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旅游景点

相山是崇仁县境内南部的一座大山,古称巴山。位于今相山镇西10公里处,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高达.2米,为县内第一高峰,素有赣东名山之称,相传东汉年间,豫章太守栾巴在任时,除暴扬善,品德高尚,人民安居乐业,他曾巡游至此,因迷恋此山风光,于是隐居在此一直到老,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山叫巴山,把所在行政区域称作巴山郡(后改崇仁县),把县治所在地命名为巴山镇。

     到宋朝,县令孙懋为了避“巴”字讳,因栾巴政绩显著,官拜汉沛臣相,乃改名为相山。

     说起相山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山区气候闷热潮湿,许多人得了水肿病,浑身不能动弹,拖上几年后只好死去,人们盼望能有个好医生来解除他们的病痛。后来豫章城有一位姓相的年轻医生来到了这里。他爬山涉水采集草药,看病不计诊费,穷苦人家干脆分文不取,没多长时间就治好了许多人。人们称颂他医术精湛懿德高扬。

     山里有个马老爷,为人凶狠、毒辣,他有个女儿也得了水肿病。马老爷的女儿名叫芙蓉,十七八岁,长得眉清目秀,但病恹恹有气无力。在马老爷的一再挽留下,相先生在他家住了一个来月,不断变换药剂,直到芙蓉脸上容光焕发,完全康复。马老爷为独占相先生,把他当作摇钱树,笑眯眯摆下一桌酒席,捧出一大包银子,用赞赏的口气说:相先生真不愧是扁鹊重生,华陀再世,怎么样?就留在我家吧!我愿小女芙蓉嫁给你,一半家产归你……尽管相先生在治病交往期间已深深地爱上善良、温和、美丽的芙蓉小姐,小姐也喜欢上英俊、勤勉、能干的相先生,但相先生犹豫再三,还是下决心断然拒绝道:做医生的应看百家病,

     医百家人,你让我走吧!小姐……她会理解我的。

     相先生知道马老爷不会放过自己,走前找到芙蓉,递给她一包黑色的种子,依依惜别道:这是治水肿病的一味良药,山上很难采到,如果我有不测,请把它撒在我坟上,让老百姓留着治病

  第二天,相先生在回城的路上被马老爷派凶手暗杀。老百姓含泪在路边安葬了相先生,筑起了一座圆顶坟墓。芙蓉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来到坟前,把那包种子全撒在坟土上,凄惨地叫了三声:相先生……就气绝身亡。

     蛇蝎心肠的马老爷只好自认倒霉,把芙蓉的尸体运回家,筑了座尖尖的土坟。说也奇怪,从此之后,两座坟竟一天高似一天,越变越大,越长越高,成了两座山,直到他们互相望得见为止。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相先生和芙蓉,就把那圆顶的称作“相山”,把那尖顶的称作“芙蓉山”。那种子发芽,长成一棵棵金针菜、金针菜的根叶可利尿消肿。正因为相山是艺高德馨年轻的相医生变成的,所以相山风景秀丽,药材甚多。相山脚下有这样一首歌谣:相山十八排/排排有宝采/一处没有宝/不是黄连便是甘草。

     相山的确如传说中的那样,风景秀丽,山势雄壮。《县志》中描绘它,近看“有崖、右岩、有湖、有瀑布、有桥”,“多怪石异草”;远望“双峰耸峙,直逼霄汉”。

     相山山脉峰峦层叠,各逞秀姿,如香炉峰、梅仙峰、查峰、妙峰、着棋峰、龙石峰等,都怪石嶙峋,灌木丛生,花草繁茂。登峰鸟瞰,群山尽入眼前,东北向远眺,则田园如画,溪河似带,令人心旷神怡,如人桃源仙境,山腰有一“仰天湖”,方圆有十余亩,因其平整如镜,湖面仰天,故名。“湖”中央有一洞,口大如锅,内长水草,深不可测,人在“湖”面跳跃,周围花草随步起伏,叹为奇观。

