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究竟有多大?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怎么样?够大吧?
成书
书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年),朱元璋就有修纂类书的想法了,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
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临川才子参编《永乐大典》
永乐初年,临川鹏田大桥村有个人就参加了《永乐大典》的编撰,这人就是乐时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乐时逢
乐时逢(-),本名遇者,时逢为其字,因为此前科考不利,方以字行。他是宋代名儒乐史第19世孙。曾祖父乐文德,名佾,世居抚郡城南,曾筑室青云峰下,潜心理学,讲究六经,与崇仁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吴澄尤相友善。主讲南康白鹿洞书院多年。祖父乐遗善,因元末兵乱迁居于临川鹏田大桥村。
乐时逢的父亲名叫乐善可,人称“脍君”。他生性孝友。兄弟人众,一室难居,便将所居之室让给弟清可,自筑小室居住,扁其堂曰“一乐”。且生性爱梅,曾手栽数株,当梅花开放,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际则啸咏其间。乐时逢也是个孝子。“脍君”去世后,乐时逢思亲而不得见,便傍梅建轩,名曰“友梅”,以示不忘。他的诗文集也取名为《友梅轩文集》。永乐四年()状元林环称该《文集》的文章“皆幽瘦坚古,有秦议遗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乐时逢自幼聪颖异常,文静好学,年少即入郡学,及至弱冠,更加励志勤奋,经过6载苦读,终于成为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的成绩最好的“禀生”。永乐三年(),时年39岁的乐时逢考中江西乡试第二名举人,第二年考中二甲第五名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参与修撰《永乐大典》,前后历时5年之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永乐九年(),乐时逢官拜浙江道监察御史,每每上书言事,直陈天下重大问题,从来都不回避达官贵人。
疏河功臣乐时逢
乐时逢的12篇奏章中,功劳最大的要算疏通会通河了。
会通河是明代南起山东临清会通镇,北至江苏徐州茶城的一段贯穿南北重要的大运河。明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决口,洪水挟泥沙滚滚北上,会通河淤塞,船只不通,南运被阻,而海运风险又大,陆运费时又费力,因此饱受官民诟病。乐时逢于是引济南同知潘叔正之说,向朝廷上奏说:“会通河长四百五十余里,就有三分之一被淤塞,如果开漕疏通会通河,非但山东的百姓避免了劳运之苦,其实对国家也有说不尽的好处。”皇上采纳了乐时逢的建议,任命他和工部尚书宋礼负责施工,征发山东、徐州、应天、镇江等地30万民夫服役,改进分水枢纽、疏浚运道。在戴村修筑水坝,并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设置水闸,遏制汶水不要往东流,十分之四的水南流连接徐州沛县,十分之六的水北流到达山东临清。为了完成这项工程,乐时逢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劳动一线,往往不顾身份,带头亲自挖土填石,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会通河被疏通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便利了。皇上非常高兴,特意嘉奖他,并任命他督察淮扬等地的外河漕。所到之处,他均有治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永乐十一年()皇上巡视北京,乐时逢有幸随从皇帝出行。但到通州即卧病不起,不久病逝,享年48岁。此时永乐帝本想重用他,闻其噩耗,伤心痛哭,录其子乐则韶为中书舍人。
“抚小布的彩蛋!!
纪录片:《永乐大典》下落之谜
推荐阅读▼▼▼▼▼▼▼▼▼▼▼▼▼▼▼▼▼▼▼▼▼▼▼▼▼▼▼▼▼▼▼▼▼▼▼▼▼▼▼▼▼▼▼▼▼▼▼1月死亡79例,这种传染病已进入高发期,抚州人要注意!"情人节里遇见你",抚州小伙最深情表白!万人都想嫁给TA抚州店主,“爱心厕所”火热招募中,诚邀您加入!▲▲▲▲▲▲▲▲▲▲▲▲▲▲▲▲▲▲▲▲▲▲▲▲▲▲▲▲▲▲
杨华林
编辑:王曼
监制:陈细勤
扫描“临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