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看王坛:山水总关情
SHIKANWANGTANSHANSHUIZONGGUANQING
摄/蔡海江
一个杭州微友私信我,是不是每一期读五分钟的内容就够了。五分钟,可以看多少字?这是一个短视频的时代,就像年轻人喜欢吃快餐一样,都是急匆匆的,一种阅读的趋向!可是,对家乡的情感仅用几百字能释怀吗?当然,诗人除外。
ZHUYUNLIUCHOUCHANG
(4)竹韵留愁肠
记得有一篇课文叫《井冈翠竹》,特别是对毛竹的描写“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真的理解不了。当时想,我们孙岙一带山上的毛竹一摇一摇的,怎会像奇兵?只知道它的根里能长出鞭笋、冬笋与春笋。也知道毛竹能加工成很多日用品,那竹稍叶子还能编成花环,戴在头上隐蔽在“战壕里”。
我家住在暗湾山下,从《孙氏家谱》里查询知祖上到此居住已在两百年左右。那屋后的山上,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竹林。一直以来,暗湾溪边丛丛竹,春笋秋鞭破土出。篾刀噼啪余薪火,涉过平水是奇货。当时的竹也算是一种财富吧!
两溪、孙岙一带处于连绵的会稽山深处,满目青翠的竹林,曾是家乡的“聚宝盆”。舒村的鞋箱匾与篓子,上王的篾席,张将的扫帚与洗帚,张湾的热水壶竹壳与筛谷棣,赵岙的竹篮与畚箕,九曲朱坞山的箩筐很有名气,从事竹制品生产的专业村不少。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天,张湾村里来了几个客人,又集聚了一拨村里的年轻人,原来客人是篾竹师傅,来传授制作筛谷棣的技术,热热闹闹地弄了好一阵子。就这样生产队里办了个竹制品加工厂。当年我们村里人均只有三分水田,吃饭靠半年的国家返销粮。但是,全村有四五百亩茶园和近千亩的毛竹山,村里就靠加工茶叶销售给国家和经营竹制品加工,保障集体收入。我们村有二个生产队,一队加工热水壶的竹壳,二队加工筛谷棣,每年安计划加工销售。后来,承包到户以后,农户普遍加工筛谷棣,自行销售到绍兴平原一带,收入颇为丰厚。有一句话,篾刀噼啪,劈出一条致富路。
竹编工艺曾经红极一时,以前,所有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大多可以用竹加工而成。如晒谷晒菜的篾垫、储存粮食的、盛东西的、厨房用品、捕鱼工具……等等。其中舒村竹制品艺人制作的盒担、鞋箱匾属于高大上的竹制工艺品了,当年还出口南斯拉夫、日本等国。但是,现在会这手艺的人已是十分的稀有。
因为工业品的发展,竹制品被渐渐淘汰。本来还可以加工建筑工地的脚手架,有了钢管架代替,也断了出路。后来如乔岙、上王、舒村、张湾等村发展掘笋山,但是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掘笋山也渐渐被荒废了。
很多传统手工艺品都在慢慢消失,因为失去了使用价值,因为生产效率低下,因为缺少传承的人,所以被市场慢慢淘汰了。望着满山的翠竹,掀起阵阵的波浪,老人们一声叹息:你们“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我有竹满山,待嫁闺阁中”!
LIANMEIRUSHIZHANG
(5)梅恋入诗章
梅花盛开在雪花飘飘的岁寒早春,是正月的代表花。其冰清玉洁,一身傲骨尤为世人所钟爱,更是墨客文人的抒情花。“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晋代陆凯寄赠朋友范哗一枝梅花所题的诗,说明梅也代表着江南的春色。
对梅的认识还得追忆到邻居老太太屋傍的那株白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还是寒凝大地的时候,她就顽强地开了花,白里透红,粉嫩的花蕊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我和小伙伴们隔三差五去窥看,待到阳春三月,望着一颗颗苍翠欲滴的梅子,不停地涌出口水。老太太很警惕,我们很难下手。偶尔得手一尝,涩到舌僵,酸到变形,吃得直摇头。就像人追求某个目标一样,未曾得到望眼欲穿,一旦在手不曾珍惜。
东村有梅,不能忘记他们一拨人。上世纪八十年代,镇农技站几位技术人员与东村的村干部联合尝试种植青梅,并获得了成功。从种苗的引进,发动农户的种植,技术的培训,栽培与管理,到邀请外地加工厂商来收购,可以说前辈们流了一滴又一滴的汗水。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东村的梅子已经获得大丰收,当时的青梅就能卖两元左右一斤了。
年,我第一次走进东村,梅花已开的荼蘼烂漫,穿行在梅林里,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村里还是决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我跟随着村里的梅农上山一起学习种植梅树,那种自豪感与新鲜感一直难以忘怀。后来,镇里有了青梅加工厂,青梅种植不断向周边村扩散。作为青梅基地除了长兴以外,王坛已是首屈一指。这个时期,梅农种梅、采梅,厂里加工梅干、梅胚,销往日本与台湾,还有了青梅酒厂,这是一个“梅生计”的时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引导东村向“梅文化”方向发展。组织有关部门去长兴、德清等地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规划论证,引入各地的几百个梅品种,增加观赏性,营造“梅文化”氛围。以“香雪梅海”为文化主题,邀请书画家以及文化艺术团体现场体念梅景,咏梅、书梅、舞梅……启动了“梅文化”时期。
