,比年分别增长4.5倍和2.2倍。上交税金7.9万元,实现利润6.1万元,比年分别增长1.9倍和2.2倍。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1.6万元,全厂固定资产已达万元,成为全县同行业之首富。

大洞竹木制品厂原有职工名。37年来,共上交税利万元,人平达1.7万元。经济发展了,职工生活也富裕了,职工人平年收入达1余元,户平均存款元以上。

37年来,厂里4次改造房屋,茅棚变成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3、4层高的厂房、宿舍……成口字形围圈在一起。两座阁亭,黄瓦飞甍,画栋雕檐,东西相映;两排高楼,朱栏碧槛,左右对称。中央空地,鱼池、花圃、果树、修竹缀以其间,一泓清泉哗哗地从侧旁流过,景色确实宜人,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37年来,大洞竹木制品厂建设的厂房、子弟学校、职工宿舍、招待所等,共有建筑面积平方米。职工户户都住上了楼房,人平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宽敞的走廊,沟通了家家户户。户户有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气产品。

文化教育事业也发展了,厂里有子弟学校、文化室、电影队、电视差转台。职工家属都享受了公费医疗;住房、用电、用水、学费全免。现在的大洞人,真正尝到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甜头。

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洞竹木制品厂的职工来自5个省,人人相敬如宾,和谐安定。遍山的竹子没有人去随意砍一根或挖一只竹笋;掉在地上的枇杷、板栗,小学生捡起来自觉交给老师。有一次,一位顾客掉了一幅太阳眼镜,第二次来时,又物归原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大洞竹木制品厂已成为现实。

董汉民这位来自湘江之畔的汉子,与大洞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貌不惊人,中等身材,谦逊、俭朴,位普普通通的篾业工人,湖南乡音始终未改。谈吐有分寸,外钝内秀,大智若愚,不喜夸夸其谈。在他以后几十年的厂领导生涯中,无论是出席县乡党代会、人代会,还是出席劳模会,他始终默默无语。就连出席全省、全国的先代会,他也是听的多,讲得少。每逢请他介绍经验时,他总是谦虚地笑笑说:“没有什么可讲的,还是请别人介绍经验吧!”

大洞竹木制品厂的创办过程,犹如大海行船,既有风平浪静时,也有狂风巨浪。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大洞竹木制品厂。面对这八十年代的新事物,开始人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一时想不通。新的规章制度尚未建立,按老办法行事又有阻力。就在这新旧交替之际,生产一度下降,公共积累逐渐减少,工厂面临危机。就在这节骨眼上,曾经为大洞立过汗马功劳的主办会计唐光亮携家带眷回了湖南老家;机修工、全国人大代表唐保生也于年2月离厂出走。随后技术肯干又陆陆续续走了,共走了7、8户,40多人。为此,董汉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焦虑万分。是啊,一厂之主,连工人部没有箍紧,眼看20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他既感到痛心,又感到内疚。此时此刻,有说气话的,有说风凉话的,有出谋献策的。没有走的人说走了的人是放意厂的台,主张派人去把他们追回来;有的人气不过,说出了刻薄话:“山里野猫脚长鼻子尖,闻腥赶来,吃饱就走,连多谢都不说一声。”提出派人到当地去告他们一状,敲了他们的饭碗。着汉民静静地听着,思考着,和支委一班人反复商议着:“现在到处都在搞改革,他们走,是想找个比大洞更好的单位安身。我们只有把生产搞上去,才能把他们再引回来。到时侯,他们愿意回来我们还应该竭诚欢迎”。一番意味深长,铿锵有力,满含哲理,雍容大度的话,支委们个个表示赞同。厂里一面采取措施,安定工人们的情绪,一面派支委代表全厂前去慰问,征求意见,帮助解决离厂职工在安家中遇到的困难。一位支委受厂党支部的委托,带领数名老工人来到离厂的工人中间,挨家逐户探访,问寒问暖,并给每户送一套家具和安家费。厂里还向离厂工人新到的单位介绍各人的优点和技术专长,建议量才安排。厂党支部这行动,使离开大洞竹木制品厂的工人非常感动,不少人流下了惭愧的热泪。工人申时根病重在床,当支委们来到他家时,他愧恨交加,拉着支委的手,泣不成声:“我对不起大洞竹木制品厂的兄弟,对不起把我培养成人的汉民厂长,辜负了他对我20多年的教育。”唐保生面对此情此景,心里就象灌下了一瓶五味汁,甜酸苦辣咸。年10月,全家重新回到了大洞竹木制品厂。厂里非但没有对他歧视,反而通过有关部门为唐全家解决了商品粮户口,进一步发挥了他的技术骨干作用。大竹木制品厂人白手起家,靠的是党的政策和手里这把祖祖辈辈传下来、不知多少代的篾刀。在这块当年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战斗过,苏维埃政府驻扎过的地方,建起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

董汉民为写好一部大洞竹木制品厂艰苦而壮丽的创业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于年10月31日溘然长逝,享年58岁,从此,他永远安息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大洞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位老支书为大洞竹木制品厂创下的功绩。大洞人永远怀念他。

年,曾经拥有职工而辉煌一时的武宁县大洞竹木制品厂终于经不住时代浪潮的冲击而停产解散。现在,这里还有十来户居民,他们在这个闭塞的山旮旯里烧制谷酒,制造火纸,养鸡、养鸭,运出竹木。然而“远学大寨,近学大洞,干部学习焦裕禄,社员学习董汉民”的口号犹如在耳……

李飞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mj/8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