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丁贵
嵊州市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之乡。近年来,以“一圆一扁”传承创新为主旋律,实现了嵊州茶叶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迈进新时代,站在更高站位审视嵊州茶叶,如何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感到责任在肩,使命光荣。对此,我与农业农村局等有关同志一起,围绕这一课题,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走乡入村、座谈研讨、访问学习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嵊州茶产业始终坚守茶叶富农的初心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四山环抱,中为盆地,四水交汇,风光旖旎,以“七山一水两分田”为地貌特色,又以北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湿润多雨为气候特征。境内四明山、西白山双山拥翠,云雾缭绕,为茶叶生长提供了非常完美的生态地理环境,也成就了嵊州“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出口茶生产基地县”、“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今年又获“世界著名茶乡”称号。总体上说,嵊州广大茶农走上了因茶而兴、因茶而富的道路。尤其是近几年,嵊州茶产业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更加坚定了“以茶兴业,以茶富民”初心,明确了发展茶产业的方向,有力增强了广大茶农茶企发展茶产业,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的自信和自强。
调查显示,嵊州茶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茶叶已成为我市名符其实的富民农业产业。据统计,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8万亩,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从事茶叶相关产业约20万人,茶叶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达20%,尤其是山区农民,收入的3/5来自茶叶。嵊州茶叶在政策领引和市场培育下,逐渐形成了“一圆一扁”走红市场的两大品牌,成为嵊州农业的金名片。其中龙井茶嵊州年产多吨,占浙江省产量的1/3,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产地;出口珠茶年加工6万多吨,占全国珠茶出口量2/3,是全国最大的珠茶生产、加工、出口集散中心。
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因为嵊州在发展茶产业的进程中,始终能坚守“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初心,让广大茶农吃了“定心丸”,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持续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和开创性。不仅解决了千万茶农的增产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并用事实证明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推进嵊州茶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撑。
二、近年来嵊州茶产业发展的经验
跨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嵊州市委市政府以打造“世界绿茶高地”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新时代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使嵊州茶叶产业稳步保持良好态势。年预计实现茶叶总产量吨,总产值10.1亿元,与年相比分别增长1%、7.4%,其中越乡龙井产量吨,产值8.6亿元,与年相比分别增长2%、7.6%。1-8月,全市共出口茶叶4.1万吨,金额1.75亿美元,同比增长8.3%,4.3%,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出口茶稳中有升,可为难能可贵,实属不易。
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经过分析,一致认为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正确,制定的政策及时落地,广大茶农茶企奋发有为,汇成了嵊州茶产业跨步新时代的强大合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抓政策扶持,制定了《嵊州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基地建设、品牌推介、市场拓展等。
二是重抓良种培育,到年,全市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近14万亩,形成了以嵊州市黄泽明山茶场全国茶叶标准园、崇仁民胜省级现代茶叶示范区等十大良种茶示范基地。3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三是重抓科技创新,聘请陈宗懋院士为嵊州市茶叶产业顾问,在华发茶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在黄泽明山茶场建立国内首个院士级科研基地。目前在嵊州三界建立的中国茶叶研究所嵊州综合实验基地,将建成全球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库。
四是重抓市场营销,组织茶企到上海、山东、河北、山西等目标市场举办越乡龙井新闻发布会、品鉴会、推介会,年,我市还隆重举行首届国际(嵊州)绿茶大会,极大地提升嵊州茶叶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为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担当起新时代茶产业发展使命,增添了信心、后劲和动力。
三、嵊州茶产业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差距
新时代面临新机遇,对茶产业发展也带来新挑战。我们在认真分析当前嵊州茶产业发展现状中发现,尽管嵊州茶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对照打造“世界绿茶高地”的目标所需要的刚性指标和综合实力,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1.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由于品牌宣传投入有限、品牌运作能力不强等多方面原因,嵊州茶叶品牌的整体影响力不足。以越乡龙井为例,除山东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外,在上海、北京等其他重要茶叶消费地区,其品牌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还不够,与同边县市一些品牌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2.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嵊州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高,尤其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农村劳动力出现紧缺;与之相对的,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随着各地茶园面积逐步扩张,给嵊州茶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
3.茶叶出口遇绿色壁垒。嵊州茶叶一半以上出口摩洛哥、马里等国家。当地目前正在制订进口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茶叶中的农残限量要求将大幅提高。鉴于嵊州茶叶尚未完成生态型全覆盖,一旦付诸实施,短期内将对我市茶叶出口造成重大影响。
4.专业市场不够完善。嵊州茶叶城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但固定商铺较少,远不能满足市场内外客商需求。与有影响的产茶地区和周边县市茶叶交易市场相比,嵊州茶叶城在市场规模、档次、物流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与嵊州茶叶的地位不相匹配。
