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于都县利村乡三坊头仁公庙

于都县利村乡三坊头仁公庙

仁公庙,又叫张公顺仁庙,座落于于都县利村乡三坊头村的小学旁边。仁公庙属地方坊神,广大信众主要来自于利村乡的三坊头村、狮石下村和部分利村村。仁公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年),迄今7年。相传,明弘治年间,元朝的残余屡犯西南疆土,时任大同军供职的张公顺仁受封挂帅,领兵二十万,英勇善战,大获全胜。后来,他在祁山得道,博学多才,消灾避难,有求必应,救难于百姓。为了弘扬仁爱精神,天皇敕封张公为神,吉祥福禄,恩施百姓,神灵浩荡,显应十方。仁公庙坐东朝西,建筑面积约平米,由大殿、戏台、附属房屋等组成。大殿里拥有数樽木雕,古色古香,雕艺精致的神像和神轿,还有古代各类兵器、经书等。每年农历正月廿日,为仁公(即张公顺仁)生日,当天这里家家户户杀鸡宰鸭,鞭炮声、锣鼓喧天。戏班子、龙灯等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持续一周,几十年如此……小时候,听祖辈说仁公是从祁山得道成仙的。据说,古时仁山公和渭田的仕保公、赖公,经常会互相发生战争,仁公为保护一方百姓,会联合周边其他的坊神,一起打败仕保公、赖公。以前,当地有一个“阴生鬼”(谐音,意为污秽肮脏),经常在这里一带扰乱百姓,仁公得知后立即对其驱逐出境,将其赶到利村圩上,这边属于八郎公的领地范围,于是,八郎公又继续驱赶走这个“阴生鬼”,从此,三坊头地区就换得平安,百姓的生活也享受健康幸福和美。关于仁公的民间传说还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也有更多美丽的故事需要当地人去寻访、整理、传播……“文革”期间,仁公庙被当地拆除。八十年代末,当地几名退休干部发起在原址重建,建成的庙为砖瓦结构。年后,仁公庙再次被拆除扩建,新建大殿、戏台、客堂、亭子等,大殿采用古青砖、红麻理石建成,墙面、冲斗处雕画了人物和图案,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大殿后面建设厨房、斋堂等附属。仁公庙理事会还聘请了陈师傅夫妻管理寺庙,添置了台凳、餐台等生活用具;而且,附近各村组可以出借,使用完归还即可。如今的仁公庙,因位于于盘公路往县城方向的右边,这里交通便利,连高德地图也可以直接搜索位置。随着党的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各剧团送戏下乡,给传统的仁公生日庙会增添了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色彩……

(整理:黄贤华;供稿:于都县志办)

于都县原名雩都县,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贡水中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01年)置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曾设于此近50年之久。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于都概况

锦绣龙溪

于都救火英雄丁振军千古名篇出于都

于都县“雩阳十景”之一“龙门夜雨”

周敦颐与于都罗田岩

水府庙的故事

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于都“伍保公”的传说

洗却沉冤是英雄—一记红二十军代理军长肖大鹏陈毅在于都突围的故事毛主席来到于都梓山潭头圩于都小溪的玲珑寨与金龙寺于都县的古代名人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转载文章请联系作者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报料、投稿、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gr/7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