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的水流淌千年,将诗人载入剡中名山、古刹与镜湖。诗人写下无数咏剡诗歌,滋养着当地人民,也成为剡中最响亮的名片之一。
年8月21-22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感知诗路文脉,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沿着诗人的足迹,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嵊州,开展诗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产业发展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贡献青春力量。
唐诗之路,传承不息
浙东唐诗之路是竺岳兵先生最早倡导的,指的是以剡溪为中心,包括浦阳江、括苍山和东海圈成的范围。剡溪把镜湖,剡中盆地和三座名山紧密连成一个整体。唐代在此游历过的诗人达人,占《全唐诗》中收载诗人的14%;唐才子人,占《唐才子传》所收才子的63%。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唐代双子星李白、杜甫,“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王维、白居易、元稹等。
在嵊州文化馆姚馆长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位于三界镇的谢灵运垂钓处。谢灵运垂钓处是浙东唐诗之路剡溪起点,慕谢灵运之名而来的唐代诗人络绎不绝,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杜甫留下的“王谢风流远”,李嘉祐的“缘塘剡溪路,映竹五湖村。王谢登临处,依依今尚存”都依稀回荡在耳边。
在三界镇南街村文化礼堂,实践团与文化馆合作举办专场晚会,在袅袅的越剧声中,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唐诗之路的文化宣讲并录制慕课,让他们更加了解这条诗路的由来和发展,也通过慕课将它宣传出去。
历史文脉,源远流长
诗路上的文脉除了唐诗,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崇仁古镇玉山公祠整组建筑雕刻精美,尤其是戏台,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古戏台建筑中的典范之作。民国时期,玉山公祠戏台曾冲破几千年来女子不得登台演戏的封建禁忌,上演了由傅全香主演的《夜半钟声》,推动了女子越剧在民间的发展步伐。
我们在文化馆与越剧演员和专家座谈的过程中发现,越剧之所以在短短一百余年里发展壮大,被誉为第二大剧种,就是因为其敢于创新、保持开放的胸襟,吸收其他剧种甚至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扎根于民众,而深受群众喜爱。这也反映了浙江人民敢为天下先,包容开放的精神。
此外,团队成员还走访了王羲之墓,感受书圣遗韵;参观文创园非遗展馆,品味嵊州工艺美术家的手上绝活,了解根雕、竹编、紫砂壶、剪纸等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嵊州文化生活的丰富,更体现在嵊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文化礼堂设施完善,村民文化体育运动开展如火如荼,越剧、围棋、书法楹联各有特色,令人惊叹。
1
2
乡村振兴,机遇与挑战并存
驻村干部带来致富经。南街村陈明珠四年前在绍兴市的一位驻村干部的指导下,在村里承包百亩农田种植吊瓜子,还注册了“明稷香”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陈明珠女士作为村里的妇女主任,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是村民的贴心人。大糕传承人吴兴大与妻子经营着远近闻名的三界大糕,大糕香甜软糯,夹心的红豆沙用料十足,还印着象征吉祥的福禄寿喜等字样,既是日常甜点,也是送礼佳品。同时采取网络销售模式,线上线下齐发展。三界“阿毛羊肉”以品质为主,从东北亲自挑选上等山羊清水煮熟并剔除骨头,保留羊肉最鲜美的口感,有口皆碑。
我们走访也发现,乡村产业目前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也遇到了市场、宣传、政策等方面的困难,亟待解决。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浙东唐诗之路不仅是一条旅游发展之路,更是一条当地人民的致富之路。深入挖掘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加大唐诗之路的开发和保护,必将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实现文化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浙大博雅人文
编辑:陈汉新
审核:史华东
皮肤病治疗医院治疗白癜风用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