新世纪以来,“梅文化”越来越繁荣,王坛的“梅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规划,注重投入,加大宣传,从“赏梅、颂梅、唱梅”入手,渗入各种当地传统文化元素,让家家户户都参与到“梅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发展热潮之中,从而打造出一种新型的“梅生活”!目前,王坛到王城的新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随着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与全省首批4A级景区镇试点的开展,王坛的“梅”更醉人,“梅生活”必将是绍兴城乡居民所向往的。
西风荡漾,浓浓寒意,梅花枝头上已经探出冰晶玉洁,剔透着珠光宝气,宛若玉女亭立。纷至沓来的游客情不自禁凑上前去闻一闻,清冽幽香淡淡袭来,闭上眼睛,不知天高云淡…
KELVGUDAOPANG
(6)客旅古道旁
每一条古道背后,都深埋着一段历史。世事沧桑,多少古道冷落烟雨中。正在研究的浙东唐诗之路,自然回避不了古道。家乡的古道曾是先辈们联系外面世界的必经之道,留下了多少故事与踪迹。
古道本是路,我们一直称为岭,即山道、山坡。古时,先辈们一般择山坡下、溪流傍而栖居。因此,山里村庄多有岭。我知道的王坛境内有许多的岭,如陶宴岭、王筵岭、孙家岭、九曲岭、岩岭等等,数不胜数。
进入王坛的第一条古道应算陶宴岭,从平水的金渔岙拾级而上再缓缓而下到新联村。旧时,是山阴、会稽通往嵊州的路径之一。陶宴岭始建于南朝,完工于明清,因南朝齐梁年间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隐居于此,故此得名。古道上下有多级石阶,2米多宽,南面是十里峡谷,蜿蜒而来,峡谷两岸奇松倒挂、细瀑飞流;俯视峡谷、溪水清澈。古往今来,这里产生了众多人文故事。传说中的董元士赶考立“平岭”豪言,荣归故里却“人不平我已平”的故事。还有两神仙在岭的顶峰试箭破孙家岭腰石的传说。如果想向往桃源生活,繁华尽处,铅华洗净,回归自然,就在陶宴岭脚下的新联村,潺潺的流水,竹林随风摇曳,干净的道路,淳朴的民风,无不在向您招手…
与陶宴岭对峙的便是南面的孙家岭。孙家岭古道从孙岙村出发,过岭北、松丝、丹家,终于嵊州的岭头山,大概五、六公里。顾名思义,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孙姓人家,自然就称孙家岭。千百年来,孙家人开山劈地,繁衍于此。一批又一批的名人志士从这里走向外面。顺着蜿蜒的石阶路径一直向上,大枫香树、古凉亭、脚踝头、破尖石、万曲里……所经之地树木葱葱,竹影摇曳,古藤盘绕,一派古朴景象。走在古道上,尽享“维生素”的空气,“九寨沟”的宁静,“江南版”的长城。
爬上“雄鹅峰”,远眺峰峦逶迤,如蟒蛇,似蛟龙;近看,险峻挺拔,巍然耸立。如果是晴天,山水正好,山风吹拂,心旷神怡。还可以俯瞰到王坛、平水、谷来、崇仁、三界等远处的村庄与溪流。
在“雄鹅峰”上西望,便是上王的王筵岭。绍兴有多个上王,红山上旺曾经是江南学大塞典型;但在南部山区还有两个上王,一个在龙峰,另一个是原两溪乡的上王村。上王村历史悠久,王氏文化丰富。村的侧面处有岭通嵊州的蒋镇。蒋镇是一个农产品集散地,以前,上王周边一带的村民常去蒋镇(也叫蒋岩交)赶集。据传杭绍台高铁三界站设在清水塘对面,意味着距上王村近在咫尺。
据上王村王氏家谱的记载,村侧面原无道,后有一个叫王筵林的先人,忧记家园,胸怀外朝,于是牵头修路,终成王筵岭。朝起朝落,王筵岭终将成为风景。其实这岭早已被盘山公路所替代,当年名声已不复。不过上王村依然热闹非凡,我猜个中原因,一是经济底盘实,上王人在上海滩有成就的特别多;另一毕竟是书圣后人,文化底蕴深,文人墨客多,王氏文化的研究,更是凝聚了王氏人心,激发起热爱家乡的热情;再则因为有了“五星、三A”创建的载体,乡村振兴的路子更加宽广了。
王坛岭多,每一条岭都有其记忆。在银沙村的背面一条叫白洋弯的岭,从银沙村堡起始至磊树岭。一个有洋气的湾,自然不简单。孩提时代的印象还历历在目,风风火火的故事不再赘述,光凭拾级而上的石条路,就能看到先辈们的智慧与辛劳。因为磊树岭村的整体搬迁下山,过岭的人越来越少,自然冷落了许多。有故事的山岭果然好,但总缺点什么。因为古,所以冷;也因为古,所以要复兴。路怎么修,自有善者;但百姓想怎么为,如何放之?条条古道,咋有息脚之地?山高路远,吃饭住宿是千古不亘之理。好在喜闻孙家岭古道上已有两处民宿,可以解时渴!关于岭的故事,是王坛人的故事,故事要延续、要更新!(未注明图片来源网络)
下期精彩预告:
(7)雪景醉斜阳
(8)文化古韵藏
(9)美食招四方
(10)乡人志气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