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北京消失的那些城门

北京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已看不到旧时的模样。原来的城墙成了通衢大道,城门只作为地名而保存。追寻着城门的变迁,透过历史的画卷和记忆的书卷,我们依稀还能听到老北京的暮鼓晨钟,还能看到戍卒的盔甲鲜明,还能感觉到时代变迁的血雨腥风。那道消失的老城墙是北京城的躯壳,城门就是北京城的七窍。内九外七皇城四,北京的城门留下了许多故事...

金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门

皇城四

“皇城四”是为城里的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用的,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清顺治八年(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红菱花门扉,60根通天圆柱,贴金的“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由一个公斤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桥南东西两侧,各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

清代天安门

大清门迎銮,应该是年慈禧、光绪自西安回銮时进大清门时的情景,远处是天安门。

年的天安门

年天安门前

年天安门前

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桥”。

现在的天安门

地安门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与皇城南门——天安门相互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称北安门,俗称“后门”。清顺治九年(年)重建,改称地安门。地安门规制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左右次间为门,每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窗,无城台,红墙,门基为青条石。

地安门大街旧照,随处可见行人、小贩、人力车夫。

地安门见证了百年来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幕幕历史事件: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一行就是仓皇出地安门,再走德胜门途经怀来远逃西安去避难的。后来,溥仪在中外保皇派的支持下,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并失败,被驱逐出故宫,也是灰溜溜地通过地安门离开了皇城。

年春天,拆除了地安门,拆除地安门的材料,据说是用于修建天坛北门。地安门大街十字路口安上了红绿灯,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地安门成了有名无实的地名。

如今,没有地安门的地安门路口,空留下一个地理概念。

东安门

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木结构殿宇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中辟三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扇。门内另有东安里门,为随墙门式建筑。其门西对宫城之东华门。东对玉河之“皇恩桥”。

故宫东安门

年曹锟兵变推翻张勋时被焚毁。年将遗址清出辟皇城遗址公园。

西安门

位于皇城西垣偏北。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明宫城西侧有大片水面,侧面距紫禁城较远,所以西安门与东安门不在一条直线上。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即是从西安门进入皇城占领紫禁城。年12月1日因附近摊贩不慎失火西安门而被焚毁,后文化部文物局制作楠木模型纪念。

年的西安门外

年的西安门外

内城九门

内城九门的称谓的含义大体是这样的,正阳门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崇文门指“文教宜尊”;宣武门指“武烈宜扬”;朝阳门指“迎宾出日”;阜城门指“物阜民安”;东直门、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垂”的含义;安定门取“文臣翊赞太平,交待而后安享”之意;而德胜门是指”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凯旋”。

正阳门

元称丽正门,又有“前门”之称。明清地位: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年,城楼和箭楼为八国联军所毁。照片上是重建前的前门。

正阳门位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原名丽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门”之称。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冬季去天坛祭天,惊蛰到先农坛耕地,都出正阳门。是“京师九门”中最大的一座。是在内城九门南垣的正当中,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的意思,这组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的城池建筑,它集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与正阳门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民国初年从正南向正北方向拍摄的正阳门箭楼。这时瓮城还在,箭楼显得很新,是因为在战火废墟上刚铡建成不久;牌楼上“正阳桥”的匾额仍是满汉文,箭楼的匾额依稀可辨也是满汉文。在北京,无论是内城,还是外城,城门箭楼上都没有匾额,只有正阳门箭楼上有满、汉文匾额。

崇文门

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走酒车。

崇文门位于内城南垣东边,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明永乐十七年(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文明门”之名。正统元年(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年)竣工。取《左传·昭公十二年》“崇文德也”之典,以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改称“崇文门”。

崇文门是走酒车的门,又是收税的地方,凡是过往商人都要在这交税。乾隆时的大贪官和珅就当过崇文门税监。

崇文门北大街

清人有一首咏崇文门税关的诗写道:九门征税一门专,马迹车尘互接连。内使自收花担税,朝朝插鬓掠双钱。

宣武门

元称顺承门,(讹传顺治门),囚车从此门常出入,人称死门。

宣武门元称顺承门,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元“顺承门”之名。为元大都十一个城门之一,明清内城九个城门之一。与东面崇文门对应,命名遵循“左文右武”礼制。因此得名。

