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课元明时期的岳麓书院为何能ld

编者按

为何历经曲折沧桑的岳麓书院能延绵至今,使湖南大学成为世界上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今天,文小湖将继续顺着时间长河里的足迹,细细品味有温度、有情怀、有趣味的校史故事,和大家一起在岁月中读懂湖大。

元明时期,岳麓书院延续办学。元代岳麓书院的教学体制恢复后,由朱熹、张栻确立的文化教育传统也得以继承和发扬。明代岳麓书院进一步发展,规制更加完备,并得到明世宗御赐“敬一”诸箴,振美一时。

元代重建与吴澄兴学

随着“党禁”解除,理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岳麓书院作为朱、张讲学故地,更成了朱、张弟子们兴学、传播理学的主要基地。嘉定十五年(),真德秀以宝谟阁待制兼安抚使知潭州。他在任期间,对兴办岳麓书院及传播理学,表现了极大的热忱。他曾亲往岳麓书院,主持书院的祭典,推崇有功于书院的历史人物朱洞、周式、刘珙。他作了《劝学文》,高度赞扬湖湘理学学术之盛,文中除以周敦颐和胡安国父子劝勉士子外,尤对张栻、朱熹大加褒扬。另有张忠恕,字行父,学者称其为拙斋先生,是张栻的侄子,一直从张栻游学,在理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晚年时,他重回岳麓书院讲学。张庶,字晞颜,也是张栻的侄子,曾从学张栻于岳麓书院,并担任司录,记载张栻的讲学内容,以后,他也在岳麓讲学。可见,在嘉定以后,由于朱、张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在此兴学,推崇朱、张,因而奠定了朱张之学在岳麓书院的正宗地位,这种学术传统影响深远。

元统一全国后,元朝政府强调对书院进行保护,忽必烈还曾下令江南官府归还所占学校、书院的学田。至元二十三年(),潭州学正、郡人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楚南士子又云集于此。

延祐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重修岳麓书院。修复后的书院规制宏整,所谓“前礼殿,旁四斋,左诸贤祠,右百泉轩,后讲堂。堂之后阁曰尊经;阁之后亭曰极高明”。讲学有堂,藏书有阁,祭祀有祠殿,游息则有亭轩,书院恢复了宋代旧有规制。

书院整治一新后,迎请张厚等主持院事,并讲学其间,按照成法举荐、考核选拔诸生。由于书院继承了宋代确立的“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民”的教育思想,训诫学生体察求仁,不以“熟于记诵,工于辞章,优于进取”为目的,坚持“审问于人,慎思于己,明辨而笃行之”的教学程序,因而教学较有成效。加之历史悠久、规制宏整,元代的岳麓书院仍然享誉海内。

重修岳麓书院后,吴澄撰写了《百泉轩记》《重建岳麓书院记》,以记其事。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是元代有影响的理学家和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百泉轩记》除记载百泉轩的历史和修复的经过外,着重描述了园林特色,以及朱、张悠游其间、讲学论道之事。他称百泉轩“为书院绝佳之境”,指出百泉轩的建设,不在于满足“凡儒俗士”“玩物适情”的意愿,其立意乃在陶冶心性与气质,教育生徒“知道”“求仁”以达“高尚”的思想境界。吴澄《重建岳麓书院记》一文重要的意义在于总结宋代的教学经验,提出指导岳麓书院办学的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在文中,他特别推崇张栻为岳麓所定的“造就人才以传道济民”的方针。在为学程序上,他要求“审问于人,慎思于己,明辨而笃行之”。

吴澄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也反映了刘安仁等重建书院的愿望,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南宋以来“传道济民”的办学方针才得以传承,岳麓书院也因此仍然称盛天下。