     古时山中胜迹很多,寺院林立,有新殿、老殿、梦山观、隐真观;主地祠、灵宝殿、广教殿、集仙观、鹤室、祖仙坛、鹤仙观、显应殿、四仙祠、保安观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建在最高峰云崖之巅的四仙祠。该祠为一座道观,祠殿内祀祭的是梅福、栾巴、邓紫陶和叶法善四位真人的金身。世人缘何尊他们为“仙”并建祠祭祀?元代学者吴澄在《相山四仙祠记》中写道:“其自所谓仙,非必御风乘云飞行太空之中,或其功行法术有可济人利物……则祠矣!”这就是说,人们祭祀的不是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仙家,而是现实中能为百姓做好事的凡人。梅、栾为官关心百姓疾苦,邓叶通晓阴阳地理,率领百姓修渠筑堰,因此死后博得了百姓的怀念。四仙祠始建于南宋,是著名诗人张孝祥为临川郡守时,奉钦命而立的。

     相山风光,可从元代历史学家危素的一首咏诗中窥见一斑。诗云:“谏疏当时奏汉宫,至今名迹遍诸峰。经台半掩三花树,丹臼横遮五粒松。近水衣裳清湿雾,立岩艺术白云封。因君更忆非非子,仗屐登临得屡从。”

     昔日的相山,是道教圣地。祠观遍布,炉火鼎盛,香烟袅袅,伴随著不绝于耳的木鱼声和善男信女的祈祷,给整个相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今日的相山,旧貌变新颜。倘若你油然兴起,带着历史和神话到相山一游,沿途听松鸣瀑响,看花绽草舞,登高看杲杲日出,欣赏新时代山民用勤劳双手开辟的层层梯田、片片油茶林,准叫你乐而忘返

虎毛山

虎毛山水库距崇仁县城12华里,集雨面积18平方公里,坝基19米,有效库容万立方米,水面亩,属中型水库。库区水域最深处有14米,水源充足,水质清彻,无任何污染,一年四季可蓄水行船、垂钓,冬日时有野鸭子、白鹭、天鹅择此栖冬,夏日可游戏水,开辟天然浴场。库区岛屿众多,山高林茂,周边景色十分迷人,主要景点有大石楼、磨盘山、一线天(狮子岭)、仙人泉、大小三峡、天桥、观音印等。

  悬棺葬

  当地人相传水库里有99个山头,其中有一山头因其山形酷似钟楼而称之为“大石楼”。大石楼顶上有一庙称“南京庙”,庙下面是一条长米,宽8米,高30米的棺材崖。青藤绿叶覆盖着99副悬棺,可惜由于人为的破坏,保存较完好的只有三四副。一些保存完好的头骨骷髅被抛在杂草里,可见散落在地的历历可数的骨骸。由于棺木干燥,在悬崖上历经数百年风雨而末腐朽。棺木都不大,都有点像船的样子。当地有民谣:“石楼东下走廊长,日晒风吹没雨霜。千古移灵今尚在,百名尸骨化寒光,狮岩湖畔树林立,云际相山马昂首。昔代垦荒先辈力。”当地人死后,为什么要建这样奇特的“空中墓地”?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这些棺木是怎样被放置到悬崖峭壁上的呢?这些至今都是难解之谜。

  主要景点:

  [龙虎山]——山呈青褐色,蜿蜓盘旋,仿若一条巨龙要腾空而去。传说此山是青龙和白虎拼杀不分胜负幻化而成。龙虎山南崖壁上有红书的“龙虎”字,已有几百年历史,虎龙山从东面看似一只卧狮,故又称之狮子岭,枯水季节狮子岭与大石楼可相连相通。

  [一线天]“一线天”是狮子岭山中一天然隧道,长60余米,高2米,宽不足1米。关于狮子岭的来历,村民说这是一对狮子情侣,他们昼开夜合,因去宜黄的路上践踏了庄稼,结果被雷击为两半。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吴道南曾在此躲雨,遇惊雷而安然无恙,其堂弟因不孝敬父母而遭雷霹身亡。传说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死后棺木经过这个隧道时,隧道会自动缩小,棺木不能通过。而学识渊博,知书达理,对父母孝敬者,不管棺木多大都要能轻松自如地通过。