宣武门的标志是报时的宣武午炮。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囚车从此门出入,人称“死门”,城门洞顶上刻有“后悔迟”三字。

因为顺承门发音颇似“顺治门”,康熙时曾有一位刚由外省高升到京的御史听到后误以为真叫“顺治门”,立功心切,没做调查研究,贸然上本要求改名,结果被罢官。明正统年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改称“宣武门”,“武烈宣扬”的意思。年拆毁宣武门箭楼。年拆除宣武门的瓮城。年修建地铁时宣武门城楼被拆除。护城河被填平。

宣武门内的南堂

宣武门箭楼

朝阳门

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

朝阳门为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建于元至元四年,元称齐化门,明正统年间重修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改名“朝阳门”。“朝阳”为门在东方,出城面朝太阳,入城则面朝天子之意。重大事件:年徐达率军自通州破齐化门攻入元大都;年日军自朝阳门攻入北京。

朝阳门专走粮车。因为那时没有铁路交通,南方的粮食向北京调运,都走通惠河水运到通县。再装车进城,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有一个谷穗儿。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粮食进入朝阳门后,在附近的粮仓中存放。现在在朝阳门附近还有俩地名“禄米仓”、“海运仓”,就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年10月9日朝阳门城楼拆除,年箭楼拆除,至此朝阳门痕迹荡然无存。

阜城门

元称平则门,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

阜成门位于内城西垣南侧。元代称“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刘秉忠依据《易经》的典故为元大都的11座城门命名。《易经·谦卦》代表西南方,平则门位于元大都的西南方,因此刘秉忠将这座西南城门命名为“平则门”。明朝正统时期整修了京城城门,将平则门改称为阜成门,意思是“物阜民安”。

阜成门专走煤车是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是产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来自京西门头沟煤矿。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阜成门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运入。

阜成门煤栈

年拆除瓮城、箭楼台基,年修建地铁,城楼及附近城墙皆被拆除,将护城河填平为路。阜城门后来演化为地片名,泛指阜城门桥附近,即阜城门南、北大街,阜城门内外大街一带。

西直门

元称和义门,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明清地位:专走水车。

西直门,自元朝即是京畿重要通行关口。在阜成门和德胜门之间。元代称为“和义门”,明清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城门。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刘秉忠为西直门总设计师。明朝洪武元年华云龙整修和义门及附近城墙,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改名西直门。明朝正统元年(年)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

西直门箭楼

西直门是北京城门里离玉泉山最近的一个,当时皇帝专喝玉泉山的泉水。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必经之门,有“水门”之称。城门洞顶上刻着水波纹。

西直门由于它的形制特殊,是北京古城中惟一的方形瓮城,很多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如李自成攻进北京等。西直门城楼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周回廊、重檐歇山顶。箭楼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后出抱厦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层砖砌82孔箭窗,造型雄伟壮观。

东直门

元称祟仁门,此门为京华九门中最贫之门,走砖瓦、木材车。

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现立交桥西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永乐十七年修葺,改称东直门。是唯一的明成化年间雕梁画栋阁楼式楠木建筑,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包括东直门城楼、东直门箭楼、东直门闸楼和瓮城。元称崇仁门,永乐十七年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和「直东方也,春也」之意,改为现名。

原东直门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4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东直门瓮城尺寸在北京内城各门中是最小的,因此门内关帝庙也没有关羽塑像,而是用木制神主代替。民间谚语中有“九门十座庙,一座无神道”之语,即指东直门关帝庙。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那时砖窖都设在东直门外,在明朝初期建设北京时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门运送进北京城。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东直门内还设有一些木材加工厂。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

安定门

元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明清地位:收兵之门,专走粪车。

安定门,位于内城北垣东侧。明代燕王朱棣登基后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一刀切下元大都的北部。这一切,把东西城墙上靠北的城门光熙门、肃清门切下去了。北部城墙南移后,安贞门改为安定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这样,北京城只剩下九座城门了。

安定门城墙上的大炮,远处是雍和宫与西北角楼

明初将元大都安贞门南移后,改称安定门,取“天下安定”之意。安定门也叫“生门”,有“丰裕”之意,故皇帝要从此门出,至地坛祈祷丰年。京都九门中有七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内城惟独安定门和德胜门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庙,其余皆为关帝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

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取回兵安定之意。另外专走粪车。因地坛附近是北京的主要粪场。