明代兴复与世宗赐箴

明代政府致力于发展官学,不提倡兴复学院,故而明初近百年内,书院寥寥可数,且多冷寂无闻。岳麓书院自元至正二十八年()毁于兵燹之后,也是破屋颓垣,隐于荒榛野莽间。

明代岳麓书院的真正兴复,是在弘治初年由陈钢、杨茂元等促成的。陈钢,字坚远,应天人(一作四明人),弘治年间以黔阳知县迁长沙府通判,弘治七年()七月他组织修复书院,次年完工。杨茂元,字志仁,鄞县人,成化十一年()进士,任长沙府同知时与陈钢交往甚深,对其修复书院尤为赞赏。弘治九年(),他又与知府王韬在陈钢重建基础上“辟道路,广舍宇,备器用,增公田,储经书”,书院到此基本恢复旧观,具备了重新办学的条件,结束了岳麓书院百年荒鞠的局面。

此次书院重修,再次突出了张栻、朱熹的理学传统。陈钢首创朱、张专祠——崇道祠。杨茂元建尊经阁,并嵌刻“紫阳遗迹”,分“麓山讲学”“衡岳同游”“安抚湖南”“谕降狪獠”“更建书院”“节制虎军”“考正礼仪”“录旌忠节”八题,命工匠分绘为图形并加赞语。著名诗人李东阳回湘省亲,特为重建岳麓书院作记,也倡导以张栻“言仁之旨”、朱熹之学及其教学原则规范学生。

正德二年(),守道吴世忠根据长沙卫指挥杨溥和长沙府县生员何凤等人的建议,率领府、卫、县官员及师生对书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向扩建。当时,他下令拆毁被视为“淫祠”的道林寺,将道林寺的木石砖瓦搬回书院,充作扩建材料。这次书院扩建,按所谓“风水”原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勘测规划,虽然出于迷信观念,调整了书院大门朝向及道路的安排,却使书院建筑群体与岳麓山地势、风景更加有机结合。从江岸书院牌楼,经咏归桥,直至书院,一直到岳麓山上的极高明、中庸、禹碑诸亭,形成了一条中轴线,突出了书院的中心地位,更表现出岳麓山的幽深和群峦呼应的景观特色,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嘉靖年间,随着全国书院出现发展高潮,岳麓书院于宋元形成的规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嘉靖六年(),长沙知府王秉良开始扩建书院,次年完成。此次扩建,新增成德堂及东、西两座讲堂,增设“诚明”“敬义”“日新”“时习”四斋,建“天”“地”“人”“智”“仁”“勇”六舍,供定额生徒住宿,建“延宾”“集贤”二馆,寄寓四方游学之士及来院讲学的名师,岳麓书院的规模空前壮大。其时,杨茂元重建书楼——尊经阁,孙存又请得赐书和御制“敬一”诸箴,书籍收藏量增加,为书院教学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较好条件。

明代岳麓书院的崇祀活动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将讲堂前大成殿拆除,扩为文庙,提高祭祀的规格,又将朱、张神位从“诸贤祠”移出,另建“崇道祠”供奉。设“崇道祠”特祀朱熹、张栻,是岳麓书院专祀学术大师的开始,反映出当时书院的学术风尚。

嘉靖五年(),学道许宗鲁、知府杨表又辟旧院讲堂为“六君子堂”,供祀宋潭州知府朱洞、李允则,安抚刘珙,山长周式,明长沙府通判陈钢、同知杨茂元六人。这是岳麓书院专祀建院功臣的开始。后来,凡有功于书院者,都供祀于此。

嘉靖时,岳麓书院规制有所发展,这与明世宗及地方官府的支持分不开。

嘉靖七年(),岳麓书院请赐书,并按白鹿洞书院例置山长,又请以御制“敬一”诸箴,“九年庚寅()春正月壬辰朔,颁御制敬一等箴于湖广长沙府岳麓书院”,知府潘镒特建“敬一箴亭”以藏之。对书院赐书、颁箴、置山长,反映了明世宗对岳麓书院的肯定和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全国书院遂又兴盛起来,岳麓书院亦“振美一时”。

(文章节选自《湖南大学史话》,湖南大学出版社,作者:唐珍名彭世文曾欢欢李妍蓉)

文案

陈子逸

配音

孙若男(湖南大学朗诵团成员)

图片

任俊豪陈子逸

编辑

陈子逸

责编

冯雅

精彩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gr/6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