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镇馆读村已有人以上就读于厦大

请戳上方蓝字   如今,馆读村一所宽敞明亮的校舍,屹立在村里的山坡上。

村委会主任自豪地说,关于“馆读”的村名还有一种说法。他说,明朝天启年间,他的祖上有两个书生陈尚华和陈尚贡,都中了贡元,均被封为将仕郎。官府任命他们分别到广西和广东当官。其中,陈尚华在广西的凭祥州(今钦州)任吏科巡抚,相当于现在的市组织部长。他们上任履职几年后,有一次回乡探亲,看见家乡江河依旧,特别是看到孩童无处读书的落后状况时,他们感到十分羞愧,觉得本乡本土的事情都办不好,何以安心到外面当官为政?二人果断决定回家乡办学。

乡亲们见他们真的回来办村学,对他们的善举,既感动又感激,建议将村名改为“馆读”。“馆读”两字古代用繁体字书写时,“馆”字是由“舍”与“官”组成,“读”是由“言”与“卖”组成。“馆读”,就是“舍官卖言”的意思。乡亲们用“舍官卖言”的村名赞颂两位乡贤的高尚之举。“舍官卖言”成了连江县的一个典故。

  不管这两个或传说或故事或典故的真实性与否,从该村的史志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到今,这里代代相传着读书之风,尊师重教,人才辈出。馆读村当年仅几百人口,如今也只是座一千六百人的小村,从有记载的史料可知,明清两朝馆读村就走出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等三十多人。

最有名的是清代嘉庆年间,十四岁考中秀才的陈应波、贡士陈作谋和陈斋三等人。还有陈雄图、陈翊图,分别在漳平和福宁当教谕。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馆读村,这座在连江县少有的“水流西”的山村,不仅出文官,还出了十多名武官。他们分别在各地战场上屡立战功。

戚继光在透堡、马鼻歼倭之战中,当地就有几十名青壮年英勇参战。当年建在山上作为传播信息的烽火台,现在已经成了馆读村的一个景点,记载着烽火岁月里的艰辛与苦难。在现代史上,馆读村的热血青年,为争取解放和自由,积极投身我地下党组织的“透堡暴动”,有八人英勇献身在暴动现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反压迫、反剥削的英雄之歌。

  当年“舍官卖言”回乡办学的陈尚华、陈尚贡,不仅带回了思想和文化,还从千里之外的广西带回了一棵生命力极为强盛的荔枝苗种。这棵荔枝树十分适应当地的土壤肥力和气候,茁壮成长结果,其皮薄核小肉丰味甘,成了馆读村的特产,几百年来一直是该村的一大产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枝繁叶茂的荔枝林。当年引进的那一棵荔枝树被栅栏圈起,挂上“荔枝王”的牌子,成了受保护的历史文物。

  馆读村,这座历史厚重的文化名村,弥漫着馥郁的书香,村里古道观的南天门通天王府的大柱上,镌刻着墨香浓郁的联句:盼才有才得才用才才财王护助,思富学富争富致富富福神庇佑。

  村委会主任告诉我们,解放后,特别是恢复高考后,馆读村书香味越来越浓,村里每年都有三五个学子被大学录取。如今,该村在厦大、福大、武大、美国纽约大学等读书的学生超过人。重视读书和培养儿女成才在村里蔚然成风,不少家长为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不惜代价,在省城或县城买房子,从小学开始,就进行跟踪培养。

 

图文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我相信您是有故事的人

如果您愿意分享您的创业故事可以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gr/6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