  [大石楼]——过了“小三峡”登岸,爬过一段翠竹遍野、秀色可餐的山坡,不远处就是“大石楼”。山岩从中间断裂,悬空向内伸延,恰如一座楼台,面积达平方米。“楼”口岩上刻有“大石楼”三字,每字二米见方,字体刚劲,用笔如神。“楼”内,至今仍有僧人睡过的石床,和用于维持生命的石灶,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崖洞,仅靠一个小孔和外界连通。曾有探险者从孔里钻进去,竟意外发现了一具小鹿的化石,充满了真实的神秘。“楼”外,长年有泉水滴滴下落,似断线珍珠,但楼下却四季干燥,可谓风水宝地。

  传说几百年前,一个僧人因宋朝灭亡,烧毁了位于当时县城巴陵门外的西林寺,逃亡到虎毛山。他到山里发现了一个大石洞,里面冬暖夏凉,夏日不需搧扇,冬天不用盖被,便在这里长期隐居下来,直到圆寂后,后人命名这个石洞为“大石楼”。此后,大石楼内一直有僧人隐居,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清代最后一个僧人也在这里圆寂。,

  [回音石]——“楼”前有一块响石,用腿踏敲,石块会发出一种咚咚的响声,像一曲渺茫的音乐,此石叫“回音石”。,

  [雷劈石]——沿山道再往前行,可见一块似被雷劈开的巨石,名叫“雷劈石”,是天雷扶正击邪的见证。传说几百年前,明朝一个读书人与他的堂弟一同进京赶考,归来时突遇大雨,两人便来到这山崖下躲避。突然一声惊雷,将山崖劈成两半,他的堂弟因不孝敬父母当即被劈死在山崖下。而这个从小失去父母、受其堂弟欺辱的读书人,却安然无恙,后来金榜题名,成为清正良臣。他就是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吴道南。

  [长寿泉]——转出山谷,脚下的路好似突然断裂,山崖塌陷出一条石缝,从石缝中流淌出一股清泉。据说这股清泉千年不干。相传有一年,这一带流行瘟疫,山民死亡无数。从这里经过的观世音,大发慈悲,从净瓶中洒出几滴神水,顿时化作一股清泉。山民饮了这股清泉后,疾病全无,个个长寿百岁。人们便把这股泉叫“长寿泉”。

  [岩棺]——过了“长寿”泉,便可欣赏到悬棺,也叫岩棺。年12月,有关单位考察人员在虎毛山海拔米处的怪石岩半山腰,再次发现90多口悬棺。经专家初步判断,该批悬棺多为明朝棺墓。这些岩棺,给了这里一个遥远而切近的地名叫岩棺洞。那些已经散落的岩棺,就存放在去天近,离地远,既无猿路也无鸟道的崖壁上。

  令人遐想联翩。当然还有神工孤独的“磨盘山”、神秘的“石菩萨洞”。令人目不暇接。在神秘如幻的山水面前,游人无不心旷神怡,倍感大自然的美好。

 在崇仁县许坊乡谙源村有一棵年树龄的古香樟树,为了保护这棵国家级保护树种,该村指定专人管理养护古树。因树枝超长不堪重负,村里投资近万元,在香樟树的树杈下用砖块和水泥制成了四个支撑墩,消除了树杈断裂的危情。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新发现处,复查处。而入选江西文物“百大新发现”的仅为6处文物,廊桥类一处,为崇仁县许坊乡的三川桥。三川桥因不仅保持了完整的廊桥风貌,且又因是“单拱廊桥”,在江西省已经发现的历史文物中为绝无仅有。

