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崇仁:感受理学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崇仁县,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被誉为“麻鸡之乡、机电之都、理学之乡”。这里,理学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元代和明初的杰出代表吴澄和吴与弼,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学术印记。他们著书立说,弟子无数,为崇仁的理学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崇仁县进一步挖掘理学文化的内涵,打造了理学乡村休闲游、理学山水游等多样化的文旅融合业态。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更将崇仁打造成中国理学文化休闲之都、理学文化名城。如今,“文化抚州、梦想之舟”的品牌愈发响亮,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文化名城的新活力正不断焕发。吴与弼,这位明代杰出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字子傅,号康斋,被誉为“醇儒”。他的师生群体被后世学者尊称为“崇仁学派”。在清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该学派被列为首位,而吴与弼本人则被推崇为《崇仁学案》的领军人物,这充分彰显了他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卓越地位。
吴与弼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虽屡次被荐举却未曾入仕,而是选择在故乡创办“小陂书院”,并提出了“居敬”“良心”“践行”以及“人皆可贤圣”的主旨思想。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康斋文集》和《日录》,这些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理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吴与弼不仅治学态度严谨,更注重实践与耕读的结合。在讲学过程中,他坚持“敬义夹持,诚明两进”的原则,吸引了众多弟子前来求学。其中,胡居仁、陈献章、娄谅、胡九韶、魏庄渠等人都成为了杰出的理学家。后来的理学家王阳明、湛若水等人,也都深受吴与弼思想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吴与弼曾三度被朝廷召入京城授官,但他却坚辞不受,这一事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倡导并实践的“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理念,更是独树一帜。他与学生们一同劳动、生活,在劳动中传授知识,体悟“道”的深奥。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理学文化的内涵,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播撒理学文化的种子在崇仁县第二小学五年级8班的教室里,语文老师曹佳勤领读着理学大儒吴澄的《勉学吟》,40位同学齐声朗读,声音抑扬顿挫。这首诗不仅传递着勤学与践行的精神,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理学文化的种子。
这所新建的小学,将校园文化和理学文化紧密结合,吸引了多名学生成为理学文化的传承者。副校长许永盛表示,学校每周都会开设一节理学文化课,结合本土理学大师吴澄、吴与弼的核心思想,将理学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学习课程和参加校园活动,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理学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黄勇辉认为,只有走出去,才能深刻体会到“两吴”理学思想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生中以研究吴澄、吴与弼而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众多,他们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丰硕,这进一步证明了崇仁在理学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目前,崇仁县正在推进中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这一项目巧妙地将理学文化与历史街区文化融合在一起,旨在吸引更多人气,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为进一步彰显理学名城的文化特色,崇仁县今年投入大量资金,全力打造这一改造项目。这不仅是对传统街巷文化的保护,更是对理学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弘扬,旨在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城市环境。
历经千年的传承,理学已经成为了崇仁县最具有影响力和价值的文化标志。近年来,该县致力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塑旅、旅彰文的方式,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理学文化,崇仁县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编纂了00册关于理学文化的《崇仁文库》,创办了吴澄、吴与弼思想研究会刊《巴山论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在城市建设中,理学元素随处可见,如名人雕塑、文化墙和宝鼎等,这些都让市民和游客在欣赏城市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理学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博物馆的建设更是将吴澄和吴与弼等崇仁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核心思想呈现给公众,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