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黄州之带你看下明朝的黄州城

明洪武九年,蕲州府更名为蕲州,归黄州府管辖。黄州府辖蕲州及黄冈等八县,蕲黄二州自此统一,终结了近千年的分治历史。

蕲黄合并后,黄州府振兴,经济大增,田地广垦,成湖广粮仓,奠定“湖广熟,天下足”之基。官学兴盛,科举领先湖广。黄州由穷僻下州跃为上等州府,全国闻名,江淮地位显赫。

明清黄州城的辉煌始于修筑城墙。洪武元年,黄州始筑砖墙。因宋元时城临江傍湖,易遭水患,故此次筑城北移二里,使新城坐落于较高处的赤壁山南麓。

黄州军民筑城,挖土造砖、砌墙,伐木建楼。青砖湖因烧砖取土多而成。据《黄州府志》,城墙经四任知府,万余人,17年建成,至永乐六年,由郭显完善竣工。

黄州城墙建成后,明确了明代黄州城界限。弘治、万历志书均有记载绘图。城内西起县岗街东至东门街为主街(今胜利街),分隔城南城北。北城区以揽胜亭至阮家凉亭一线分西北与东北。

明代黄州府因长期和平,得以充分建设,黄州城因而市井繁华。街巷密布,深幽曲折,大院紧挨,皆显气派华贵之貌。

明朝前中期,朝廷推行里甲坊厢制,城内及近郊(约三五里内)设厢坊,黄州城厢坊分十二甲,城内为一至三甲,城外为四至十二甲。万历《黄冈县志》有详细记载。

一甲位于城内西及西北,含府前官衙、承流宣化等坊,阜民、保厘等街,文明、青云等坊巷,腾蛟起凤等坊,宪司、依仁等官街,大井头、里仁等街巷,及北楼湾、军储仓等街。

二甲位于城内南部,涵盖姚家阁街、依仁坊、城隍庙坡街、坡仙坊、李指挥巷、半边街等,以及沙井巷、预备仓街至紫薇行省坊、新街、贾家巷等多条街巷。

三甲位于城内东与东北,涵盖鼓楼下正街、里仁坊、朱衣巷、红水巷、洗白街、金家巷等街巷,以及怀德坊、南北察院街、御史台坊、郭家湾、北楼湾、吕家巷等地。

四甲位于城外南偏东,包含十字街、怀德坊、四牌楼街等多条街道,以及忠显庙街、花园岗街、槐树岗街等,还有定惠院街、孤老院街、西城壕街、来远桥街与来远坊。

五甲位于城外南偏西方向,包含十字街、来远坊、东城壕街、怀德坊、铁石边街、拱辰坊、长塘街及会同坊、巷。

六甲区域涵盖十字街口至安国寺周边,包含长塘街、俊贤坊、仓巷、南塔寺街、铁甲巷、安国寺街及榆木桥街等街道。

七甲位于六甲南部,涵盖今安国寺以西至江滨区域,包含教场街、仙源坊、马驿街、飞火巷及河滩街等街道。

八甲位于城郊四甲南部至大江区域,包含守备司官街、仙源坊、蓝家巷、太平桥街、新桥街以及洗马池巷和打锡巷。

九甲位于现今启黄中学以南至江滨区域,包含崇仁坊、陶家巷、永安坊、高庙巷、民天坊、便民仓巷、元妙观街及新街等地。

十甲位于城郊,南接五甲,北临大江,内有河街、会同坊、铁甲巷、挺猪巷及河滩街等街道。

十一甲位于沙街区域,涵盖观风桥沙街、东城壕街、新街、会同坊、夫湾巷、贾氏巷、水驿前街、驻节坊、中马头街及拱辰坊等地。

十二甲位于汉川门至赤壁矶的江滨区域,涵盖上马头街、永安坊、矶窝正街及思贤坊等地。

考棚街侧巷的严家巷,作为里甲街坊的一部分,其位置和名称历经至今,依然保持不变。

弘治年间编纂的《黄州府志》同样记录了黄州城内共计34处“坊”,详细列出了这些坊的所在位置与名称。

黄州城集黄州府与黄冈县治于一体,政权机构健全,城内衙署众多,重要者有黄州府衙、黄冈县衙、察院、宪司、布政分司等,以及府学、县学、守备司、黄州卫等,各具位置。

明朝时,胜利街东段(原洗白街)为黄州城中心,街道青石铺就,整洁有序,牌坊馆衙交错。弘治年间地图显示,街旁多公共场所和官衙,此街自明初便繁华不息,城内街巷纵横,屋舍密布。

牌坊为明朝黄州城特色建筑。明代立牌坊乃光宗耀祖盛事,彰显主人及宗族地位。黄州城明代有牌坊百余座,多建于嘉靖至崇祯年间(-),主要分布在洗白街等繁华街道。

明清时期,黄州城有两座标志性建筑:一是坐落于洗白街前的黄冈县儒学宫,另一则是矗立于安国寺前的青云塔。

#百家说史迎新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ongrengzx.com/crxgr/128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