5.科技推广力量薄弱。调查显示,市、乡(镇、街道)二级茶叶科技人员缺乏,力量薄弱。市级从事茶叶科技工作的在编实际人员仅有1人,不少产茶乡镇缺少茶科员,有的乡镇即使有茶科员但主要工作不在茶叶上。老的一批茶科员已基本退休,新进茶科员很少,茶叶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面临断层。
6.茶旅融合发展不快。嵊州是“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茶道之源”,茶文化资源丰富,但仍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茶旅结合不够深,茶产业链条不够长,茶叶附加值不够高。
四、新时代推动嵊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新时代嵊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考虑为:“一二三四百”,即:明确一个定位——打造“世界绿茶高地”;坚持越乡龙井、嵊州珠茶“一扁一圆”两翼齐飞;促进茶种植、茶加工、茶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品质与品牌,人才与政策”四轮驱动;实现打造百亿茶产业的目标。具体措施为七方面工作:
1.注重规划引领。把规划引领作为推动新时代嵊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编制高水平的《嵊州市茶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领,拓宽发展思路。同时,完善茶叶产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品牌推介、市场拓展等,通过深入实施品质提升、品牌培育、科技创新、龙头带动、市场拓展、茶旅融合等六大工程建设,不断做大做强越乡龙井、嵊州珠茶主导品牌,激发泉岗辉白、越乡红茶、嵊州黄金白茶等特色品牌,促进我市茶叶产业集群发展。
2.坚持品质为先。坚持“好喝是硬道理”。坚定不移练内功抓质量,实行绿色化种植、专业化加工。坚持绿色生产,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嵊州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地理优势,引进和培育茶树新品种,大力发展生态示范茶园,推进绿色认证,实现茶叶质量全程可追溯,完成茶叶生态化全覆盖。大力培养“茶叶工匠”,在继续办好越乡龙井茶炒制大赛基础之上,加大技能培训和师徒帮带,评选“炒茶大师”和“炒茶能手”,不断提高全市龙井茶炒制水平,打响“龙井茶,嵊州炒”品牌。鼓励企业、合作社、加工大户收青制干,不断提升加工技术,改进加工设备,实现加工专业化、标准化、自动化,迈向智能化,促进行业细分、品质提高。
3.强化品牌营销。茶产业发展,品质是基础,品牌是关键。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高质量办好“国际(嵊州)绿茶大会”,促进与国际茶商、行业组织交流合作,深化“世界著名茶乡”的国际影响力。启动“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计划,不断开拓欧洲市场,扩大嵊州茶叶出口的“朋友圈”。
加强品牌推介,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全国农交会等大型展销会、品牌推介会,提升我市茶叶品牌知名度。支持发展新零售,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网络销售,结合线下产品体验店,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施嵊州茶叶城提升改造工程,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档次,着力打造集茶叶交易、信息发布、运输物流、市场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专业市场。
4.引育企业主体。扶强扶大华发、厚土、瑞兴等龙头骨干企业,筛选一批潜力型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增强其经营能力,鼓励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企业真正成为外联市场、内联基地、下联农户的产业核心,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引进龙冠、八字桥等市外知名茶企落户嵊州,采用先进的技术及生产工艺,消化当地优质茶叶原料,实现企业与茶农双赢。培养青年茶叶带头人,推选一批年轻有为、有创业激情的企业家到高校进修,提升素养,争取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作用,增强服务能力,使协会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5.加强科技创新。科技是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机器换人”,推行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引进研发先进适用的修剪机、采茶机、深耕机及名优茶加工机械,提高茶叶采摘、修剪、加工的机械化率,大力应用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标准化茶叶加工流水线,推进茶企智能化改造,发展数字茶叶。加强茶叶新产品研发,完善细分品类,推动产品多元化发展,针对大中城市年轻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开发原叶袋泡茶、小竹茶等新产品,迎合年轻人消费,抢占年轻人市场。加大精深产品研发力度,提高茶制品科技水平和附加值,在突出主打传统绿茶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抹茶、茶叶籽油、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等生产,拉长产业链,实现茶叶加工产品由价值链低端转向价值链中高端。发挥中茶所嵊州综合实验基地优势,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嵊州率先推广应用。
6.用好文化资源。嵊州茶文化底蕴深厚,唐朝陆羽、皎然等茶圣茶僧和近代吴觉农的茶韵茶情,为我市留下了宝贵的茶经茶诗和深厚的茶技茶艺。年,嵊州茶文化系统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最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要深入挖掘嵊州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保护茶文化遗迹,整理编写“嵊州茶史”等书籍,从品鉴文化、消费文化、茶艺文化等方面,系统、完整、全面记录嵊州茶产业发展历程,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实施文化兴茶战略。积极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普及茶知识、宣传茶文化。积极打造集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休闲项目,进一步培育嵊州茶业新的增长点,促进茶文化、茶产业与茶经济协调发展。
7.加快茶旅融合。茶旅融合是实现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点。积极打造以华发茶业、中茶所嵊州综合实验基地、嵊州茶场一带为核心的茶源小镇,使其成为茶文化展示中心、茶树新品种研发中心、茶产品体验中心、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利用已形成的贵门、下王等茶叶特色乡镇,西白山、舜皇山、上坞山、泉岗村等茶旅示范村,发挥这些“小而美,小而精”的茶叶小产区,以茶为媒,将茶产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融为一体,按照“茶区变旅游区、茶厂变体验馆、茶园变科普园”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打造茶主题公园、茶文化村,积极开展茶文化节、旅游节、茶园观光品茗等活动,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新格局,拓宽茶叶产业增收新路径,赢得茶旅融合发展新空间。
我们相信,只要“以茶兴业,以茶富民”初心不改,推进嵊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不变,坚持规划引领、品质为先,强化品牌营销、企业引育,加强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茶叶各届专家人士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广大茶农茶企的不懈努力,打造世界绿茶高地的蓝图一定能成为现实!
本期编辑:汪新贵
和白癜风专家在线沟通能不能治疗白癫病