  6月12日,记者来到许坊乡的三川桥村采访,村民领记者来到三川桥拍摄。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廊桥,由于村民的保护,历尽多年风雨的三川桥风采依旧。三川桥集中体现了抚州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其以造型精美,结构别致,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受到省文物专家的青睐。从村中沿新建的水泥路北行数百米,远远地就看见一座黛瓦红壁的廊桥,步入廊桥,记者发现廊桥竟有亭、台、楼、阁的多种功效,远看像似一栋汉瓦盖顶的房屋,廊桥的中间是上下坡面的台阶,路中留着车行道,人来车往不相。众多的木材支架卯榫结构,使得桥梁显得很稳当。多年来是村民-、纳凉之处,也是行人避雨遮阳的最佳之地。桥上中间设置了一个神龛,祀奉观世音神像,香火十分旺盛。

  桥梁中间还有保存有2年,村民捐资维修三川桥的一些史料。省文物专家称,三川桥因其造型别致、秀丽,且保存完整,为研究清代桥梁建造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山是崇仁县境内南部的一座大山,古称巴山。位于今相山镇西10公里处,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高达.2米,为县内第一高峰,素有赣东名山之称,相传东汉年间,豫章太守栾巴在任时,除暴扬善,品德高尚,人民安居乐业,他曾巡游至此,因迷恋此山风光,于是隐居在此一直到老,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山叫巴山,把所在行政区域称作巴山郡(后改崇仁县),把县治所在地命名为巴山镇。 

  到宋朝,县令孙懋为了避“巴”字讳,因栾巴政绩显著,官拜汉沛臣相,乃改名为相山。

  老虎港,座落于距县城三十余公里的相山镇,总长大约有6公里。老虎港是这万山重壑中的“第一景”,其间有瀑布三处:第一处瀑布距山麓大约1,5公里,清澈的溪水从五、六米高的石面上跌宕而下,飞溅起无数细小的水雾。坐在瀑布上头的石块上,身上的汗瞬间便被吸干了,即便是炎热的夏季,依然感觉丝丝凉意。通常人们爬至这里,便累得不想往上爬了,但其实好的风景往往藏在深山处!从第一道瀑布越往上走,山势越陡,岩石越大,风景也越奇。最险为三叠泉,溪水从十多米高的断岩上飞流直下,注入潭中,水花飞溅,如雷轰鸣,让人想起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名。老虎港的水用“清沏”两个字来形容,总觉得还不够,它仿佛是一块放大镜,把河底的一尘一物,纤毫毕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很多时候,清沏的溪水从巨大的岩石上漫过,让人不由得怀念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来。 

  老虎港特产丰富。石鸡、毛栗、野黄花菜、胖山厥、青竹笋、山木耳,还有无数珍稀的花木、中药材和野生动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老虎港的山不高,在于峻;水不深,在于秀;林不密,在于幽;谷不险,在于怪。她与风光秀美、梦一般神奇的相山遥相呼应,已成为人们节假日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

黄洲桥在崇仁县。崇仁河横贯县中,将县城一分为二,共同洲桥又将两半纽结起来。唐时,“于河上编竹为杠,鱼贯而渡,水溢则漂坏,水疲时复葺理用”,北宋嘉年间(—)改为浮桥,南宋淳八年(年年开始修建石桥,历15年竣工,旋毁于火;咸淳六年(年)重建,并在桥面上建屋40余楹,桥两端设门启闭。

  文天祥题写的“黄洲桥”三字/元、明两代,屡坏屡修,并以捐资的豪绅名改称德平桥、天启桥。清代顺治至道光二十年(—),石桥几乎毁坏殆尽,遂代之以浮桥。富绅谢廷恩捐资重修,并借鉴临川文昌桥的经验,清河基将桥墩建在岩石上,又采用当时的先进建筑技术,加以改进。

  “自墩脚步砌至梁眼有14层,出水小花墩繇梁眼,上至边石,以24层为率……墩前加金钢雁翅一座,以杀水势”,桥长米,十分牢固。民国时期,一度改名中正桥,年久失修却无人过问。年,将黄洲桥扩建为八墩九孔的钢筋水泥大桥,桥面加宽至10米,两边增辟人行道,并装置了华丽的桥栏和吊灯。年特大洪水冲损桥墩,后又修复

感谢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那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gr/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