安定门箭楼

德胜门

元称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明清地位:专走兵车。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元代名“建德门”,取“其德刚健文明”之意。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明洪武年间(年)北京城垣向南移建动五里,元大都建德门南移后,更名“德胜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德胜门”预祝得胜回朝的意思,专走兵车。那时北方多战事,北方按星宿属玄武。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寓意明军“以德取胜”。清代出征及凯旋均经德胜门,故有“军门”之称。清军平定葛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之乱均从此门出兵。

此后,历代都对城门和箭楼进行维修。年国家拨款修缮。年,德胜门箭楼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缮。年设立文物保管所,并对外开放。年恢复瓮城内的真武庙。年,在箭楼设立了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北京清代内九外七城门图

外城七城门

外城是明世宗朱厚璁在位,为加强北京城防计划修建里外城包围内城,并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年)动工。因财力不足,只修建了南郊,全长28里,共7座城门。

永定门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的中央城门.正门,位于位于外城南垣正中,北京中轴线上。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老北京外城七门中最大的城门,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始建于明嘉靖32年,寓意为“永远安定”。共跨越了明、清两代。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

年拆除了瓮城和东西两侧的城墙,年城门及箭楼也被拆除,年,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提议下,为了恢复北京中轴线的城市规划和景观,年在原址稍北的位置重建了永定门城楼。

左安门

位于永定门东侧,为外城南面三座城门中东侧的大门,与西侧的右安门相对,规格较小,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瓮城呈半圆形。俗称“礓嚓门”。左安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年),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由于当时处在相对偏远的外城东南地区,保存状况最差,年城墙内侧通往城台的马道已全部坍塌。30年代箭楼楼体被拆除,年城楼、瓮城和箭楼楼台被拆除。

左安门箭楼

左安门城楼

左安门角楼

右安门

位于外城南垣西端。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年),俗称“南西门”或“丰宜门”,其原因为原金中都丰宜门在其附近。右安门的城楼、瓮城、箭楼的规制与尺寸与左安门相同。年其瓮城、箭楼被拆除,年城楼被拆除。

图片呈现的为20世纪初期的外城西南角楼,右侧远处城门为右安门。外城东南角楼楼体在年代被拆除,年城台被拆除。

广渠门

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曾称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广渠门是老北京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公元年(年),主要包括广渠门城楼、箭楼和瓮城,与北京外城西侧广安门相对称。

上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南向北拍摄的广渠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南侧面。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歇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30年代将箭楼拆除,年拆除了城楼和瓮城。

广安门

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清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为外城城墙西侧唯一一座城门,与东侧广渠门东西相对。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因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图为20年代拍摄的广安门城楼、瓮城、箭楼。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广安门一带是辽金北京的中心,从古至今都是通往南方的交通要冲。清中期,广外通往中国南方的大道是石板路,当时北京内九外七门,只有广安门、西直门和朝阳门外的道路是石板路。雍正年间重修广外石板路御制碑现藏五塔寺石刻艺术馆。年被拆除。

西便门

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年),为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门,城楼通高10.5米。与东便门东西相对,形制相同。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南角城门,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较为频繁,北京日渐富庶,内城外的居民日渐增多,因此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受财力限制,仅修建了南郊一段。嘉靖四十三年扩建城楼、增修半圆形瓮城,清代在瓮城之上加修了箭楼。

西便门城门门洞

东便门

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外城东北角。明嘉靖修筑外城,因财力不足,在此处将东南角楼包入,留一临时性城门作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至建成10年后才命名为东便门。

东便门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明朝嘉靖四十三年(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卫,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东端修建了东便门。

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东便门角楼被炮火损坏。

东便门东南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明正统二年(年)施工,正统四年完工。明《英宗实录》载:“(正统)正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建成后,历代均有修缮。年大修,曾将内部的大木结构上的彩绘改为满堂红油饰。已有余年。

便门角楼的西边,尚残存一段大约1公里长12米高的明代北京城墙遗迹。也是整个北京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角楼建筑。

中华门

大清门

中华门

毛主席纪念堂

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成时,因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国门”的地位。它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题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清朝顺治元年(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年改名为中华门。年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年被拆除,年毛泽东逝世后,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每日发布最新鲜的旅游资讯及最新特价散拼团信息

更多资讯请







































哪里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gr/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