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何这样红渑池县仁村乡红花窝村有答案

浓浓生活味满满正能量

精彩推荐点开看看

渑池县坡头乡韩家坑村、城关镇郑海婷家庭获全国表彰今日捧牌!渑池县获“中国天然氧吧”荣誉称号冷的雪夜,暖的人心。别怕,渑池民警送你回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红花窝村的美丽蝶变“祖祖辈辈都这样,守着一亩三分地,以前真是连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住上楼房,自来水安到家,环境干净整洁,家门口还能挣钱”,红花窝村贫困户秦中选激动的说。以前的红花窝村人分居在35个居住点,3到5户为邻零星居住,有的居住点居中心村10多公里,一车辙道路坑洼不平,晚上黑灯瞎火,有的老年人多年不曾出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好政策敲开了致富大门。如何摆脱贫困,改变村民恶劣居住环境,一直困扰着红花窝村两委干部。年,脱贫攻坚战拉开了序幕,党的好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红花窝穷则思变,抢抓时机,积极申报扶贫项目抓实产业,风风火火大干起来,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村班子凝聚起坚强斗志。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不断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助推脱贫攻坚,以“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为契机,严格各项规章制度,打造了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坚强队伍。真帮扶绘就了脱贫蓝图。帮扶工作队来了,第一书记来了,村两委班子脱贫更有信心了,他们多次召开会议,针对村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贫困户情况逐项分析,制定出实施方案。基础设施条件差,上项目加快建设,无集体经济收入,想办法跑项目,村民致富意识差,想方设法转变思想。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节假日,多少个周末,乡村两级、帮扶单位工作人员熬红了眼,跑细了腿,喊破了嗓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扶贫车间吨包袋厂、千瓦光伏发电、50余头肉牛育肥厂、亩花椒基地等集体经济项目开工了,投产了,见效了,年收入可达22.万元,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针对户贫困户,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根据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脱贫能力,因人施策,精准帮扶,帮扶责任人倾其所能,“真扶贫”、“扶真贫”。贫困户适宜发展什么,就帮扶其发展什么。市科技局派驻的第一书记吴昊、孙伟、县城管局派驻的工作队员范杨杨坚持吃住在村,以贫困户脱贫为己任,逐户做思想工作,帮助发展产业、办理低保、介绍务工等。主动干创造了幸福生活。村党支部坚持“扶贫先扶志”,通过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宣传典型、入户做思想工作等,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实干成就梦想!户贫困户除了兜底户外,个个抖擞精神、磨拳擦掌甩开了膀子大干起来。秦中选,54岁,年因两个孩子上学,土里刨食,凭天吃饭,生活困难被确定为贫困户,市科技局赵玉龙帮扶以来,针对秦中选致贫原因缺技术,积极联系科技局专家实地调研后,建议其养羊,并手把手进行培训指导,秦中选年开始发展养羊,目前已发展到余只,年收入近1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2.27万元,成了村里的致富状元。年以来,全村贫困户共发展连翘亩,花椒亩,养牛50头,羊只,鸡0只,蜂80余箱,参与公益岗99个,外出务工人,所有的贫困户均实现了长短产业全覆盖。幸福的花儿花开正艳。走上脱贫路,今夕两重天。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村共修建道路5条近7公里,道路通畅了、公交车开到家门口了;安置房78套分到户了,山窝里住上楼房了;村级活动广场建成了,广场舞扭起来了;村里干净了、整洁了、绿了、亮了、美了。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务工,贫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百姓乐开了怀。(董景霞)

1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hj/8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